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整理格式直接打印背诵版 下载本文

第三节 从物质到意识

一、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1、意识产生漫长过程的三个决定性环节(说明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的产生是社会的产物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2)劳动过程中产生了思维外壳的语言。 二、意识: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1、意识的本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特征

(1)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2)反映对象和内容是客观的。 3、意识主观性的表现

(1)意识形式主观。意识的形式包括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2)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3)意识的创造性。 4、意识的客观性

(1)不管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所认识和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2)个体意识的差别归根结底是先天素质和后天实践形成的。 (3)意识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均为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三、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1、意识的结构

(1)从内容看,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

(2)从自觉程度看,意识有潜意识与显意识之分。

(3)从发展角度看,意识可分为传统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 (4)从指向性看,意识可分为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 2、意识的功能

(1)意识的能动性——也即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识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的本质——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2、对人的思维模拟的道路 (1)结构模拟 (2)功能模拟

3、人工智能与意识的本质区别

(1)机器人不是真人,电脑不是人脑 (2)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3)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性 (4)电脑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 1、物质形态是多样的 2、物质形态具有同源性

二、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 1、物质形态是分层次的

2、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具有同构性 (1)结构的不均匀 (2)旋转 (3)力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及其实践意义

1、科学与哲学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依然继续。 2、实践意义——实事求是地思想路线

(1)实事求是地哲学诠释——毛泽东的观点 (2)与认识论的一致 (3)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 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和结构

一、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的实践观点 (1)苏格拉底的哲学实践 (2)康德的伦理实践 (3)黑格尔的实践理念 2、实践的含义

(1)实践的词义含义——实行或行动。指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 (2)实践的本质含义——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3)实践本质含义的内涵(两层含义)——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指实践具有的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1、人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因此,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1)人类生存的前提证明。 (2)人与动物的区别说明。 (3)人的本质说明。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现实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要素 (1)实践的主体(人)

(2)实践的对象(外在世界) (3)实践的手段(工具等) 4、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2)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践

三、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 1、实践的理性结构

(1)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 (2)反映主体内在需要的理性 (3)体现(1)(2)统一的评介理性 2、实践的社会结构 (1)经济结构 (2)政治结构 (3)文化结构

第二节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一、实践的主体和客体 1、实践的主体

(1)含义——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主体的结构

A、能力结构——包含三种基本要素(人自身的自然力;智力和智慧;情感和意志) B、社会结构——包含四种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 2、实践的客体

(1)含义——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如何理解实践的客体? A、客观存在 B、活动指向

(3)客观不是客体,只有客观进入活动指向客观才是客体。为什么? A、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决定 B、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决定

C、客体存在和发展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4)客体的基本类型——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精神形式的客体 二、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

1、主体和客体形成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的工具和手段的种类 (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2)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2、实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系统,具有三要素——主体、中介、客体 (1)主体是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2)客体是制约性因素

(3)中介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条件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物质性 4、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体现出的崭新关系 (1)目的与手段

(2)创造者与被创造者 (3)能动者与受动者

5、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 6、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

(1)主体对象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2)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

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1、确定实践目的实践方案——目的性 (1)目的性是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

(2)目的是人的意识对客体的超前改造,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客体的自在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否定性的反映

(3)目的总要指向一定的客体并以一定客观事实为依据。同时,目的的提出均含有主观因素 (4)实践的过程就是目的通过手段实现自身的过程

2、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体 (1)手段的特点——人的身内器官功能和身外自然力的统一 (2)手段是过去活动的产物,是未来活动的前提 (3)实践过程的双重否定

A、主体否定客体的现成客观性 B、主体否定目的本身的单纯主观性

3、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

(1)结果——人的目的、意志在客观事物中的凝聚和体现,是实践过程中各种要素的融合。 (2)评价结果的内含

A、评价实践效果B、评价实践效能C、评价实践效率 (3)实践活动的继承性和选择性

第三节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1、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应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市知情意的统一体。

2、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合。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两个部分。 3、两个世界的区别

(1)异质性(2)发展的不同步性 4、两个世界的联系

(1)内容同构(都具有相对应的基本要素和结构方式)(2)规律同一(3)互相转化 5、两个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人的实践活动 (1)两个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2)实践是两个世界的接触点

(3)实践是两个世界相互转化的基础和途径 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世界,一是指人类世界产生前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活动还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一是指人化自然,二是指人类社会会。

3、两者的区别——自在世界运动变化自发,人类世界的运动变化与人的活动紧密相连。 4、两者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5、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 6、两个世界的内在联系

(1)自在世界构成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2)实践活动将天然转化为人化自然。 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1、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相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 2、实践推动着人类世界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