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一实验室用的炉,炉墙用0.2米厚、导热系数
?a=1.0W/m﹒k
的耐火砖砌成。其外表面包以0.03米厚、导热系数
?b=0.07W/mk的隔热层。炉墙的内表面温度为1250K,隔热层外表面的温度为310K。假设过程为稳态传热,炉墙的最大允
许热流密度为900W/m,求隔热层的厚度应为多少,并确定耐火砖与隔热层之间的界面温度。 解:由题意
2
q?
T1?T3?xa/?a??xb/?b(4分)
900W/m2?
(1250?310)K(0.2m/1.0W/m?k)?(?xb/0.07W/m?k) 940?0.2)m?0.059m900(1分)
求得:
?xb?(0.07)(界面温度可以根据耐火砖或隔热层计算
q?根据耐火砖:
T1?T2?xa/?a
900W/m2?
1250K?T20.2m/1.0W/m?k
T2?1250K?900W0.2m()?1070Km21.0W/m?k(5分)
q?根据隔热层:
T2?T3?xb/?b
T2?310K?900W0.059m()?1068.57Km20.07W/m?k
2、相距很近且彼此平行的两个黑体表面,若(1)两表面温度分别为1800K和1500K;(2)两表面温度分别为400K和100K。试求两种情况下辐射换热量的比值。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解:(1)两表面温度分别为1800K和1500K时:
q1??(T14?T24)?5.67?10?8?(18004?15004)?308170W/m2
(2)两表面温度分别为400K和100K时:
q2??(T14?T24)?5.67?10?8?(4004?1004)?1446W/m2
二者比值:
q1/q2?308170/1446?213
1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冷热表面温度都是相差300K,但前者的换热量是后者的213倍。因此,辐射在高温时更重要。
3、野外工作者常用纸质容器烧水。设厚为0.2mm的纸的导热系数为0.9 W/(m﹒k),水在大气压力下沸腾,水侧沸腾换热系数为240010 W/(m2﹒k)。容器用1100℃的火焰加热,火焰与纸面的表面传热系数为95W/(m2﹒k)。若纸的耐火温度为200℃。证明该纸质容器能耐火。
解:从沸腾水到火焰经历了三个热阻,即火焰侧的对流热阻,纸的导热热阻,水侧的对流热阻。只要证明火焰侧纸的表面温度不超过纸的耐火温度即可。 从火焰到纸的对流传热过程中
q?ho(tf?two) (1)
在整个传热过程中,由串联热阻的性质
q?
11?1??hi?ho?tf?ts? (2)
两个过程的热流密度相同,所以 (1)=(2)化简得
two?1?1??hi?ho1ho??ts?tf??tf1/95?(100?1100)?1100?31/2400?0.2?10/0.9?1/950 ?157.2C
?因此,该纸质容器能耐火。
4、试使用热阻概念,计算通过单层和多层平板,圆筒和球壳壁面的一维导热稳态导热。 答:(1)设单层平板壁厚为?,导热系数为?,两个表面分别维持均匀而恒定的温度
t1和t2,??,
则单层平板的面积热阻为
q?热流密度为
t1?t2??。(3分)
(2)多层平板时,设第i层平板的壁厚为
?i,导热系数为?i,多层平板两端的温度为t1和tn?1,则多层平板的总热阻为
2
?i?i?1?i,热流密度为
nq?t1?tn?1?i?i?1?in。(3分)
,内外表面分别维持均匀恒定的温度
(3)设圆筒内外半径分别为
r1、r2,导热系数为?t1?t2ln?r2r1?t1和t2,则圆筒壁的热阻为
ln?r2r1?q?,热流密度为
??。(2分)
(4)设空心球壳内外半径分别为
r1、r2,导热系数为?,内外表面分别维持均匀恒定的温度t1和t2,则球壳壁面的热阻
为
1?11????4???r1r2???,热流量为
4???t1?t2?1/r1?1/r2。
5、某厂由于生产需要,将冷却水以20?103?25?103kg/h的质量流量向距离3km的车间供应,供水管道外直径为
160mm。为防止冬天水在管道内结冰,在管道外包裹导热系数??0.12W/(m?K)的沥青蛭石管壳。保温层外表面
的复合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0?35W/(m2?K)。该厂室外空气温度达?15℃,此时水泵的出口水的温度为4℃。试确定
为使冷却水不结冰的最小保温层厚度。忽略管壁热阻及管内水的对流换热热阻。
解:本题属导热和复合换热的热阻分析问题。先由管内水确定换热量,然后按热阻条件确定绝热层厚度,最小绝热层厚度发生在管道出口水温降至0℃的时刻,且此时水的质量流量最低(20?10
水由4℃降至冰点时的放热量:
3kg/h)。
??qmcp(t???t?)
