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学习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第二章 成本性态和变动成本法

一、简答题

1、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区别。2、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3、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项目中属于酌量性固定成本的是( D )。

A、保险费 B、房屋及设备租金 C、电费 D、职工培训费 2、下列项目中属于约束性固定成本的是( A )。

A、照明费 B、广告费 C、职工教育培训费 D、业务招待费 3、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是指( B )。

A、固定生产成本 B、变动生产成本 C、全部生产成本 D、变动生产成本加变动推销及管理费用 4、企业从年初开始由完全成本法改为变动成本法,不会影响( C )。 A、年末存货成本的计价 B、今年营业利润的计算 C、今年销售量的计算 D、今年销售成本的计算

5、下列各项混合成本中可以用y=a+bx表示的是( A )

A、半变动成本 B、半固定成本 C、延伸变动成本 D、阶梯式变动成本成本 6、管理会计为了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必须( D ) A、反映过去 B、反映现在 C、表述历史 D、面向未来 7、变动成本计算法下,某期销货成本包括( D ) A.变动成本 B.固定生产成本 C.制造成本 D.变动生产成本

8、假设每个质检员最多检验1000件产品,即产量每增加1000件就必须增加一名质检员,且产量一旦突破1000件的倍数

时就必须增加。那么,该质检员的工资成本属于( B ) A.半变动成本 B.半固定成本 C.延伸变动成本 D.变动成本 9、将成本区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的分类标志是( A ) A.经济用途 B.成本性态 C.可追踪性 D.可控性

10、在应用历史资料分析法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时,必须首先确定a(固定成本总额),然后才能计算出b(单位变动成本)的方法是(C ) A、直接分析法 B、高低点法 C、散布图法 D 、回归直线法

11、当本期产量小于销售量时,按变动成本法与按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相比,前者较后者为(B ) A、小 B、大 C、两者相等 D、可能大也可能小 12、变动成本计算法,将固定成本( D )

A、在已销售产品、库存产品之间分配 B、在已销售产品、库存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 C、结转到下期 D、全额直接从本期销售收入中扣减 13、延期变动成本属于( B )。

A、期间费用 B、混合成本 C、固定成本 D、变动成本 14、管理当局可调整减少的固定成本是( B )

A.汽车折旧费 B.研究开发费 C.融资租赁费 D.保险费

15、在不改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前提下,采取降低固定成本总额的措施通常是指( B)。 A.约束性固定成本 B.酌量性固定成本 C.半固定成本 D.单位固定成本 三、多项选择题

1、如果从某一年开始由全部成本法改为变动成本法,势必会影响该年(ABCDE )。 A、销售成本 B、年末存货成本 C、利润 D、期间费用 E、上交所得税 2、下列各项中,一般应纳入变动成本的有(ABD )

A、直接材料 B、直接人工 C、制造费用 D、变动性制造费用 E、固定性制造费用 3、关于变动成本的正确表述是(ABD )。

A、在坐标图中,单位变动成本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B、在相关范围内,变动成本总额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动 C、单位变动成本总额永远不变

D、在相关范围内,单位变动成本不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动

4.变动成本法的损益表与完全成本法的损益表共同包含的指标有(AE ) A.销售收入 B.变动成本 C.贡献边际 D.销售毛利 E.净收益 5、下列费用项目中属于酌量性固定成本的是(CDE ) A.厂房折旧 B.房屋租金 C.管理人员工资 D.广告费 E.新产品开发费 6.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生产成本和存货成本的成本项目包括( CDE )

A.直接材料 B.直接人工 C.变动性制造费用 D.固定性制造费用 E.变动性销售费用 7.在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的特点包括( AE )

A.成本总额的不变性 B.单位成本的不变性 C.成本总额的正比例变动性 D.单位成本的正比例变动性 E.单位成本的反比例变动性 8.在相关范围内固定不变的是( AD )

A.固定成本 B.单位产品固定成本 C.变动成本D.单位变动成本E.历史成本 9.在产销不平衡情况下,下面说明中正确的有( ACE )

A、本期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时,按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

1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B、本期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时,按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 C、本期生产量小于销售量时,按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 D、本期生产量小于销售量时,按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 E、本期生产量等于销售量时,按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利润必然等于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 10.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主要区别包括( ABCDE )

A.产品成本组成不同 B.在“产成品”存货估价方面存在区别

C.确定经营损益的程序不同 D.在“在产品”存货估价方面存在区别 E.在盈亏计算方面存在区别 11.混合成本按其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ABC )。

