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下载本文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通读了全文,对中国经济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现状有了大体了解,对该书的感觉也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变化:从偏激→接受→认可→赞成→叹服→愤慨→疑问→鼓舞,不过,从这些变化中我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如今,中国经济的确在高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中,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也深受世界的瞩目。GDP的快速增长,made in china 充斥全球,一副欣欣向荣的和谐社会的局面,让座位中国人的我倍感自豪。企业的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的持续繁荣,政府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合理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让中国在世界的光环笼罩下快速前进。但是《读了刷盘子还是洗碗——反思中日强国之路》后,让我对中国经济光辉的背后有了进一步认识和反思,甚至产生强烈的民族危机感。文章作者大力批判GDP的衡量作用,同时全文也充斥了作者的主要观点: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财富,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

文章作者提到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出卖简单劳动、以GDP速度为目标的模式,并批判了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比较优势理论”,连中国人一直引以为豪的自由贸易,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追逐现有利益也被作者否决。在不同经济结构的国家之间讨论GDP确实不合时宜,由此作者提出建立全面完整的基干产业。而我们国家的基干产业又有哪些呢?又如何呢?撇开基干产业不说,先说我国的GDP问题,日本学者认为若中国产业结构不变经济平稳运行,那么2020年中国的GDP大致与日本相当,人民生活基本保持现在的水平;2015年中国的GDP将压倒美国,人均生活水平比GDP的增长速度还要快。而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GDP为5.747万亿美元,对比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中国GDP为5.879万亿美元,中国全年GDP首次超越日本,两国GDP相差4050亿美元。由此看来,日本低估了中国GDP的发展速度,而为什么在如此巨大的GDP背后,日本人看似根本无所谓呢?如作者所说,日本更看重技术力的作用,认为国与国之间的GDP没有可比性,这就更加验证了“狗屎GDP”的荒唐,中国沉溺于泡沫GDP的辉煌,孰不知自己所处的位置。

作者赞赏技术立国与日本产经联,想要迈进先进国家行列,必须要有足以与他国抗衡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技术。中国人一直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挂在嘴边唠叨着,不可否认也因此产生一些实际行动,比如说大力发展自身优势产业来换取外国先进的技术,近代社会也大力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然而就监狱方面而言,中国的教育制度从娃娃抓起,知识永远来自见解经验。繁重的作业,千篇一律的题目,不断扼杀一批又一批孩子的创新能力与天赋,就如同“我要你做什么,你就按着这个套路必须做什么。”不听话就打就训,真的做不到了就去刷盘子。读书要知道如何去读,要从兴趣出发,鞭子下的人才已经不在了。学校教育更是令人咋舌,无论抽象理论还是文学知识,我都要你学,因为国家说了要全面发展,你给我全部学,学不好重修,辛辛苦苦获得了知识,上了大学就是去了天堂,爱怎么玩就怎么玩,我只要那张破纸,别的不管,只要不刷盘子就行,以前的理论知识都还给了老师。中国教育就是一个重理论不重实践的框架,华而不实,一碰即破,而外国的教育恰恰与中国相反,在此就不赘述了。。。

日本经济发展看似混乱,却有他固有的方向和模式,就是技术。日本人发展经济,一切以技术为中心,一切为技术服务,技术是立国之本。国家要想立足,要有自己的基干产业,而基干产业的发展要以技术为支撑。而产经联的大企业就是日本的基干产业,是日本技术的精华,是日本经济的骨骼,所以产经联有个铁律:如果基干产业没有发育好,即没有准备好相应的技术,改善生活是对民族的犯罪,再大的市场需求也得等待,如果谁敢破坏基干产业,求得暂时的生活改善也是对民族的犯罪。那我可不可以得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以满足国内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打造中国的GDP王牌。很显然如果中国一直依赖别人的技术,吃别人的残羹剩菜,

为别人服务,中国经济最终会如何?事实却是中国一直以来对技术的应用状况——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以市场换技术,那么中国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日本制造业复活战略》中这么写道:日本要维持与中国二十余倍的收入差距,日本的年轻人需要具备创造二十余倍附加值的学识与技能。亲爱的中国同胞,你们听到了吗???日本人凭什么有这样的野心?身为中国人的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气魄哪去了?也许中国的年轻大学生们现在正在上网、打游戏,喝茶、聊天,玩的不亦乐乎了吧!或许你们还不知道吧,我们中国大学生手里玩的电子产品是外国大学生研制的,中国的“人才队伍”都这样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怎么办???

