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毕业论文 下载本文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内容摘要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林黛玉先天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性格,在她的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寄人篱下的黛玉有着常人一样的自卑感,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用强烈的自尊心掩饰住自卑感。即使是自卑的黛玉也有可爱之处,在严格的封建时代,她敢追求真爱,对抗着封建礼教,是个可敬可爱的人物。

Cao Xueqin'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gently, calmly exquisite style, shaping the image of a flesh-and-blood character who, especially on Lin Daiyu's depiction of characters, all permeated with a great deal of effort of Cao Xueqin. Lin Daiyu born sickly and Moody character, in her poetry performance thoroughly. Fend off the Daiyu as ordinary human beings with an inferiority complex, she is unable to resolve for themselves as outsiders, overcautious, afraid to stir up trouble, but the little woman with a strong sense of self cover an inferiority complex. Even the inferiority of her loveliness, strict feudal era, she dared to seek true love against the feudal ethics, is an adorable figure.

关键字 :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自尊,真爱

目录

一、林黛玉是一个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女子。 ................................... 3 二、林黛玉是一个以自尊掩饰自卑的女子。 ....................................... 4 三、林黛玉是一个追求真爱的女子。 ............................................. 5 结论 ........................................................................ 7 参考文献..................................................................... 8

一、林黛玉是一个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女子。

林黛玉先天体弱多病,而且这个特点是明显的。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很明显,黛玉的体弱多病一下子就被“众人”看出。当“众人”问道“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1]黛玉回答“我自来是如此,从不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出家,我父母因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出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1]从黛玉的回答可以看出,她体弱多病是先天的。

黛玉的体弱多病从《红楼梦》中多处可以看出。在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时,彻夜狂欢,林黛玉也参与其中,于是就有了黛玉对宝玉说的话:“你且出去逛逛。我前儿闹了一夜,今儿还没有歇过来,浑身酸疼。”[2]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黛玉经不起“彻夜狂欢”,休息了好几天,也不能恢复精神。所以黛玉是体弱多病的。

黛玉的多愁善感从他的诗词中最能体现。在第二十八回,曹雪芹写道:“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这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3]黛玉随口念的句子让宝玉“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3]这些句子便是她的《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黛玉写出了暮春时节,风吹落花飞满天的情景。对于这漫天落花,无人怜惜,任凭它挂到游丝上或沾在绣帘间,处境好不凄惨。现出黛玉对死亡的焦虑,对人生幻灭的感慨。[13]“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在发,明年闺中知有谁?黛玉由于对未来的迷惘,预感到自己悲剧的命运,一再想到自己的红颜薄命。”表现出黛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之情。[13]“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黛玉由花备受风雨摧残想到自己无助的爱情,想到大观园女儿的遭遇和险恶处境,想到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花落了明年还能再开,自己则“一朝漂泊难寻觅”了。表现出黛玉的多愁善感。[13]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未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共十四句。正面描述黛玉自己的满腹愁绪和悲愤。她在哭落花,也是在哭自己,直哭得无花的空枝上现出了血痕。直到日落黄昏,不得不荷锄归去,独守青灯,举目无亲,冷雨敲窗,倍感伤神。还把庭外的风雨声说成花魂与鸟魂发出的悲歌。[13]“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膝下生双

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黛玉希望自己有双翅膀,可以和落花一起飞到天地尽头的花丘。可是又怕天尽头找不到合适的花丘,表现出黛玉对自己死后无处安葬的悲伤。[13]“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共八句。今日“侬”葬花,他年葬“侬”知是谁?悼花自悼,葬花葬人,花落人亡,一片血泪![13]在这里可以深深的感受到黛玉的多愁善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有黛玉的《秋窗风雨夕》、《桃花行》也表现出黛玉的多愁善感。在《秋窗风雨夕》中,“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黛玉描述了草木凋落的秋天,满目悲凉惨淡;秋天的夜晚,夜长似岁,令人难以忍受。[14]只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才描述的出如此凄凉的秋夜。“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共八句。黛玉被无情的秋风秋雨吵醒,无法入睡,点亮蜡烛,由蜡烛的“泪”想到家乡,引起黛玉的离愁别绪和无限的乡思。[14]在《桃花行》中,“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共十句。描述了帘外的桃花与帘内的佳人,只一帘相隔。帘外的桃花在东风里盛开,帘内的佳人独自发愁,无心梳妆,比帘外的桃花还要瘦损。[15]“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外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树树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共十四句。具体描述了帘内外的“消息”。桃花开满庭院,庭院中的春色更令人伤情。满院青苔,寂静无人,房门虚掩。夕阳西下,凭依栏轩,在东风里暗自哭泣。[15]“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共十句。由胭脂想到桃花与血泪,想到花谢人亡春尽。[15]黛玉联想到的都是悲凉的物体,由此也可以看出黛玉的多愁善感。

二、林黛玉是一个以自尊掩饰自卑的女子。

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是自卑的。在未进贾府之前,她就打定主意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4]就怕被他人耻笑。对黛玉来说,自尊和自卑其实就是一对孪生兄妹。她在表现自尊的同时,也在掩饰着自卑。在第七回“送宫花”一景中,就很能体现。周瑞家的送宫花,送到黛玉手中时,她不是像其他姑娘一样高兴的接受,而是说“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了?”[5]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5]黛玉却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5]黛玉觉得自己只能拿别人挑剩下的宫花,是被看不起,自卑感深深的被触动;不由的不顾场合,不顾利益关系,就当场对周瑞家的说出那样的话,以自尊掩饰自己的自卑感。 还有第二十二回,“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