A.半变动成本 B.阶梯型混合成本 C.延期混合成本 D.非制造成本 12.由于相关范围的存在,使得成本性态具有以下特点( AB )。 A.相对性 B..暂时性 C.可转化性 D.不变性 四、判断题:

1、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受管理当局短期决策行为影响的那部分固定成本。( ×)

2、采用高低点法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时,若业务量最高点、最低点与成本最高点、最低点不一致时,高低点坐标的选择以业务量为准。(√ )

3、完全成本法揭示了利润与销售量之间的正常关系。( ×)

4、利用回归直线法进行成本性态分析的计算结果最精确,但计算工作量最大。(√) 5、当期末存货量为零,期初存货量不为零时,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利润必定大于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利润。( ×) 6.成本性态可分假设是指一切成本都可以按其性态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成本的划分是绝对的。(× ) 7.阶梯型混合成本的最大特点是混合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增减呈现出阶梯型的变化趋势。(√ )

8.在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的不变性和变动成本总额的正比例变动性态都将存在,超出这一特定范围,成本的性态一定会发生变化。(√ )

9.完全成本法下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补偿是由当期期末未销售产品与当期已销售产品承担着不同的份额。(√)。 10.变动成本法下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补偿是由当期已销售产品承担。(√ ) 五、计算题

1.资料:某企业2005年1~6月份某项混合成本与有关产量的历史资料如下表所示: 要求:(1)利用高低点法分解该项混合成本,并建立相应的成本性态模型。

(2)利用回归分析法分解该项混合成本,并建立相应的成本性态模型。 (3)假如7月份预计发生维修工时160件,预计7 月份的混合成本是多少。 月份 产量(件) 成本(元) 1 100 700 2 110 820 3 120 820 4 150 1000 5 150 1020 6 170 1060 (1)高低点法 b=(y2-y1)/(x2-x1)=(1060-700)/(170-100)=360/70=5.14 a=y1-bx1=700-5.14×100=186 成本性态模型:y=186+5.14x (2)回归分析法

求得∑x=800 ∑y=5420 ∑xy=741800 ∑x2=110400

b=(n∑xy-∑x∑y)/(n∑x2-(∑x)2)=(6*741800-800-5420)/(6*110400-8002) =114800/22400=5.125

a=(∑y-b∑x)/n=(5420-5.125)*800/6=220 成本性态模型:∑y=220n+5.125∑x (3)当x=160 y=186+5.14*160=1008.4

2.资料:某企业2005年1~6月产量和制造费用的资料如下: 月 份 产 量(件) 制造费用总额 ( 元) 1 42000 107000 2 45000 110000 3 40000 105000 4 50000 112000 5 60000 135000 6 55000 122000 该企业的制造费用总额由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三部分所组成。会计部门曾对3月份制造费用总额105000元进行分析,各类成本的组成情况为:

变动成本总额 52000元 固定成本总额 38000元 混合成本总额 15000元

要求:(1)以高低点法将制造费用中的混合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2)若该企业2005年7月份预计产量为59000件,其制造费用总额应为多少?其中,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和混合成本总额各为多少? (1)

低点: 单位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总额/低点业务量=52000/40000=1.3

2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固定成本总额=38000

高点: 变动成本总额=单位变动成本×高点业务量=1.3*60000=78000 固定成本总额=38000

混合成本总额=制造费用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135000-78000-38000=19000 设混合成本的数学模型为: y=a+bx

b=(高点混合成本-低点混合成本)/(高点业务量-低点业务量)=(19000-15000)/(60000-40000)=0.2 a=y-bx=19000-0.2*60000=7000

混合成本的数学模型为: y=7000+0.2x (2)预计7月份产量为59000件 变动成本总额=1.3*59000=76700 固定成本总额=38000

混合成本总额=7000+0.2*59000=7000+11800=18800 制造费用总额=76700+3800+18800=133500

3、假设某公司只产销一种产品,1998年度共生产10,000件,销售8,000件,期初无存货,全年共发生:直接材料20,000元,直接人工15,000元,变动性制造费用20,000元,固定性制造费用20,000元。推销及管理费用10,000元(全部为固定)。该产品的售价10元。

要求:(1) 分别计算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单位成本; (2) 分别计算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的税前利润并进行检验是否计算正确 (3)针对两个不同的税前利润,对两种成本计算法做一番评价。 (1)变动成本法下单位成本=(20000+15000+20000)/10000=5.5