1992年,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军。为了加快发展,不断地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一时间合资合作浪潮此起彼伏,导致中国让出大片市场,使国有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劣势中,这种“以市场换技术”的代价太大了。而中国人没有觉醒,始终坚持“中国经济的铁律”,追逐眼前蝇头小利,不注重长远发展,宣扬“比较优势理论”。中国的资源环境、优势产业、祖上遗存不比日本差,而为什么两个国家却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落差?作者说是技术,难道光有技术就可以立足世界吗?答案是否定的,就我个人而言,民族精神才是真正的主导因素。

日本产经联铁律放在中国能够支撑吗?或许能,也或许不能,日本可以为发展大工业体系牺牲个人利益,为满足国家发展需求,遏制个人需求。赤裸裸的资本专政之下,日本依然安定繁荣,没有出现社会动荡,主要是因为合理的分配制度。日本产经联政企不分,体质混乱,但日本依然有条不紊的运行着,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在中国,嘴上唱的,心里想的,墙上贴的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立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度,一条条下达的惠民政策文件中,而中国人得益的有多少,政府官员落实的有多少,值得我们思考。贪官污吏依然横行,中国隔着泡沫经济看百姓生活,群心涣散,这样的局势哪来的民族精神?五千年的民族文化精神、民族凝聚力哪去了?相对日本这样的小国,看着他们国家的成就、强烈的民族团结精神,难道我们不该反思吗?中国是悬在空中的彩虹,光炫一时,而日本是永恒燃烧的太阳,彩虹是太阳光穿透雨的颗粒时形成的,没有太阳光的穿透力哪有彩虹的美丽???中国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如果断了来源,中国经济就如同一盘散沙,一蹶不振,这时中国该如何抉择。。。只有靠自己,怎样靠自己,就是要有自己的基干产业,属于自己的产经联,中国这时就要发挥民族凝聚力,上下一心,打造属于自己民族的产业。

赤松要雁型形态理论认为后进国家劳动力廉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他的主旨就是:对于一个后进国家来讲,他的产业发展要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发展模式,即进口到本国产业能够自己进行生产,国内生产逐渐增加,充斥市场出口的成本比进口更低,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在国际上能够占一席之地。对于先进国家,弗农的产品循环发展模式:新产品开发→出口产品→资金技术出口→进口→新产品开发。中国作为后起的发展工业化国家,可以通过研究本国的技术产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来形成潜在的国内市场,甚至出口到国际市场,再从国外市场形成到输出技术设备,就地生产和销售;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产品以更低价格返销国内,迫使本国该产品减少生产,最终促使新产品开发。

中国教育就经济而言,告诉你某理论的含义、来源、内容、模式以及拓展,从而在学生心中产生固定的套路与模型,中国经济学家依照这样的套路与模型,硬是把中国经济安上去,竟然不知道帽子也分大小,大了——遮住了眼睛,盲目的寻求经济的告诉发展,得益于虚幻的GDP;小了——就是不适用,用不适用的理论模型装饰中国的发展道路,必定会产生危害经济的后果。中国需要一个有效率、可持续竞争的产业组织,而产业内企业应如何发展,是研究经济发展的核心,也就是依靠技术的力量催起一个产业以致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说来说去,技术始终是核心,无论对哪个国家,技术始终是决定性因素。但每个国家发展

状况不同,经济结构各异,作者说工业化的五个关键因素是贸易保护、国有化、垄断化、高积累、基干产业。中国在近代发展过程中采取“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但没能保护本国产业发展,反而由此埋下危机,成为列强炮轰的对象,问题出在哪里呢?中国关起门来搞经济,与外国断绝一切往来,外国在创新求市场求发展,而中国仅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让很多中国人醒悟。于是中国搞自由贸易,自由贸易搞垮了中国国内核心企业和民营企业,外资侵占中国市场,于是演绎了“以技术换市场”的悲剧。日本采用贸易保护主义,所以中国必须要立足于国情,保护本国优势产业的发展,积极促进研发技术促进基干产业的发展。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以往发达国家的经验不能照搬到中国,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崛起历程中寻求一些规律,为中国的经济决策做一些参考。 这里对作者的很多观点也产生了质疑。在中国人眼中,日本经济体制混乱,根本无规律可循,但经济却平稳运行,这是什么原因呢?作者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日本有武士精神,有他们专属的日本文化,作者总是将中国与日本对比,让中国发展自己的基干产业,建立自己的产经联,但未考虑中国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关于如何具体发展中国的经济也未给出自己确定性的观点;作者对主流经济学家批判的一无是处,语言激烈,。按当时的中国环境来看,每一条路都有他发展的可行性和必然性,虽非最佳方案,却是历史的选择,所以不该全盘否定主流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作者工科出生,很多观点都采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释经济,比较机械化,不能深刻感应广大读者,比较僵硬不具有说服性;中国经济确实面临一系列困难,但作者并未能深刻认识中国经济概况,站在日本的角度分析中国,对中国来说多少有点有失偏颇。。。 09经管学院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