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案之文言文翻译、断句 下载本文

2.于 是 余 有 叹 焉 古 人 之 观 于 天 地 山 川 草 木 虫 鱼 鸟 兽 往 往 有 得 以 其 求 思 之深 而 无 不 在 也 夫 夷 以 近 则 游 者 众 险 以 远 则 至 者 少 而 世 之 奇 伟 瑰 怪 非 常 之 观 常 在 于 险 远 而 人 之 所 罕 至 焉 故 非 有 志 者 不 能 至 也

3.齐王 使 使 者 问 赵 威 后 书 未 发 威 后 问 使 者 曰 岁 亦 无 恙 耶 民 亦 无 恙 耶 王 亦 无 恙 耶 使 者 不 说 曰 臣 奉 使 使 威 后 今 不 问 王 而 先 问 岁 与 民 岂 先 贱 而 后 尊 贵 者 乎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方法检验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求无乃尔是过欤

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比如北京卷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人”,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北京卷中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解内容和断开文句都有很大的帮助。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北京卷中的“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又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9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方法检验

1.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2.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4.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文言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多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断句练习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2.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ìng显现)于前不可类(虚构)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3.鲁有执竹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0

四、课堂练习

【广东实验中学2012届高三考前热身训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5—9小题。

富公讳弼,字彦国,幼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识之,曰:?此王佐才也。?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天圣八年,以茂材异等中第。 .

会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且上言:?元昊遣使求割地,邀金帛,而词甚倨,此必元昊腹心谋臣自.请行者。宜出其不意,斩之都市。?议者以为有宰相气。擢知谏院。 ..

元昊寇鄜延,中贵人黄德和引兵先走,刘平战死。而德和诬奏平降贼,诏以兵围守其家。公言:?平.引兵来援,以奸臣不救,故败,竟骂贼不食而死,宜恤其家。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枢密院奏方用兵,狱不可遂。公言:?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德和竟坐腰斩。

改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时有用伪牒为僧者,事觉,乃堂吏为之。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公白执..政,请以吏付狱。执政指其坐曰:?公即居此,无为近名。?公正色不受其言,曰:?必得吏乃止。?执政滋...不悦,故荐公使契丹。始受命,闻一女卒,再受命,闻一男生,皆不顾而行。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庆历三年,晏殊为相,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杜衍为枢密使,韩琦与公副之。鲁人石介作《庆历圣德诗》,历颂群臣,曰:?维仲淹、弼,一夔一契。?天下不以为过。

公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其为文章,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世以为知人。

方契丹求割地上命宰相历问近臣孰能为使虏者皆以事辞免公独慨然请行使事既毕上欲用公公逡巡退避不敢居而向之辞免者自耻其不行则惟公之怨比而谗公无所不至。仁宗徐而察之,尽辨其诬,卒以公为相。及英宗、神宗之世,公已老矣,勋在史官,德在生民。

(选自苏轼《富郑公神道碑》,有删改)

注:①中贵人:帝王所宠幸的近臣或宦官,这里指宦官。后文有“中官”,意同此。②知制诰:官名。③一夔一契:夔、契都是舜时贤臣,后因以之喻良辅。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词甚倨 傲慢 .B.元昊寇鄜延 入侵 .C.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 追究、查办 .D.执政滋不悦 滋生 .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范仲淹见而识之 B. 殊即以女妻之 .. 其为文章,辩而不华 请以吏付狱 ..C. 此必元昊腹心谋臣自请行者 D. 乃堂吏为之 ..

议者以为有宰相气 必得吏乃止 ..8.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富弼是“王佐才”的一组是(3分)

①会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 ②宜出其不意,斩之都市

11

③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 ④维仲淹、弼,一夔一契 ⑤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 ⑥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③⑤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富弼少时刻苦学习,志向远大,受到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怀揣他的文章向晏殊推荐,晏殊也很赏

识他。

B.元昊反叛,派遣使者向宋要求割地和金帛,富弼指出当立斩其使者,体现了他政治上的果敢和远见

卓识。

C.富弼负责督察京城的刑事案件时,得知有官员让人凭伪造的簿录成为僧人,他就下令逮捕该

官员。

D.石介作诗称颂范仲淹和富弼可比舜时的贤臣夔和契。虽有人嫉恨富弼,但皇帝最终能明辨是非,重

用富弼。

10.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方契丹求割地上命宰相历问近臣孰能为使虏者皆以事辞免公独慨然请行使事既毕上欲用公公逡巡退避不敢居而向之辞免者自耻其不行则惟公之怨比而谗公无所不至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3分)

②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3分)

五、课堂小结

(一)文言翻译,跳过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现归纳如下: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