大学生毕业后应该先就业再择业辩论赛 下载本文

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就业观

【摘要】自中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本文认为,大学毕业生必须认清形势,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树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只有这样才能在汹涌的就业大潮中找到理想的岗位。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就业观

,所有大学生在毕业之际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该直接找工作吗?该找一份什么样工作呢?其实在大三的时候我们就该考虑这个问题了,毕竟考研要趁早,但是不管是考研还是工作,我将来都要踏上找工作这条路。

面对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精英教育”时代结束,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发生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质”的变化。高校毕业生从精英走向大众化,这是一个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的转化。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买方市场”,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期内,毕业生层次、相同专业毕业生的名牌与普通校之间、不同的培养质量和特色等方面的竞争将格外激烈。那么。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就业观,才能在日益汹涌的就业大潮中找到自己理想的岗位呢?

一、高校大学生要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有人曾经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作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半数大

1

学生将毕业后的工作目标锁定在通用、松下、联想等知名企业。在回答“进入企业的第一年里,你最想获得工作时什么”时,三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希望成为技术人员;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希望成为管理人员;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希望成为策划人员;剩下的部分最低要求也是办公室白领。而提出从蓝领干起或从营销一线干起的寥寥无几。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就业观。他们把自己当作精英了。

然而现实同他们的想法有很大的差别!2003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380万,2004年突破420万,而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只有108万,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初,全国每年只招收20多万大学生。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15%即属于大众化高等教育,而我国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7%。这说明,中国今年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就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而言,是进入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社会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大众化,大学生一毕业就能抢占职业的最佳据点也不大可能。因为精英岗位已被少数有经验、有能力的社会精英所占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通过竞争,也许有机会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但较多的高校毕业生则要从单位底层、从普通岗位做起,通过发挥自身的能力去获得精英岗位,这是以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以,当代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的大学生,除了主动调动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以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

2

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将它放到一个合理合适的水平,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这样才能走好就业成功的第一步。

二、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社会需求中有客观的定位,如果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准确,要求的条件符合客观情况,并且对对方的要求越简单,求职越容易实现。反之,条件越多、越高,实现起来就越难。

大学生毕业生自我定位能力的缺陷表现为自我定位不准,很大程度上市定位过高、眼高手低。同时,反映在求职过程中就是不能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整,重新定位。求职过程是一个自我能力展现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自我能力缺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求职者应该逐渐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清楚的认识,并积极的进行定位调整。

大学生们不知道适逢冷静地想过:真正阻碍自己就业的究竟是工作职位太少,还是因为自己放不下架子?

人生其实就像卖菜一样,要想卖个好价钱是不容易的,有时候越想卖高价,越卖不出去,做人也一样不能太自视太高,要善于把握时机。不要幻想和要求所选择的就业岗位或从事的工作时十全十美。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调整,终身从事一种职业是可能的,但终身在一个岗位上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的时候,要有“生存危机”应当考虑先解决“吃饭”问题,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要在首先保证生存的基础上再考虑所选择大的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自己能否得到提高、将来发

3

展潜力等等。

三、高校毕业生要正确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找工作不应定要一步到位,要敢于跳槽。有些毕业生认为,既然政策允许两年内就业,就慢慢地找,一定要找一个完美满意的工作岗位。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现在找工作,是与同期的上百万毕业生竞争工作岗位,往下拖一年,将与新毕业的毕业生竞争,而此时若与已经就业但想“跳槽”的人相比较,又存在着无实际经验的差异,更是处于劣势地位。何况,“金无足赤”,想要找心目中十全十美的岗位,谈何容易。

由于我国的教育长久以来延续着“精英教育”的模式,大学生当中也普遍存在着“精英就业”的观念,毕业之后一定要到大城市,至少也要在海域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作。很多大学生铁了心要找一些热门的、高薪的、受人尊敬的、体面的工作。这种观念导致大家一窝蜂地王少数地区、少数部门、少数单位的职业挤,导致这些单位和职位的竞争过于激烈,造成了就业难的假象。实际上,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各地各行业的人才缺口还是很大的。广大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非常大,可供大学生施展才能的空间也很广阔。可是很多大学生就是不愿意到那里去。其实毕业后到底在什么地方工作,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如所学专业在当地是否有发展前途,父母的意见,女友或男友的去向等等。只有你确定了希望去的地方,才能有选择地与招聘单位联系与洽谈。当然大城市的机遇也许很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