定性温度tf?11(t??t??)??(0?4)?2℃ 22对应水的比定压热容
cp?4.208kJ/(kg?K)
20?103???4208?(4?0)?93511W
3600
考虑到忽略管壁热阻及管内对流热阻,因而保温层内壁温度近似为水的平均温度,即twi
从保温层内壁温twi到外部空气温度tf?2℃。
??15℃,中间有保温层的导热热阻及空气侧复合换热热阻,即:
3
twi?tf??d11?ln0h0?d0l2??ldi而d0
?di?2?,?即:
为保温层厚度。
2?(?15)11?0.16?2???ln??35??(0.16?2?)?30002??0.12?3000?0.16??93511
利用迭代法(试凑法)求得
??0.0372m?37.2mm
6、一外径为5.0cm的钢管(? =45.0W/(m﹒k))被一层厚为4.2cm厚的氧化镁隔热材料(?=0.07W/(m﹒k))所包裹,而氧化镁外又包了一层2.4cm厚的玻璃纤维隔热材料(?=0.048W/(m﹒k))。若钢管外壁面温度为370K,玻璃纤维隔热层外壁面温度为305K。间:氧化镁与玻璃纤维间的界面温度为多少? 解:由题意
r1=2.5cm=0.025m r2=6.7cm=0.067m r3=10.1cm=0.101m T1=370K T3=305K
?1=0.07W/(m﹒k)
?2=0.048W/(m﹒k)
取单位长度的圆筒为研究对象,根据多层圆筒壁的导热公式:
q??2?(T1?T3)ln?r2/r1?/?1?ln?r3/r2?/?22??370?305?Kln?0.067/0.025?/0.07?ln?0.101/0.067?/0.048/m
?18.04W根据氧化镁隔热层,应用圆筒导热公式
4
q?2?(T1?T2)ln?r2/r1?/?12??(370K?T2)ln(6.7/2.5)/0.07W/m
18.04W/m?
T2?329.6K7、一直径为30mm、壁温为100℃的管子向温度为20℃的环境散热,热损失率为100W/m。为把热损失减小到50W/m,有两种材料可以同时被利用。材料A的导热系数为0.5w/m?K,可利用度为3.14×10-3m3/m;材料B的导热系数为0.1w/m?K,可利用度为4.0×10-3m3/m。试分析如何敷设这两种材料才能达到以上要求? 假设敷设这两种材料后,外表面与环境间的表面传热系数与原来一样。 解:对表面的换热系数h应满足下列热平衡式: h(100-20)×3.14×0.03=100
由此得h=13.27 w/m2?K (3分)
V?每米长管道上绝热层每层的体积为:
?4(di2?1?di2)
当B在内,A在外时,B与A材料的外径为d2、d3,可分别由上式得出。
d2?V/0.785?d12?4?10?3/0.785?0.032?0.0774m
2d2?V/0.785?d2?3.14?10?3/0.785?0.07742?0.1m此时每米长度上的散热量为:(3分)
当A在内,B在外时,A与B材料的外径为d2、d3 可分别由上式得出:
Q100?20??43.7W/mln(77.4/30)ln(100/77.4)1l??6.28?0.16.28?0.513.27?3.14?0.1
d2?V/0.785?d12?3.14?10?3/0.785?0.032?0.07m2d2?V/0.785?d2?4?10?3/0.785?0.072?0.1m
此时每米长度上的散热量为:(3分)
Q100?20??74.2W/mln(70/30)ln(100/70)1l??6.28?0.56.28?0.113.27?3.14?0.1 5
绝热性能好的材料B在内才能实现要求。(1分)
8、外径50mm的不锈钢管,外面包扎着6.4mm厚的石棉隔热层,其λ1=0.166W/(m.K)。再在外面包扎25mm厚的玻璃纤维隔热层,其λ2=0.0485W/(m.K)。以知钢管外壁温度为t1=315℃,隔热层外表面温度为t3=38℃,试求石棉与玻璃纤维交界面上的温度t2。
解:通过管壁导热热流量:
2?l?t1?t3???ln?d2/d1?/?1?ln?d3/d2?/?2
代入数字:
(4分)
2?l?315?38?ln?62.8/50?/0.166?ln?112.8/62.8?/0.0485 ?20.597?2?l(1分)
???? 又:
2?l?t1?t2?2?l?315?t2??ln?d2/d1?/?11.373 (4分)
所以:315-t2=20.597×1.373
得:t2=287℃ (1分)
9、在一维稳态无内热源传热过程中,热量由一侧流体穿过壁面传到另一侧流体。设两侧流体的对流换热系数以及壁面的导热系数均为常数,写出固体壁面中给定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的完整数学描写。(流体温度、对流换热系数和壁面导热热阻已知,但壁面温度未知。)
解:设两侧流体温度分别为写为:
tf1、
tf2,对流换热系数分别为
h1、h2,壁面导热系数为?,厚度为?,则其完整的数学描
?d2t?0?2dx?dt??h1tf1?t?x?0,??dx?dt?x??,???h2t?tf2?dx????
