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知识笔记 下载本文

第一章 岩屑描述要点记录

一、描述方法及注意事项 (1)、描述方法

着重在定名和含油气情况,一般方法概括为形象的几句话,即 大段摊开,宏观初分,远看颜色,近看岩性。 估计百分,逐包定名,干湿荧光,含油搞清。 描述重点,油气岩性,分层归纳,逐层叙清。

即岩屑描述应在砂样台上,大段摊开直接进行描述,首先离开远一点自上而下先宏观颜色、岩性的变化,初步分层。第二步逐包仔细观察,结合钻时资料,找出新成份,目估百分比的变化,按分层原则进行分段(层)。第三步逐包定名。逐包干照,无显示喷照,找出分段岩性特征和油气水特征,然后描述在岩屑描述记录上。

(2)、描述的注意事项

a、 颜色—以干岩屑新鲜面,光亮处观察到的颜色为准。

b、 定名—采用“颜色+含油气产状+岩性”定名识别主要成份。 c、 成份—矿物碎屑和岩石碎屑两类。

d、 结构—对粒度、分选、磨圆、胶结物、胶结程度及类型,观察要细。 e、 加酸试验—分强、中、弱、无四级。

f、 含油气情况—指肉眼及镜下观察到的含油气现象,(a)颜色,(b)饱满程度,(c)含油岩性,(d)

百分含量,(e)荧光,(f)滴水试验。

g、 化石—类型及丰富情况。

h、 缝洞—大小、多少、次生矿物成份、含量、结晶程度。 3、 常见矿物的现场鉴定方法 矿物名称 石膏 盐岩 煤 碳质沥青 铝土矿 白垩土 方解石 云母 黄铁矿 普通闪角石 普通辉石 海绿石 鉴 定 方 法 白色、无色透明或较少染有不同颜色,具有燕尾双晶,解理发育,常呈板状、纤维状、粒状、柱状、具玻璃、珍珠、丝绢光泽,硬度2—3.5,密度2.3—2.9。 现场鉴定方法是用热盐酸溶解后,加氯化钡溶液有硫酸钡白色沉淀。 呈白色、无色透明,极少数染有其它颜色,具立方晶体,吸潮,有咸味,易溶于水。 黑色或褐黑色,染手,条痕为黑色,密度低,可点燃。 外形似煤,黑色,质纯、脆、光滑,具贝壳状断口,可点燃,有臭味。 灰、褐灰、深绿灰色,硬而脆,具贝壳状断口,破碎后成块状,部份具粒状结构。 白色、手能捻碎且污手,有滑腻感。加10%稀盐酸起泡强烈,反应后残留物较少或无残留物。 通常呈乳白色,含杂质时为黄、褐红、灰黑等色,玻璃光泽,硬度小于3,三向完全解理。加10%稀盐酸起泡剧烈。 无色透明或稍具浅色者为云母,含铁多呈黑色、绿黑色或褐黑色者为黑云母。一向完全解理,易于揭裂成薄片,具弹性,具珍珠光泽,硬度小,近于指甲。 常呈好的立方体或五角十二面体,晶面有条纹,也呈粒状集合体或块体、粉末状等,强金属光泽,浅铜黄色,条痕为带绿的黑色,硬度小于小刀,性脆,无解理。 细长柱状晶体,绿黑—黑色,二向解理完全,解理交角近60—120°。断面呈棱形,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多出现在岩浆岩、变质岩和碎屑岩中。 晶体为短柱状,横切面为八边形,黑色,带绿或带褐的黑色,玻璃光泽,两组解理夹角近于90°。 通常直径为1mm的圆柱状浸染体,分布于沉积岩中,暗绿色或黄绿色,性脆,硬度小。 二、 具体要求

1、 挑选所钻地层的新岩屑,逐包定名,分段描述。

1

2、 岩性、颜色、含油气性不同时,均要单独分段描述。 3、 一包岩屑有两种以上的代表岩性,要按比例填表。

4、 厚度不到一米的标志层、标准层等特殊岩性,均要单独定名分段描述。

5、 电测后,电岩不符的层段,要复查岩屑,进行修改,但必须保证岩屑的真实性,允许保留矛盾。 三、 岩屑描述内容

1、岩屑描述与岩心描述的差别, (1)、岩屑描述较岩心粗,特别是岩心能见到的色斑、色带及薄层颜色交替变化情况,岩屑无法细描。 (2)、粗颗粒经机械破碎,其真实岩径、颗粒(砾)排列分布,受到条件的限制。 2、岩屑的形状

团块状、团粒状、片状、豆状、粉末状,散砂(砾)状,碎块状、扁平状、碳碴状等。 3、岩屑 缝洞发育程度的描述 (1)、描述岩屑中次生矿物种类、含量、大小、结晶程度和透明程度。结晶程度(自行晶、半自行晶、它