完全成本法下单位成本=(20000+15000+20000+20000)/10000=7.5

(2)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10-5.5)*8000-20000-10000=36000-30000=6000 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10-7.5)*8000-10000=20000-10000=10000

(3)两种方法下,变动成本法成本比完全成本法少4000元,原因在于,变动成本法下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全部作为期间费用,直接与当年的销售收入相配比,而在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了1/3(即4000元)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所以,完全成本法的利润比变动成本法少4000

4、某厂只产销一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生产量4,000件,销售量3,500件,期初无存货,贡献毛益率50%。共发生:直接材料20,000元,直接人工32,000元,单位变动性制造费用6元,固定性制造费用28,000元。单位变动推销及管理费用4元,固定推销及管理费用21,000元。

要求:(1)分别计算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单位成本;(2)计算单位产品的售价; (3) 分别计算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的税前利润(可不编损益表,直接计算); (4) 说明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税前利润不等的原因。

(1)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本期生产量-本期生产量=0+4000-3500=500 变动成本法下的单位成本=20000/4000+32000/4000+6=19

完全成本法下的单位成本=20000/4000+32000/4000+6+28000/4000=26 (2)贡献毛益率=(SP-VC)/SP=0.5=(SP-19)/SP SP=19/0.5=38

(3)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3500*(38-19)-28000-4*3500-21000=66500-28000-14000-21000=3500 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3500*(38-26)-4*3500-21000=42000-14000-21000=7000 变动成本法损益表 项 目 金 额 销售收入(3500件×38元) 133000 变动成本: 变动生产成本(19×3500) 66500 变动推销及管理成本(4×3500) 14000 变动成本合计 80500 贡献毛益 80500 减:期间成本 固定生产成本 28000 固定推销及管理成本 21000 期间成本合计 49000 税前净利 3500

完全成本法损益表 项 目 金 额 销售收入(3500件×38元) 133000 产品销售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 0 本期生产成本(20000+32000+52000) 104000 期末存货成本 13000 产品销售成本 91000 3

销售毛利 减:期间成本 推销及管理成本(4×3500+21000) 期间成本合计 税前净利 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70000 35000 35000 7000 一、填表:

1、以下是培特公司1990年和1991年传统收益表的有关资料,假定期初、期末无存货;且两年的销售单价及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等均无变动。 项目 1990年度 1991年度 销售收入 200 000元 300 000元 销售成本 ?C= 直接材料 40 000元 ?D= 直接人工 50 000元 ?E= 变动制造费用 20 000元 ?F= 固定制造费用 ?A= ?G= 销售毛利 40 000元 ?H= 推销和管理费用 变动部分 ?B= ?I= 固定部分 14 000元 ?J= 净利润 10 000元 ?K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成本习性原理,将收益表中的A、B、C、D、E、F、G、H、I、J、K中填入正确的数据。 2、以下四个案例是四个工厂在过去一年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假定每个企业产销平衡,同时只产销一种产品。 案例 销售数量 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 单位贡献 利润(亏损) 毛益 1 ?A 50 000元 ?C 10 000元 4元 10 000元 2 8 000件 ?B 40 000元 ?E 3元 9 000元 3 3 000件 45 000元 ?D 18 000元 ?F (3 000)元 4 9 000件 81 000元 45 000元 20 000元 ?G ?H 3、以下四个案例是四个工厂在过去一年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假定每个企业产销平衡,同时只产销一种产品。 案例 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 贡献毛益率 固定成本 利润(亏损) 1 180 000元 ?B 40% ?F 12 000元 2 300 000元 165 000元 ?D 100 000元 ?H 3 ?A ?C 30% 80 000元 (5 000)元 4 400 000元 260 000 元 ?E ?G 30 000元 二、案例 卡莱是一家小型工程公司,其下属的一个部门专门替另外一家企业生产一种特殊的零部件。此零部件现时的每年需求量10 000件,每件售价72元。零部件的年度成本列示如下: 项目 金额 原材料 240 000元 人工工资 120 000元 机器租赁费用 100 000元 其他固定成本 180 000元 成本总额 640 000元 人工工资为雇佣两名机器操作员的固定成本。不论零部件的生产数量是多少,此两名操作工的工资仍按月固定计算。最近,卡莱正在考虑租用另外一台新机器来取代旧机器的可能性,如果停止租用旧机器而租用新机器,则可以使用较便宜的原材料,每件原材料的成本只是12元。但新机器的每年租赁费用为220 000元,比租赁旧机器多出120 000元的租金。此外,不论使用现有的机器还是新机器,在上述的产品需求量范围内,人工成本维持不变。