?10、厚为δ的无限大平板,左侧表面保持恒温t1,右侧表面与空气进行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为h,空气温度为tf,试写出该平板稳态时的导热微分方程式及定解条件。 解:微分方程:
6
d2t?0dx2 (2分)
边界条件:
x=0 时,t=tw (2分)
?? x=δ时,
dt?h?tf?t?dx(2分)
11、一维无内热源、平壁稳态导热的温度场如图所示。试说明它的导热系数λ是随温度增加而增加,还是随温度增加而减小?
答:由傅立叶里叶定律,
图中随x增加而减小,因而随2增加x而增加,而温度t随x增加而降
低,所以导热系数
随温度增加而减小。
12、如图所示的双层平壁中,导热系数λ1,λ2为定值,假定过程为稳态,试分析图中三条温度分布曲线所对应的λ1和λ2的相对大小。
答:由于过程是稳态的,因此在三种情况下,热流量分别为常数,即:
所以对情形①:;
同理,对情形②:;
对情形③:
。
7
13、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建房用砖采用实心砖还是多孔的空心砖好?为什么?
答: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实心砖材料如红砖的导热系数约为0.5W/(m·K)(35℃),而多孔空心砖中充满着不动的空气,空气在纯导热(即忽略自然对流)时,其导热系数很低,是很好的绝热材料。因而用多孔空心砖好。
14、两种几何尺寸完全相同的等截面直肋,在完全相同的对流环境(即表面传热系数和流体温皮均相同)下,沿肋高方向温度分布曲线如图所示。请判断两种材料导热系数的大小和肋效率的高低?
答:对一维肋片,导热系数越高时,沿肋高方向热阻越小,因而沿肋高方向的温度变化(降落或上升)越小。因此曲线1对应的是导热系数大的材料.曲线2对应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而且,由肋效率的定义知,曲线1的肋效率高于曲线2。
15、用套管温度计测量容器内的流体温度,为了减小测温误差,套管材料选用是不锈钢?
答:由于套管温度计的套管可以视为一维等截面直助,要减小测温误差(即使顶部温度tH尽量接近流体温度tf),应尽量减小沿套管长度流向容器壁面的热增大该方向的热阻。所以,从套管材料上说应采用导热系数更小的不锈钢。
17、工程中应用多孔性材料作保温隔热,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答:应注意防潮。保温材料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经常呈多孔状,或者具有纤维结构,其中的热量传递是导热、对流换热、热辐射三种传热机理联合作用的综合过程。如果保温材料受潮,水分将替代孔隙中的空气,这样不仅水分的导热系数高于空气,而且对流换热强度大幅度增加,这样材料保温性能会急剧下降。
18、λ为变量的一维导热问题。某一无限大平壁厚度为δ,内、外表面温度分别为tw1、tw2,导热系数为λ=λ0(1+bt) W/mK,试确定平壁内的温度分布和热流通量。设平壁内无内热源。
套管量,即铜还
,
,,
8
温度分布:
热流通量:
同学们可以根据的特点,按照题12的
方法分析b>0和b<0对应图中哪一条曲线。
19、一直径为d。,单位体积内热源的生成热Φ的实心长圆柱体,向温度为t∞的流体散热,表面传热系数为h。试列出圆柱体中稳态温度场的微分方程式及定解条件。 解:
20、金属实心长棒
通电加
热,单位长度的热功率等于Φl(单位是W/m),材料的导热系数λ,表面发射率ε、周围气体温度为tf,辐射环境温度为Tsur,表面传热系数h均已知,棒的初始温度为t0。试给出此导热问题的数学描述。 解:此导热问题的数学描述
9
21、外直径为50mm的蒸汽管道外表面温度为400℃,其外包裹有厚度为40mm,导热系数为0.11W/(m·K)的矿渣棉,矿渣棉外又包有厚为45mm的煤灰泡沫砖,其导热系数λ与砖层平均温度tm的关系如下:λ=0.099+0.0002tm。煤灰泡沫砖外表面温度为50℃。已知煤灰泡沫砖最高耐温为300℃。试检查煤灰泡沫砖层的温度有无超出最高温度?并求通过每米长该保温层的热损失。
解:本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矿渣棉与煤灰泡沫砖交界处的温度,而由题意,煤灰泡沫砖的导热系决于该未知的界面温度,因而计算过程具有迭代(试凑)性质。 先假定界面温度为tw,如图所示。
则由题意:
数又取
,而,
迭代(试凑)求解上式,得:
。
所以没有超过该保温层的最高温度。通过每米长保温层的热损失:
22、一厚度为2δ的无限大平壁,导热系数λ为常量,壁内具有均匀的内热源Φ(单位为W/m3),边界条件为x=0,t=tw1;x=2δ,t=tw2;tw1>tw2。试求平壁内的稳态温度分布t(x)及最高温度的位置xtmax,并画出温度分布的示意图。 解:建立数学描述如下:
,,
10
,,
据可得最高温度的位置xtmax,即。
温度分布的示意图见图。
11、直径为d0,单位体积内热源的生成热为Φ的实心长圆柱体,向温度为t∞的流体散热,表面传热系数为h。试列出圆柱体中稳态温度场的微分方程式及定解条件。
解:由题意,圆柱体的温度只沿半径方向变化,则由r~r+dr的微元体的能量平衡:?r分)
上式:Φe=Φ2πrldr为内热源生成热;
??r?dr??e?0 (2
?r???2?rldtdr
?r?dr??r???rdr (2分) ?r所以:?d?dt??r??r??0 dr?dr?dt?0 drdt?h?t?t??(2分) r=d0/2:??dr边界条件:r=0:
12、热源,常物性二维导热物体在某一瞬间的温度分布为t=2y2cosx。试说明该导热物体在x=0,y=1处的温度是随时间增加逐渐升高,还是逐渐降低。 解:导热微分方程:
??2t?2t??t?a??2?2?????x?y?? (2分)
2?t?2t2?4cosx??2ycosx22?y而:?x,
?t?acosx4?2y2所以:????