形晶、脉状或粒状等);透明程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者如乳白色或浅灰色等)。 (2)、描述岩屑的微裂缝及针孔发育情况。 (3)、描述油气显示(分三级)

a、 含油—肉眼能见到油或有明显的油感,油气味较浓或具油气味。 b、 荧光—肉眼看不到油,在荧光灯下有荧光显示,油气味淡或无油气味。 c、 含气—岩屑无荧光及含油显示,仅气测解释为气层、含水气层等。 四、 碎屑岩主要描述内容

岩屑颜色、结构(粒度、圆度、分选程度、胶结物、胶结情况) 、构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褶皱构造、搅混构造)、矿物成分、生物化石和特殊含有物、含油岩屑百分比、荧光级别、滴水试验情况、污手情况、气体显示情况等。

各种常见碎屑岩描述内容

a. 砂岩:颜色、脆性、粒度、形状、分选程度、主要成分、次要成分、胶结物、孔隙度、烃显示;

b. 泥岩:颜色、硬度、形状、含有物(主要成分、次要成分); c. 粉砂岩:颜色、硬度、含有物(主要成分、次要成分)、胶结物;

d. 灰岩:类型、颜色、硬度、颗粒类型、颗粒大小、颗粒形状、颗粒分选沉积结构、次生变化、孔隙度、烃类显示。 3、碎屑岩的胶结

a. 胶结类型:基底式、接触式、孔隙式;

b. 胶结物:泥质、灰质、白云质、硅质、铁质、凝灰质、高龄土质、石膏质等。 4、碎屑岩粒度级别划分,按颗粒直径(mm)来划分粒度级别,见下表。

>1mm 砾岩 1―0.5mm 0.5―0.25mm 0.25―0.10mm 0.10―0.01mm <0.01mm 粗砂岩 中砂岩 细砂岩 粉砂岩 泥岩 5、碎屑岩颗粒圆度级别划分

碎屑岩颗粒圆度级别依次为浑圆状、圆状、次圆状、次棱角状、棱角状。

6、常见碎屑岩胶结物在现场的识别判断

泥质:滴盐酸不反应,经盐酸浸泡后,在其岩屑表面可见有泥污;

白云质:胶结致密,滴常温盐酸不反应或反应甚微,滴热盐酸反应剧烈(起泡剧烈); 硅质:胶结致密、坚硬、断面较光亮、用小刀刻划不动,滴盐酸不反应; 铁质:胶结致密,岩石多呈棕红色;

凝灰质:胶结致密,表面较清洁,岩石多呈灰棕红、绿色,滴盐酸不反应;

高龄土质:胶结松散疏松,捻磨后呈白色粉末,浸水后颗粒易分开,滴盐酸不反应; 石膏质:胶结致密较坚硬、用小刀可刻划,岩石颜色多呈白、灰白色,滴盐酸不反应。

2

7、现场鉴定灰岩和白云岩的简单方法

灰岩:滴浓度5%的冷盐酸,起泡、反应剧烈,有吱吱声;

白云岩:滴浓度5%的冷盐酸,不反应、不起泡,滴热盐酸,起泡剧烈。

8、碎屑岩命名方法

组成碎屑岩的成分在50%以上,则以此为岩石主岩性; 组成碎屑岩的次要成分在20~50%之间用“质”来表示; 组成碎屑岩的次要成分的比例小于20%的用“含”来表示; 岩石名称:颜色+胶结物+油气显示(含油级别)+粒度+岩性。

如主岩性为砂岩、粒度为0.15mm、胶结物为泥质含量为15%、油气显示为含油、颜色为褐色,则该岩石可命名为褐色含泥含油细砂岩。

9、碳酸盐岩命名方法

组成碳酸盐岩的某一矿物的含量大于50%时,岩石名称以其定名; 次要矿物含量在10~25%之间用“含”表示; 次要矿物含量在25~50%之间用“质” 表示; 岩石名称:颜色+含油级别+主要结构成分+岩性。

如灰岩成分大于50%、含油级别为荧光、颜色灰色、次要成分白云岩含量30%,则命名为灰色荧光白云质灰岩。

10、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分为三种类型,即以孔隙发育为主的孔隙型、以裂缝发育为主的裂缝型、孔隙和裂缝均有所发育表现的孔隙—裂缝混合型。

11、火成岩描述的内容:颜色、酸性指示矿物、暗色矿物、结构、构造、裂缝、气孔及含油气情况。

12、火山碎屑岩描述内容:碎屑岩颜色、形状、大小、种类、成分相对含量、胶结物及胶结情况、结构构造、含油情况等。

五、 真假岩屑的判别方法 1、真岩屑 (1)、色调新鲜,多为片状,棱角分明,岩屑中百分含量不断增加或出现新的成份。 (2)、钻井液切力较高时。个体较大,色调新鲜,带棱角的。 (3)、钻时较高时,碎小的,色调新鲜,棱角特别明显的。 (4)、泥岩的真岩屑多呈扁平状、页岩多呈薄片状,疏松砂岩多呈圆而平具棱角或棱角不明显。致密砂岩多呈

