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高起专)练习题以及参考答案1 下载本文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某甲实施犯罪在1997年9月30之前,但至新刑法典施行后才被审判,根据新旧刑法的规定,处刑相同。对甲应适用( )审判。 A.新刑法 B.旧刑法

C.新刑法和旧刑法 D.新刑法或旧刑法都可以 2、下列关于刑法的效力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原则上均适用我国刑法

B.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我国公民犯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不适用我国刑法

C.外国人在我国境内犯罪的。除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以外,均适用我国刑法 D.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均适用我国刑法

3、王某盗窃正在使用的汽车轮胎,数额不大,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刘某盗窃轮胎厂准备出厂的轮胎,数额较大,构成盗罪。王某、刘某的行为所侵犯的对象相同,但罪名不同,原因是( )。

A.犯罪对象数额大小不同 B.犯罪对象本身性质不同

C.犯罪对象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同

D.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4、关于不作为及不作为犯罪的正确表述是( )。

A.不作为表现为身体静止

B.不作为犯罪是过失犯罪

C.不作为犯罪可以分为纯正不作为犯和不纯正不作为犯

D.不作为犯的社会危害性比作为犯要小

5、刑法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 )。 A.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负刑事责任

6、无认识(预见)的罪过形式是(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7、按照共同犯罪是否有组织形式可以把共同犯罪分为( )。

A.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

B.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

C.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

D.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8、我国刑罚的目的是( )

A.改造罪犯 B.惩罚罪犯 C.教育罪犯 D.预防犯罪

9、某甲欲杀害某丙,找到好友某乙要毒药,并讲明毒药的用途是“我要杀害某丙”。某丙劝某甲不要感情用事,忍耐一下,但最后还是送给某甲一瓶毒药。某甲借得毒药后,正往某丙的水杯中灌注毒药时被旁人发现制止。甲、乙二人的行为性质是( )。

A.甲是犯罪预备、乙是犯罪未遂

B.甲是犯罪未遂、乙是犯罪预备

C.甲、乙均是犯罪未遂

D.甲成立犯罪未遂、乙无罪

10、甲欲杀害乙。一日,甲得知乙一人在家,遂携带匕首前往乙家,未料途中腹部巨痛,不得已而折返。次日,甲腹痛消失,遂再赴乙家将乙杀死。甲的行为在刑法理论上属于( )。

A.吸收犯 B.连续犯 C.继续犯 D.牵连犯

二、多项选择题(15分)

1、通常意义上的追究刑事责任是从( )的角度而言的。

A.定罪 B.量刑 C.其他处理方式 D.刑罚执行

2、甲因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在审理期间,甲主动又交代出还实施盗窃行为和抢劫行为,并为其他犯罪提供了重大破案线索,甲的行为( )。 A.主动交代的盗窃罪和抢劫罪,属于自首

B.为破获其他案件提供重大线索,属于立功 C.主动交代的盗窃罪应定为坦白

D.主动交待的抢劫罪构成自首

3、剥夺政治权利包括剥夺下列权利( )。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出版自由的权利

C.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D.担任国有公司职务的权利

4、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因头痛无法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丙。关于

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 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B. 甲与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C. 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D. 甲与乙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5、对服刑的犯人应当依法予以减刑情形有( )。 A.检举监狱内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 B.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

C.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 D.在抗御自然灾害中有突出表现 三、名词解释(15分) 1、刑法的溯及力 2、罪刑法定原则 四、简答题(30分)

1、简述缓刑撤销的条件。 2、简述教唆犯的特征。 五、论述题(20分)

试论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关系。 六、案例分析(15分)

2000年7月某日,被告人王某、李某、张某在某公园售票处商定,由李某负责望风,王某、张某混入购票的人群行窃。后王某、张某挤入购票人群,王某窃得一游客钱包(内有人民币200余元),欲逃离现场时,被发现。民警胡某与几名群众即上前抓捕王某、张某。王某向东逃离200余米后,掏出随身携带的尖刀刺破胡某主动脉,致胡某因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王某逃走。张某向西逃离100余米后,被群众抓获。李某则乘乱逃走。后王某、李某均被抓获。 问:(1)王某、李某、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同犯罪?

(2)王某、李某、张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罪?为什么?

模拟考试(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C

5、D 6、C 7、C 8、D

9、C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3、ABC 4、AC 5、ABCD

三、名词解释

1、刑法的溯及力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

2、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基本含义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四、简答题

1、简述缓刑撤销的条件。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即应撤销缓刑:

第一,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罪或新发现的漏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按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第二,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2、简述教唆犯的特征。

根据刑法第29条的规定,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实施犯罪的人。教唆犯具有以下特征:

(1)从主观方面讲,行为人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

(2)从客观方面讲,行为人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

(3)从对象上讲,教唆犯的对象首先必须是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五、论述题(20分)

试论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关系。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

二者的密切联系表现在:

(1)二者与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并存,都不同程度地反映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及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2) 犯罪动机是犯罪目的前提和基础,犯罪动机是犯罪目的的来源并促使犯罪目的的形成。

(3)二者有时表现为直接的联系,即它们所反映的需要是一致的,如出于贪利动机实施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犯罪即是如此。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虽然相互联系,但相互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

(1)内容、性质和作用的不同,犯罪动机说明行为人为什么要犯罪的内心起因,以比较抽象形式反映深层的刺激犯罪的力量,对犯罪实施起着推动作用;犯罪目的则是实施犯罪行为所追求的客观危害结果在主观上的反映,它以比较具体的形式,反映了外在的具体犯罪对象和客体,对犯罪定向、确定目标和侵害程度起着引导、指挥作用。

(2) 形成时间上,犯罪动机产生于犯罪目的之前,是促使犯罪的内心冲动和起因;犯罪目的则是实施犯罪想要达到的结果。

(3)相互联系上的不同,犯罪的目的相同,但犯罪动机则可能有所不同,有时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种不同的犯罪目的。

(4)反映的需要上,二者有时存在不一致。例如实施煽动分裂国家罪,物质的、经济的需要可能是行为人的动机,精神的、政治的需要可能是行为人的目的。

(5)定罪量刑影响上,犯罪目的的作用偏重于定罪,犯罪动机的作用偏重于量刑。

六、案例分析(15分)

王某、李某、张某不构成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即行为人的行为必须是犯罪行为。本案中,王某、李某、张某有共同盗窃的故意,但是王某仅仅窃得人民币200元,没有达到数额较大得标准(根据司法解释,盗窃罪得数额较大的标准是500元至2000元),所以不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不成立盗窃罪。

王某、李某、张某的行为仅仅是违反治安管理法规的一般违法行为。所以,王某、李某、张某的行为不是共同犯罪行为。

王某构成抢劫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行为人必须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任何一种犯罪行为,这是适用本条的前提。实施的上列行为虽未达到数额较大,但是,如果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情节严重的,仍可以按照抢劫罪论处。

本案中王某在实施盗窃的行为虽然没有构成犯罪,但其暴力行为情节严重,所以应当按照抢劫罪定罪处罚。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应当按照抢劫罪定罪处罚,不另外成立其他罪名。所以,王某仅仅成立抢劫罪一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