?t?2a??当x=0,y=1时,>0,
11
故该点温度随时间而升高。 (4分)
13、 如图所示的墙壁,其导热系数为50
W/(m?K),厚度为50mm,在稳态情况下的墙壁内一维温度分布为:
t?200?2000x2
式中t的单位为℃,x的单位为m。试求:
(1)墙壁两侧表面的热流密度; (2)壁内单位体积的内热源生成热。
解:(1)由傅里叶定律:
q???所以墙壁两侧表面的热流密度:
dt???(?4000x)?4000?x dxqx?0???dt?0
dxx?0qx???4000?xx???4000?50??0.05??10kW/m2
(2)由导热微分方程:
d2t???0 2dx?得:
d2t????2?????4000??4000??4000?50?2?105W/m3
dx
14、如图所示的长为30cm,直径为12.5mm的铜杆,导热系数为386W的墙壁上。温度为38℃的空气横向掠过铜杆,表面传热系数为17W/?m?K?,两端分别紧固地连接在温度为200℃
/?m2?K?。求杆散失给空气的热量是多少?
12
解:这是长为15cm的等截面直肋的一维导热问题。由于物理问题对称,可取杆长的一半作研究对象。由公式知:
一半热量:?12?hP?0th?mH? m其中 h?17W/?m2?K?, P??d???12.5?10?3?0.0393m
m?hP17?0.0393??3.754, H?0.15m
??Ac386??0.012524
?0?t0?tf?200?38?162℃
17?0.0393?162?th?3.754?0.15??14.71 W3.754
所以
?1?2故整个杆的散热量
??2?1?2?14.71?29.42 W2
15、一块无限大平板,单侧表面积为
A,初温为t0,一侧表面受温度为t?,表面传热系数为h的气流冷却,另一侧受到恒
定热流密度qw的加热,内部热阻可以忽略。试列出物体内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微分方程式并求解之。设其他几何参数及物性参数已知。
解: 由题意,物体内部热阻可以忽略,温度仅为时间的函数,一侧的对流换热和另一侧恒热流加热作为内热源处理,根据热平衡方程可得控制方程为
?cV初始条件:
dt?hA?t?t???Aqw?0 d?t??0?t0
引入过余温度??t?t?,则
d???hA??Aqw?0??cV d?????t0?t???0??0?上述控制方程的通解为
13
??Be由初始条件有 故温度分布:
??hA?cV??qwh
B??0?qwh
hA??t?t???0e
16、一个2011.35W/
?cV?hA??qw???1?e?cVh???? ??cm2×16
cm×80
cm的铁块(
k=64
W
/(
m?K
))突然置于平均对流换热系数
h=
(m?K)(2Btu/(h?ft2??F))的自然对流环境中。试确定其Bi数,并判断采用集总热容法分析铁块的冷
却过程是否合适(假设铁块的初始温度比环境高)。
解:特征长度为L?V/As,而
As?2(0.20?0.16?0.16?0.80?0.20?0.80)?0.64m2
所以
(0.20?0.16?0.80)m3L??0.04m2 0.64m由此,
hL(11.35W/m2?K)(0.04m)Bi???0.0071
k64W/m?K采用集总热容法计算瞬态温度可给出很好的结果。
17、一个处于100℃的立方体铝锭,置于对流环境中,平均对流换热系数h=25W/(m所产生的误差小于5%,试确定铝锭的最大临界边长。
解:对于这种形状的物体,只要Bi数小于0.1,采用集总热容法的精度就可达到?5%。从表B-1(SI)查得k=206W/(m?2?K),如果要求使用集总热容法
K)。这样,
14
hL(25W/(m2?K))LBi=0.1= ?k206W/(m?K)则
L?0.824m
由
Vl3L??As6l2可得 l
?6L?6(0.824m)?4.94m
18、用热电偶测量气罐中气体的温度。热电偶的初始温度为20℃,与气体的表面传热系数为10W/?m2?K?。热电偶近
似为球形,直径为0.2mm。试计算插入10s后,热电偶的过余温度为初始过余温度的百分之几?要使温度计过余温度不大于初始过余温度的1%,至少需要多长时间?已知热电偶焊锡丝的??67W/?m?K?,??7310 kg/m3,
c?228J/?kg?K?。
解: 先判断本题能否利用集总参数法。
10?0.1?10?3Bi???1.49?10?5<0.1
?67hR可用集总参数法。
时间常数
7310?2280.1?10?3?c?????5.56 s
hAh3103?cV?cR则10 s的相对过余温度