要求:(1)、假设公司使用现有的机器和按照现时的需求量,计算其保本点和安全边际量。

(2)、试评论租赁机器的建议,是继续采用租用旧机器还是租用新机器?通过计算两方案的保本点和利润,以数据支持你的观点。 三、单选题

1、与贡献边际率之和为1的指标是(B )

A、安全边际率 B、变动成本率 C、保本开工率 D、销售利润率 贡献边际率+变动成本率=1

2、一个企业的贡献边际率为60%,安全边际率为50%,则销售利润率为( D )。 A、60% B、120% C、10% D、30%

销售利润率=贡献边际率×安全边际率=0.6*0.5=0.3

4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3、某企业开发一种新产品,变动成本率为40%,固定成本总额为1 000 000元,预计销售量为20 000件,若要获利200 000元,单价不能低于(C )。 A、30元 B、40元 C、100元 D、25元

200000=20000×SP×(1-40%)-1000000 求出SP=100 4、与安全边际率之和为1的是(D )。

A、贡献边际率 B、安全边际率 C、销售利润率 D、保本作业率

5、企业上年实现利润280万元,计划年度销售增长率为20%,固定成本总额仍维持140万元,则预计目标利润为( )。

A、420万元 B、280万元 C、490万元 D、364万元 目标利润=(280+140)×1.2-140=364

6、在保本分析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保本点越高,安全边际越大 ↓ B、提高单价,可以降低保本点 FC÷(SP-VC) sp越大保本点越低

C、降低固定成本总额,将使保本点上升↑ D、保本点越高,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

7.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其单位变动成本为45元,固定成本总额为60 000元,产品单位价格为120元,为了使安全边际率达到60%,则该企业应该销售产品量为( ) A.800 B.1 290 C.1 333 D.2 000 由保本点销量=FC÷(SP-VC)=60000/(120-45)=800

安全边际率=(现有销售量-保本点销量)/现有销量 60%=(X-800)/X 求得X=2000

8.某企业销售一种产品,销售量为9 000件,销售收入为81 000元,变动成本45 000元,则其单位贡献毛益为( ) A.1元 B.2元 C.3元 D.4元 (81000-45000)/9000=4

9.计算综合保本销售量的依据是( C ) A.固定成本总额和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

B.固定成本总额、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和各种产品的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比重 C.固定成本总额、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和各种产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 D.固定成本总额、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和各种产品的生产量占总生产量的比重 10.下列因素中,不会引起盈亏临界点发生变化的是( C ) A.单位变动成本 B.固定成本 C.销售量 D.单价

11.某公司产销平衡,年销售额为1000万元,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总额600万元,固定成本为200万元,非生产成本

为60万元,则该公司的税前净收益为( A ) A.140万元 B.200万元 C.260万元 D.340万元 税前净收益=1000-600-200-60=140

12.在单位式保本图中,产品销售价格线与( A )的交点即为保本点 A.单位成本线 B.单位固定成本线 C.单位变动成本线 D.利润线 13.贡献毛益率的确定公式可表示为( ) 贡献毛益率=(SP-VC)÷SP

14.盈亏临界点可按以下公式进行确定( ) 盈亏临界点=FC÷(SP-VC)

15、安全边际量=实际销量量-( B )。 A、边际销售量 B、保全销售量 C、实际销售量 D、预计销售量

16、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位6元,单位变动成本为4元,固定成本800元,企业的正常销售额为3000元,则盈亏临界点作业率为( A ) A、80% B、60% C、30% D、90%

盈亏临界点销量=800/(6-4)=400 正常销量=3000/6=500 盈亏临界点作业率=盈亏临界点销量/正常销量=400/500=80%

17.假设某企业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各产品的贡献毛益率分别为10%、15%和30%,销售比重分别为30%、30%和40%,则该企业综合的加权贡献毛益率为( B ) A.55% B.19.5% C.15% D.30% 0.1*0.3+0.15*0.3+0.3*0.4=0.195

18.贡献毛益率与变动成本率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B )

A.变动成本率越高,贡献毛益率越高 B.变动成本率越高,贡献毛益率越低

C.变动成本率与贡献毛益率二者之间没有关系 D.变动成本率是贡献毛益率的倒数 贡献边际率+变动成本率=1

19.安全边际率等于安全边际除以( B )

A.保本点销售量B.当前的销售额C.价格调查 D.保本点销售额 20.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 )