块状。 2、假岩屑

个体较大的而圆滑,色调不新鲜,含量变化大。 五、分层原则

当岩屑中出现新的成份时,标志着一个新地层的出现,上一个地层的结束。新成份百分含量的持续增加, 标志着新地层的持续。当另一种新的成份又出现时,标志着新的地层的结束和更新地层的出现。

在大套单一岩性中,如果岩性特征(如粒级、颜色、结构、构造、含有物、含油级别等)有变化,都应单独分层。

同一包岩屑中同时出现两种新成份时,只描述多的一种,少的一种按夹层处理,如两种岩性大致相同时,可定为互层。

六、岩性分段综合描述

一般分段原则是:剖面具有明显旋回性时,可按旋回分段。旋回性不好,可按岩性组合关系特征分段。某些厚度较大岩性单一的层,也可单独分段。

在描述组合关系时,应注意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岩性在一起具厚度互不相等时,忌用“不等厚互层”来描述,这不仅失去了量的概念,而且千遍一律,反映不出剖面的特殊性。因此,采用“互层”、“夹”、“间夹”、“夹零星”四个基本术语来描述组合关系,它们的含义是:

3

(1)、互层—两种或两种以上岩性相互厚度比在1:1—1:2之间的互层,描述时占优先岩性摆在前面。如:砂岩多于泥岩,则为:砂岩与泥岩互层。

(2)、“夹”—两种或两种以上岩性,单层厚度比在2:1—5:1之间称为“夹”,可描述为“主要岩性夹次要岩性”。如:褐色砂岩夹黑色泥岩。

(3)、“间夹”—两种或两种以上岩性,厚度比在5:1—10:1之间为间夹,描述为“主要岩性夹次要岩性”。若次要岩性分布不均,还要指出间夹的部位。如:灰色泥岩中部间夹灰色砂岩。

(4)、“夹零星”—厚度比大于10:1称为夹零星,描述时与间夹一样。

地层的岩性组合是千变万化的,无法用几种模式代表,为了能真实反映岩性组合特征,在岩性组合关系比较复杂时,可采用复合描述来说明其特殊性,如灰绿色泥岩与灰白色砂砾岩、粗砂岩互层,上部夹灰色细砂岩,下部夹少量棕红色砂质泥岩。

描述砾径时,要特别注意区分原始砾石和大砾石经钻头破碎的碎砾,前者一般表面附有胶结物,不新鲜,后者表面新鲜,棱角分明清楚。

第二章 岩心描述 第一节 基础知识

一、岩心的分段原则及要求

1、分段原则 (1)、描述前应对岩心详细分段,倾角大的岩心,分段线应划在倾斜面中间位置,并分别计算出各段

的长度。

(2)、长度大于10cm的岩性、颜色、结构、构造、含油、气性、化石等有变化者,均应分段。 (3)、筒界、磨损面上下不足10cm的岩心,其岩性和油性不同者要分段。 (4)、厚层岩性不足10cm的特殊岩性、含油砂条要分段,绘图时厚度可扩大至10cm (5)、同一岩性中存在冲刷面时要分段。 (6)、小于10cm的岩性则作条带或夹层处理。 2、描述重点及要求 (1)、在自然光下观察岩心新鲜面。 (2)、对含油性要重点描述,含油性与岩性,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和含水性等方面的关系,以及与其中

夹的泥质条带及不含油的岩性间的关系。 (3)、对地层倾角、断层破碎带、裂缝、擦痕等应详细描述,画素描图或照相。 二、描述中的专用符号 1、破碎岩心

按破碎块直径分别为岩心直径的1/2、1/2—1/4、<1/4,分为轻微破碎、中等破碎、严重破碎三种, 描述记录中,在破碎段分块编号下分别画“ ”、“ ”、“ ”符号。

2、岩心断面磨损符号“~”,一个描述层内有多个磨损面时,则有几个磨损面就画几个磨损符号。并在

旁边依次注明该磨损面距顶长度。如“~2.42”、“~~2.52”。

3、侵蚀面、冲刷面“”符号,表示方法同损面。 4、与冷盐酸反应分四级

(1)、反应讯速强烈,有大量气泡为强烈,用“HCL+++”表示。 (2)、反应较迅速,冒泡中等,气泡直径一般小于2mm为中等,用“HCL++”表示。 (3)、反应缓慢看不到明显气泡,可听到声音为微弱,用“HCL+”表示。

(4)、无反应,用“HCL”表示。 注:盐酸浓度统一为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