?????10??exp????exp????16.6% ?05.56????c?热电偶过余温度不大于初始过余温度1%所需的时间,由题意
?????exp???≤0.01 ?0??c?ex
??????≤0.01 ?5.56?解得
?≥25.6 s
15
19、一热电偶的ρcV/A 之值为2.094kJ/m2·K,初始温度为20℃,后将其置于320℃的气流中。试计算在气流与热电偶之间的表面传热系数为58w/m2·K 及116w/m2·K的两种情形下,热电偶的时间常数,并画出两种情形下热电偶的过余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解:时间常数:
?cVhA (2分)
2.094?103????36.1shA58对h=58 w/m2·K,有(2分)
?cV2.094?103????18.1shA116对h=116 w/m2·K,有(2分)
?cV
20、试比较准则数Nu和Bi的异同。 解:从形式上看,Nu数(Nu?hl?)与Bi数(Bi?hl?)完全相同,但二者物理意义却不同。Nu数中的?为流体
的导热系数,而一般h未知,因而Nu数一般是待定准则。Nu数的物理意义表示壁面附近流体的无量纲温度梯度,它表示流体对流换热的强弱。而Bi数中的?为导热物体的导热系数,且一般情况下h已知,Bi数一般是已定准则。Bi数的物理意义是导热体内部导热热阻(l/?)与外部对流热阻(l
21、管内湍流换热时的准则关系式为:Nu=0.023Re0.8Pr0.4,试通过该式说明管子内径的大小对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 答:由于:Nu/h)的相对大小。
?0.023Re0.8Pr0.4
0.80.4则:
hd?ud??a??0.023??????????? (4分)
所以:h∝d-0.2,h随着d的增大而减小。(2分)
22、对有限空间的自然对流换热,有人经过计算得出其Nu数为0.5。请利用所学过的传热学知识判断这一结果的正确性。 解:以下图所示的有限空间自然对流为例。如果方腔内的空气没有对流,仅存在导热,
16
则 q??th?tc?
此时当量的对流换热量可按下式计算
q?h(th?tc)
由以上两式:
h???1,即Nu=1。
即方腔内自然对流完全忽略时,依靠纯导热的Nu数将等于1,即Nu数的最小值为1,不会小于1,所以上述结果是不正确的。
23、一般情况下粘度大的流体其Pr数也较大。由对流换热的实验关联式Nu?CRemPrn可知(m>0,n>0),Pr数
越大,Nu数也越大,从而h也越大。即粘度大的流体其表面传热系数也越高。这与经验得出的结论相反,为什么? 解:粘度越高时,Pr数越大,但Re数越小。由
?ud????Nu?CRemPrn?C?e?????n?m。一般情况下,对流换热m>n,即n?m<0,所以粘度增加时,
????a?mnNu数减少,即h减小。
24、两块厚度为30mm的无限大平板,初始温度为20℃,分别用铜和钢制成。平板两侧表面温度突然上升到60℃,试计算使两板中心温度上升到56℃时两板所需时间之比。铜和钢的热扩散率分别为103×10-6m2/s,12.9×10-6m2/s。 解:因两板均可看作一维非稳态导热,且换热相似, θ=f(Fo,Bi,x/δ) 因此两者Fo相等,
则:
?1a212.91????2a11037.98
17
25、10℃的空气分别以3m/s的速度流过长为0.8m的平板和以6m/s的速度流过长为0.4m的平板,平板的温度为30℃。以知20℃的空气物性参数为:ν=1.5×10-5m2/s,λ1=0.026W/(m.K)Pr=0.7。问(1)这两种流动是否相似?(2)这两种情况下的换热是否相似?(3)这两种情况下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各为多少?
Re?解:(1)
vl?,Re1=3×0.8×105÷1.5=1.6×105
Re2=6×0.4×105÷1.5=1.6×105 Re1=Re2,流动相似 (3分) (2)外掠等温平板、无内热源、层流
Nu?hl??0.664RePr?0.664(1.6?10)0.7?235.83 121315213换热相似 (3分)
26、如图所示的真空辐射炉,球心处有一黑体加热元件,试指出①,②,③3处中何处定向辐射强度最大?何处辐射热流最大?假设①,②,③处对球心所张立体角相同。
解:由黑体辐射的兰贝特定律知,定向辐射强度与方向无关。故L1?L2?L3。而三处对球心立体角相当,但与法线方向
夹角不同,cos?1>cos?2>cos?3。所以①处辐射热流最大,③处最小。
27、“善于发射的物体必善于吸收”,即物体辐射力越大,其吸收比也越大。你认为对吗?