A.安全边际量与安全边际率都是正指标,其数值越大,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越大 B.安全边际率是保本作业率的倒数

5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C.安全边际率越小越好,而保本作业率越大越好 D.安全边际率与保本作业率均越大越好

21、假设某企业只产销一种产品,单价50元,贡献毛益率40%,每年固定成本300万元,预计来年产销量20万件,则价格对利润影响的敏感系数为( )。 A、10 B、8 C、4 D、40% SP×V÷P=50×20/(50*20*0.4-300)=1000/100=10

22.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月计划销售1 000件,单位变动成本5元,月固定成本总额2 000元,欲实现利润3 000元,则单价应为( )元

A 5 B 10 C 15 D 8 3000=1000×(SP-5)-2000 SP=10 23.已知企业上年利润为20 000元,下一年的经营杠杆系数为2.8,预计销售量变动率为10%,则下年利润预测额为( A ) A 25 600元 B 24 000元 C 22 000元 D 56 000元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量变动率 设下年利润变动率为X 2.8=X÷10% X=0.28

下年利润为20000×(1+0.28)=20000*1.28=25600

24.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该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为9元,固定成本总额为5万元,企业确定的目标利润为40 000元,产品售价为15元。则要实现目标利润,该产品的销售量最少应达到( C)件 A 10 000 B 12 000 C 15 000 D 18 000 40000=V×(15-9)-50000 V=15000

25.已知A企业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A企业计划年度销售量为1000件,销售单价为5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30元,固定成本总额为25000元,则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各因素的敏感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C ) A 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B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C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售量 D单价﹥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

销售量敏感系数=(SP-VC)×V÷P=(50-30)×1000/[(50-30)×1000-25000]=-4 ④ 单价敏感系数=SP×V/P=50×1000/[(50-30)×1000-25000]=50000/(-5000)=-10 ① 单位变动成本敏感系数=-VC×V/P=-30×1000/[(50-30)×1000-25000]=-30000/(-5000)=6 ② 固定成本敏感系数=-FC/P=-25000/-5000=5 ③ 26.某企业销售收入为20万元,变动成本率为60%,其边际贡献总额为( A )万元 A 8 B 12 C 4 D 16 20*(1-0.6)=8

四、多项选择题:(共10分)

1、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BCDE )。

A、固定成本越大,经营杠杆系数越大 B、安全边际率越高,企业经营风险越小 C、安全边际率与保本作业率和为1 D、贡献边际小于固定成本,企业亏损 E、经营杠杆系数=利润变动率÷销售变动率

2、在单价大于单位变动成本时,关于敏感系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C) A、敏感系数为正值的,说明它与利润同向增减 B、敏感系数能直接显示变化后利润的值

C、单价对利润的敏感程度超过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程度

D、若单价的敏感系数为4,则说明每降价1%,企业利润将降低4%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CD )

A.贡献毛益率与变动成本率之和大于1 B.安全边际率与保本作业率之间互为倒数 C.销售利润率等于安全边际率与贡献毛益率之积

D.在多品种条件下,既可以确定总的保本额,也可以确定各种产品的保本量 E.目标利润单独变动时,只会影响保本点,却不会改变实现目标净利润的销量 4.在售价、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当单位变动成本增加时,会使(ABC ) a、利润下降 b、贡献毛益减少 c、盈亏临界点提高 d、盈亏临界点下降 e、贡献毛益增加 5.本量利分析前提包括(AC )。

A 成本性态分析前提 B变动成本计算前提 C线性关系前提 D税前利润前提 6.安全边际指标包括( ABD )。

A 安全边际量 B 安全边际额 C 贡献毛益率 D 安全边际率 7.保本点的表现形式包括(AB )。

A 保本销售额 B 保本销售量 C 变动成本率 D 贡献毛益率

8.下列各项中,可以判定企业恰好处于保本状态的标志有(ABCD )。 A 收支相等 B 贡献毛益等于固定成本 C 不盈不亏 D 利润为零 9、企业为实现目标利润可采取的措施有(ABCD )

A、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销量 B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单价

6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C、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固定成本D、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单位变动成本 五、计算题

1、某公司2010年生产并销售A产品4 000件,单价80元,单位变动成本50元,固定成本50 000元,实现利润70 000元。预计计划年度2011年的目标利润100 000元。要求: (1)、计算2010年保本点销售量和保本点销售额。P65

(2)、 计算2010年安全边际量、安全边际额和安全边际率,并评价产品的安全程度。P67 (3)、 计算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P84 (4)、计算实现计划期目标利润的销售量。

(1)保本点销售量=FC/(SP-VC)=50000/(80-50)=1667 保本点销售额=1667×80=133360

(2)安全边际量=现有销售量-保本销售量=4000-1667=2333件

安全边际额=现有销售额-保本销售额=4000×80-133360=186640元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现有销售量或预计销售量×100%=2333/4000×100%=58.33% (3)销售量的敏感系数=[(SP-VC)×V]/P=30*4000/70000=1.71 单价的敏感系数=(SP×V)/P=(80*4000)/70000=4.57

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系数= - (VC×V)/P= - (50*4000)/70000= -2.86 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 - FC/P= - 50000/70000= -0.71

(4)实现计划期目标的销售量=(目标利润+固定成本)/单位产品贡献毛益=(100000+50000)/(80-50)=5000件

2、的某公司生产A、B、C三种产品,其中固定成本总额为18,000元,三种产品资料如下:

品种 销售单价 销售量 单位变动成本

A 900 40 720

B 2000 80 1800 C 1000 20 600 要求:(1)计算该公司综合的保本销售额。 (2)分别计算A、B、C三种产品的保本销售额及保本量 (3)计算企业的营业利润。

预计全部产品的销售额=900*40+2000*80+1000*20=216000 销售比重 贡献边际率 A 900*40/216000=16.67% (900-720)/900=20% B 2000*80/216000=74.07% (2000-1800)/2000=10% C 1000*20/216000=9.26% (1000-600)/1000=40% 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16.67%*20%+74.07%*10%+9.26%*40%=14.44% (1)综合保本销售额=FC/贡献毛益率=18000/14.44%=124653.73 (2)保本销售额 A=124653.73*16.67%=20769.23 B=124653.73*74.07%=92307.69 C=124653.73*9.26%=11538.46 保本销售量A=20769.23/900=23 B=92307.69/2000=46 C=11538.46/1000=12

(3)营业利润=216000-(40*720+80*180+20*600)-18000=216000-184800-18000=13200

3、某公司生产A产品,单位变动成本20元,固定成本18 000元,贡献毛益率36%,安全边际率20%。 要求:(1)计算A产品销售单价。

(2)如果A产品产销一致,预计产销量为多少?预计利润为多少?

(3)如果A产品降价4%,增加3000元的推销费,则要实现6,000元的目标利润,A产品的产销量为多少? 盈亏临界点销售额=18000/36%=50000元

(1)(SP-VC)/SP=36% 已知VC=20 则SP=31.25元

(2)保本点销售量=FC/(SP-VC)=18000/(31.25-20)=1600件 安全边际率=(现有销售量-保本销售量)/现有销售量 现有销售量=1600/80%=2000件

预期利润=2000*31.25-2000*20-18000=4500 (3)V×31.25×(1-4%)-V×20-3000-18000=6000 V=2700

4、设某企业成本、收入与产销量(假定产销平衡)之间的关系,是用下列非线性函数式来表示。 TR=3X-0.04X2 TC=10+0.2X+0.04X2 X代表销售量;单位是万元

要求:(1)、计算盈亏临界点销售量 (2)、计算最大利润的销售量 (3)、计算利润的最大值 (4)、计算最优售价

7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第四章 经营预测

一、判断题:

1、平滑指数数值越小,则近期实际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就越大。× St=aX(t-1)+(1-a)S(t-1) X为实际

2、凡是顾客数量有限,调查费用不高,每位顾客意向明确又不会轻易改变的,均可以采用调查分析法进行预测。√ 3、销售预测是其他各项预测的前提。 (√ ) 4.定量预测法比定性预测法要重要的多。 (× )

5.使用指数平滑法时,平滑系数一般不大于1。 ( √) 在0~1之间

6.趋势预测法又称外推预测法,是指以某项指标值过去的时间数列为依据,借用经济数学模型对预测对象未来的数量特征值进行推断的方法。(√ )

7.定性预测法和定量预测法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 8.销售预测中的简单平均法,一般适用于产品销售量基本稳定的销售预测。(√ )

9.加权平均法与简单平均法相比,由于按近小远大的原则为不同的资料期数据确定权数,考虑了距离预测期远近数据的不同影响,因而比较科学。(× )

10.在受季节变动影响的情况下,季节加量或季节指数须按一定的周期取值。(√ ) 11.指数平滑法平滑系数的取值范围一般为0.5。( ×)