解:基尔霍夫定律对实际物体成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物体与辐射源处于热平衡,辐射源为黑体。也即物体辐射力越大,其对同样温度的黑体辐射吸收比也越大,善于发射的物体,必善于吸收同温度下的黑体辐射。所以上述说法不正确。
28、在波长?<2?m的短波范围内,木板的光谱吸收比小于铝板,而在长波(?>2?m)范围内则相反。在木板和铝板同时长时间放在太阳光下时,哪个温度高?为什么?
18
解:波长小于2?m时,太阳光的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此波段,而对常温下的物体,其辐射波长一般大于2?m。在同样的太阳条件下,铝板吸收的太阳能多,而在此同时,其向外辐射的能量却少于木板(在长波范围内,铝板吸收比小于木板,由基尔霍夫定律,其发射率亦小于木板)。因此,铝板温度高。
29、选择太阳能集热器的表面涂层时,该涂料表面光谱吸收比随波长的变化最佳曲线是什么?有人认为取暖用的辐射采暖片也需要涂上这种材料,你认为合适吗?
解:最佳的曲线应是在短波(如?<3?m)部分光谱吸收比?(?)?1,而在长波部分(?>3?m),?(?)?0,这
样吸收太阳能最多,而向外辐射散热却为零。对于辐射采暖器,其表面温度不高,大部分辐射位于长波范围,此时?(?)由基尔霍夫定律,?(?)
30、“善于发射的物体必善于吸收”,即物体辐射力越大,其吸收比也越大。你认为对吗? 解:基尔霍夫定律对实际物体成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物体与辐射衡,辐射源为黑体。也即物体辐射力越大,其对同样温度的黑体辐越大,善于发射的物体,必善于吸收同温度下的黑体辐射。所以上确。
31、三个平面如图所示,求出下面情况下的角系数X1,2。 解:
?0,
?0,反而阻碍其散热,因而涂上这种材料不合适。
源处于热平射吸收比也述说法不正
X1,2=?
A1?A2-A32A1a2?b2?b?a2a2?b2 32、试画出三个非凹漫—灰表面所构成的一个封闭腔的辐射网络图。若其中有一是绝热面,其网络图又如何?
19
33、从太阳投射到地球大气层外缘的辐射能量经准确测定为1353W/m2,太阳直径为1.39×107m,两者相距1.5×1011m。若认为太阳是黑体,试估计其表面温度。 解:据能量守恒:
?Ts44?rs2?qs4??l?re?2 (7分)
代入解得:Ts=5773.9K。 (3分)
34、如图所示,直径为d的圆柱表面及平面
AB在垂直纸面方向均为无限长。试求平面与圆柱外表面间的角系数XAB,?O。
20
解:由图8-14所示,按交叉线法
XAB,?O而
?)?2BC2(AD?CD ?2ABAD?BC
所以
XAB,?O??2CDCD ??2AB2t由图中几何关系
??2??2arctan(而 故
t) H??d??d2arctan(t) CD22Ht XAB,?O?darctan()2t
H
35、在太阳系中地球和火星距太阳的距离相差不大,但为什么火星表面温度昼夜变化却比地球要大得多?
解:由于火星附近没有大气层,因而在白天,太阳辐射时火星表面温度很高,而在夜间,没有大气层的火星与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的太空进行辐射换热,因而表面温度很低。而地球附近由于大气层(主要成分是CO2和水蒸气)的辐射作用,夜间天空温度比太空高,白天大气层又会吸收一部分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因而昼夜温差较小。
36、一直径为0.8m的薄壁球形液氧贮存容器,被另一个直径为1.2m的同心薄壁容器所包围。两容器表面为不透明漫灰表面,发射率均为0.05,两容器表面之间是真空的,如果外表面的温度为300K,内表面温度为95K,试求由于蒸发使液氧损失的质量流量。液氧的蒸发潜热为2.13?10/解:本题属两表面组成封闭系的辐射换热问题,
5J/kg。
21
求得 E
b1??T14?5.67?10?8?(300)4?459.27 W/m2
b2E??T24?5.67?10?8?954?4.62 W/m2
X2,1?1
A1??d12???0.82?2.01 m2
2A2??d2???1.22?4.524 m2
故
?1,2?Eb1?Eb21??11??21???1A1A2X21?2A2
459.27?4.621?0.0511?0.05??0.05?2.014.5240.05?4.524?32.77 W ?
故由于蒸发而导致液氧损失的质量流量
qm??1,2r?32.77?1.54?10?4 kg/s 52.13?10/h
?0.554 kg37、一平板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262W/m2,该表面对太阳能的吸收比为α,自身辐射的发射率为ε。平板的另一侧绝热。平板的向阳面对环境的散热相当于对-50℃的表面进行辐射换热。试对ε=0.5、α=0.9;ε=0.1、α=0.15两种情况,确定平板表面处于稳定工况下的温度。 解:稳态时,
??T?4?T??4??G??C0???????100100???????? (4分)
(1)ε=0.5、α=0.9,G=1262,T∝=223K, 代入公式,T=454.1K (3分) (2)ε=0.1、α=0.15,G=1262,T∝ =223K, 代入公式,T=435.2K (3分)
38、在一厚金属板上钻了一个直径为d=2cm的不穿透小孔,孔深H=4cm,锥顶角为90°,如附图所示。设孔的表面是发射率为0.6的漫射体,整个金属块处于500℃的温度下,试确定从孔口向外界辐射的能量。
解:设孔口的面积为A1,内腔总表面积为A2,则从内腔通过孔口而向外界辐射的总热量相当于A2与A1之间辐射换热量。其中A1的温度为0K,黑度为1。 由式(8-13b)知:
22
Q2,1?A1X1,2(Eb1?Eb2)?1??1????1???1?X1,2???1??X2,1???1??2? (5分)
X1,2=1,
X2,1A1??0.012???0.1062
2A2??0.02?0.04?2??0.02/4代入上式:Q2,1=5.939W (5分)
39、两个直径为0.4m,相距0.1m的平行同轴圆盘,放在环境温度保持为300K的大房间内。两圆盘背面不参与换热。其中一个圆盘绝热,另一个保持均匀温度500K,发射率为0.6。且两圆盘均为漫射灰体。试确定绝热圆盘的表面温度及等温圆盘表面的辐射热流密度。
解:这是三个表面组成封闭系的辐射换热问题,表面1为漫灰表面,表面2为绝热表面,表面3相当于黑体。如图(a)所示。辐射网络图见图(b)。
计算角系数
X1,2?0.62
X1,3?X2,3?1?0.62?0.38
A1?A2??4d2??4?0.42?0.1257 m2
A3??dl???0.4?0.1?0.1257 m2
对J1,J2列节点方程
J1节点
Eb1?J1J3?J1J2?J1???0
1??111A1X1,3A1X1,2?1A1
(1)
23
J2节点
J3?J2J1?J2??0 11A2X2,3A1X1,2
(2)
其中
J3?Eb3??T34?5.67?10?8?3004?459.27 W/m2 Eb1??T14?5.67?10?8?5004?3543.75 W/m2
1??11?0.6??5.3 ?1A10.6?0.1257
111???20.9354
A1X1,3A2X2,30.1257?0.3811??12.8314
A1X1,20.1257?0.62
因而(1),(2)式成为
?3543.75?J1459.27?J1J2?J1???0??5.320.935412.8314 ?459.27?J2J1?J2???0?20.935412.8314?解得:
?J1?2646.65W/m2 ?2J?1815.4W/m?24因此
T2?Eb24??J24??1815.4?423 K
5.67?10?8等温圆盘1的表面辐射热流
q1?Eb1?J13543.75?2646.65??1345.65 W/m2
1??11?0.60.6?1240、一顶部面积为400m,顶面涂有白漆(白漆对太阳的吸收比为0.15)的冷藏船在阳光照射的海面上行驶。海风温度为25℃,海风吹过顶面时的表面传热系数为20?W/(m2?K).太空有效温度为?30℃,顶面平均温度为15℃,太阳光
/m2。试求该冷藏船每小时的冷损量。(白漆的
与冷藏面顶面法线夹角为30。太阳对冷藏库顶面的投入辐射为1000W 24
发射率?s
?0.94)
解:本题属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的复合换热问题。如图所示:
以冷库顶面为研究对象,其冷损失为:
???c??s??r
其中?c为对流换热量,?s为吸收太阳能的热量,?r为向太空的辐射散热。 显然
?c?hA(tf?tw)
?20?400?(25?15)?80000 W
?s??sAGscos?
?0.15?400?1000?cos3044?r??s?A(Tw?Tsky)
?
?51962 W
?0.94?5.67?10 ?72334 W
?844??400??(273?15)?(273?30)??
故 ???c??s??r?80000?51962?72334?59628 W
每小时的冷损:
Q???3600?59628?3600?1.789?108 J
41、白天,投射到一个大的水平屋顶上的太阳照度为1100W/m2,室外空气温度为27℃,空气与屋顶的表面传热系数为25 W/(m2.K),屋顶下表面绝热,上表面发射率为0.2,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比为0.6。求稳定状态下屋顶的温度。设太空温度为绝对零度。 解:稳态时:
25
?sGs?qc?qr?0 (3分)
对流散热量:qc?h?TW?Tf??25?TW?300?(2分)
辐射散热量:
4qr???TW?T04???0.2?5.67?10T?0?8?4W? (2分)
太阳辐射热量:?sGs则:1.134?10?8?0.6?1100?660 (2分)
4TW?25TW?8160
解得:TW=321.5K=48.5℃ (1分)
42、在换热器的流体温度变化图中,冷、热流体中热容量小的流体其温度变化大还是热容量大的流体变化大?为什么?