12.通过成本预测,有利于控制成本,促进成本水平的降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企业预测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 B )

A利润预测 B销售预测 C成本预测 D资金预测 2、在销售预测中,下列( D )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法

A算术平均法(定量) B指数平滑法(定量) C回归分析法(定量·因果预测分析) D调查分析法 3、销售百分比法是用于预测( C )

A销售额 B销售量 C资金需求量 D利润

4、在采用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的时候,平滑系数的取值范围是( D ) A.0

5、某企业采指数平滑法进行销售量预测,其本月预计销售量650千克,实际销售量600千克,若该企业采用的平滑系数为0.7,则其预计下月的销售量为( D )

A、618 B、630 C、635 D、615 0.7*600+0.3*650=615

6、某企业利用0.4的平滑指数进行销售预测,已知2005年的实际销售量为100吨,预计销量比实际销量多10吨;2006年实际销量比预计销量少6吨,则该企业2007年预测销量为( B )吨 A、106.6 B、103.6 C、93.6 D、63.6

2005年 实际:100 预计:100+10=110

2006年 实际:106-10=100 预计:0.4*100+0.6*110=106 2007年 预计:0.4*100+0.6*106=103.6 7、经营预测的内容不包括( D )

A利润预测 B成本预测 C销售预测 D所得税预测 8.采用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时,选取的权数应该是( C )

A.越是远期的资料,权数应该越大 B.越是近期的资料,权数应该越小 C.越是近期的资料,权数应该越大 D.远期和近期的资料的权数应该相等 9.若平滑系数大,则说明( A )。

A、近期的实际值对预测期的预测值影响大 B、近期的实际值对预测期的预测值影响小 C、前期的预测值岁预测期的预测值影响大 D、前期的预测值岁预测期的预测值影响小 10、可比产品是指以前年度(B )、其过去的成本资料比较健全和稳定的产品。 A、没有正式生产过 B、正常生产过 C、计划生产过 D、试生产过 二、多项选择题:

1、定量分析法包括( AD )

A因果分析法 B判断分析法 C高低点法 D趋势预测分析法 2、企业为实现目标利润可采取的措施有(ABCD )

8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A、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销量 B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单价

C、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固定成本 D、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单位变动成本 3.下列各项中,属于预测分析内容的是( ABCD )。

A、销售预测 B、利润预测 C、成本预测 D、资金预测 E、经济结构变动预测 4.销售利润率法,是指根据( ABD )对计划期目标利润进行推测的方法。

A、预计的销售收入 B、预计的销售利润率C、预计的资金利润率 D、预计的销售量 5、许多行业的产品销售带有季节性变动的特点,一般来说,( ABCD )。

A、农产品的季节变动胜于工业品 B、消费品的季节变动胜于生产资料 C、非耐用消费品的季节变动胜于耐用消费品 D、旅游业的季节变动胜于工业 E、工业属于商业 三、业务题

1.某公司2005年第一、二季度各月的某产品实际销售量资料如下: 单位:件 月份 1 2 3 4 5 6 销售量 1000 1200 1180 1150 1170 1140 要求:(1)、用简单平均法预测7月份销售量。 7月份销售量=(1000+1200+1180+1150+1170+1140)/6=6840/6=1140

(2)、用加权平均法(令W1=0.03,W2=0.07,W3=0.1,W4=0.2,W5=0.2 ,W5=0.4)预测7月份的销售量。 7月份的销售量=0.03*1000+0.07*1200+0.1*1180+0.2*1150+0.2*1170+0.4*1140=1152

2.某企业今年9月份的实际销售量为35 000件,9月份的预计销售及相应的概率分别为: 销售量 32 000 36 000 34 000 概率 0.2 0.3 0.5

要求: 采用指数平滑法预计10月份销售量(设a=0.3)。 9月分预计销售量=32000*0.2+36000*0.3+34000*0.5=34200 10月份的预计销量=0.3*35000+(1-0.3)*34200=34400件

3.某工厂2004年某产品销售量为2000吨,销售单价为30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000元,固定成本为800000元。经测算,该工厂2005年该产品的销售量将增加10%, 要求:测算出该厂2005年的目标利润额。

目标利润=[预计销售量×(预计单价-预计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1+10%) =[2000×(3000-2000)-800000]* ×(1+10%) =(2000*1000-800000)*1.1