解:换热器中,热流体放出的热量与冷流体吸收的热量相等,即设
??t1??)?(qm2cp2)(t2???t2?)?1??2,也即(qm1cp1)(t1。
qm1cp1<
qm2cp2,则
???t2?t1??t1??>t2。即热容量小的流体温度变化大。
43、一个食品加工厂中用一台双管(同心套管)热交换器将盐水从6℃加热到12℃热交换器的热水进口和出口温度分别是5℃和40℃,质量流量为0.166kg/s。已知水的比热为4.18kJ/kg﹒K,若传热系数为850 W/(m2﹒℃),求热交换器所需要的面积:(a)顺流式;(b)逆流式。 解:水的热流密度为
q?mc?t?0.166kg/s?4.18?103J/kg?s?(50?40)K ?6.967?10顺流式
3W(2分)
?t1?(50?6)oC?44oCoo?t?(40?12)C?28C 2
对数平均温差为
?tm??
?t2??t1ln(?t2/?t1)28?44?35.4oCln(28/44)(2分)
故需要的传热面积
26
A?qk?tm6.97?103W?850W/m2?K?35.4oC2 ?0.231m逆流式
(2分)
?t1?(50?12)oC?38oCoo?t?(40?6)C?34C2
对数平均温差为
?tm??
?t2??t1ln(?t2/?t1)34?38?35.96oCln(34/38)(2分)
故需要的传热面积
A?qk?tm6.97?103W?850W/m2?K?35.96oC2 ?0.228m
(2分)
44、对于qm1c1≥qm2c2,qm1c1 qm1c1≥qm2c2 qm1c1 27 qm1c1≥qm2c2 qm1c1 45、一加热器中用过热水蒸气来加热给水。过热蒸汽在加热器中先被冷却到饱和温度,最后被冷却成过冷水。设冷热流体的总流向为逆流,热流题单相介质部分qm1c1 46、某厂由于生产需要,将冷却水以20?10为1603?25?103kg/h的质量流量向距离3km的车间供应,供水管道外直径 mm。为防止冬天水在管道内结冰,在管道外包裹导热系数??0.12W/(m?K)的沥青蛭石管壳。保温层外表 ?35W/(m2?K)。该厂室外空气温度达?15℃,此时水泵的出口水的温度为4℃。试确 面的复合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0定为使冷却水不结冰的最小保温层厚度。忽略管壁热阻及管内水的对流换热热阻。 解:本题属导热和复合换热的热阻分析问题。先由管内水确定换热量,然后按热阻条件确定绝热层厚度,最小绝热层厚度发生在管道出口水温降至0℃的时刻,且此时水的质量流量最低(20?10 水由4℃降至冰点时的放热量: 3kg/h)。 ??qmcp(t???t?)(2分) 定性温度 tf?11(t??t??)??(0?4)?2℃(1分) 22对应水的比定压热容 cp?4.208kJ/(kg?K) 20?103???4208?(4?0)?93511W3600(2分) 考虑到忽略管壁热阻及管内对流热阻,因而保温层内壁温度近似为水的平均温度,即twi 从保温层内壁温twi到外部空气温度tf?2℃。 ??15℃,中间有保温层的导热热阻及空气侧复合换热热阻,即: 28 twi?tf??d11?ln0h0?d0l2??ldi而d0(3分) ?di?2?,?即: 为保温层厚度。 2?(?15)11?0.16?2???ln??35??(0.16?2?)?30002??0.12?3000?0.16??93511 利用迭代法(试凑法)求得 ??0.0372m?37.2mm(2分) 47、有一换热器把流量为7200kg/h的热流体从100℃冷却至60℃,其比热cp=3KJ/(kg.℃),冷流体是用15℃的地下水,流量为10800kg/h,比热cp=4KJ/(kg.℃),传热系数k=60W/(m2.K)。求顺流和逆流布置时,所需的换热面积各为多少?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解:由热平衡方程: ??t1??????qm1cp1?t17200?3?100?60??240kW 360010800???t2??????15??12?t2???15?kW??qm2cp2?t2?4?t23600 ?? 可得:t2 又:A?35℃ (3分) ?4000 (3分) ?k?tm?tm? 顺流:?tm??tmax??tmin85?25??49℃(3分) ?tmax85lnln25?tmin?tmax??tmin65?45??54.4℃(3分) ?tmax65lnln45?tminA=81.6m2 逆流:?tm? A=73.5m2 逆流布置比顺流布置所需换热面积小。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