第五章经营决策中常用的成本概念和方法

一、单选题

1、某公司一条生产线既可生产甲产品,又可生产乙产品,经计算,甲产品可为公司提供的边际利润总额为1,000,000元,乙产品可为公司提供的边际利润总额为1,500,000元,因此公司决定生产乙产品。该公司生产乙产品的机会成本为( D ) A、2500,000元 B、 500 ,000元 C、1500 , 000元 D、1000,000元 2、成本无差别点是指能使两方案( D )

A、标准成本相等的业务量 B、变动成本相等的业务量 C、固定成本相等的业务量 D、总成本相等的业务量 3、某零件的外购单价为10元,自制单位变动成本为6元,并有专属固定成本1000元,则零件自制还是外购的成本无差别点的业务量为( A )。

A、250 B、63 C、100 D、167 外购:Y=10X

自制:Y=6X+1000 另俩Y相等 求得X=250

4、某企业一台设备因能耗过高报废,原价40,000元,已提折旧37,000元,净残值为1000元,则相关成本为( D )。 A、40,000 B、37,000 C、3,000 D、1,000 相关成本:是对决策有影响的各种形式的未来成本

5.下列决策分析中,可用成本无差别点法作出决策结论有(B )。 A 开发新产品决策 B 零部件自制或外购决策

6、某企业需一零件,外购单价比自制单位变动成本高1.2元,另外自制每年需追加固定成本3000元,若每年零部件需要量为3000件,应( B ) A、外购B、自制 C、外购、自制均可 设自制单价为x元 自制:y=3000x+3000

外购:y=3000(x+1.2)=3000x+3600

9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3600>3000 自制合算

D、已知条件不足,不能确定是自制还是外购

7、若剩余生产能力无法转移,下列(B )情况下亏损产品应该停产。 A、亏损产品单价大于单位变动成本 B、亏损产品贡献边际小于零

C、亏损产品贡献边际大于零 D、亏损产品贡献边际大于零但小于固定成本 8、两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之间预期成本的差异即是( C )。

A、边际成本 B、变动成本 C、差量成本 D、机会成本

9、在短期经营决策中,企业不接受特殊价格追加订货的原因是买方出价低于( C )。 A、正常价格 B、单位产品成本 C、单位变动成本 D、单位固定成本

11、在零部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中,如零部件的需用量尚不确定,应当采用的决策方法是( D )。 A、差量分析法 B、贡献毛益法 C、概率分析法 D、成本无差别点法 12、在短期经营决策中,不必着重考虑的因素是( D )。 A、机会成本 B、相关成本 C、差量成本 D、资金成本·

13.某企业现有5000件积压的在产品,其制造成本为50000元。如果再支出20000元再加工后出售,则这个方案中的沉落成本是( D )

A、8000元 B、15000元 C、20000元 D、50000元

14、在经济决策中应由中选的最优方案负担的、按所放弃的次优方案潜在收益计算的那部分资源损失,就是所谓(B)

A、增量成本 B、机会成本 C、专属成本 D、沉没成本 15、对亏损产品b产品是否停产,应根据下面方法来决策( C ) a、看b产品亏损数是否能由盈利产品来弥补,如能弥补,继续生产 b、b产品的亏损数如能由盈利产品来弥补,也停止生产 c、b产品的贡献毛益如为正数,不应停止生产 d、b产品的贡献毛益如为正数,应停止生产 16、是否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应看( C )

a、售价是否高于产品的机会成本 b、售价是否高于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 c、售价是否高于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并能补偿专属的固定成本 d、售价是否高于产品的全部成本

17、市场基础定价法中,产品的最优售价是( C )的售价

A总收入大于总成本 B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 C边际利润为零 D销售量最大 18、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中,( C )是无关成本

A、外购成本 B、变动成本 C、分配的固定成本 D、专署固定成本 19、有关亏损产品是否停产或转产的决策分析,一般可采用的方法是( B ) A、差量分析法 B、贡献毛益分析法 C、概率分析法 D、线性规划法 二、多选题

1、下列短期决策不正确的是( )

A、有剩余生产能力时,应用来生产单位贡献边际最大的产品

B、有剩余生产能力时,接受客户追加订货的条件是其出价必需高于单位生产成本 C、企业有自制零部件能力且无法转移时,零部件就应该

D、“将半成品深加工为产成品”决策方案的相关成本包括加工成本、专属成本、机会成本。 E、将亏损产品停产,其生产能力用来生产贡献边际总额更大的产品

2、联产品在联产过程结束时,不直接对外销售而是继续加工再销售必须是()

a、进一步加工后产品的售价大于成本 b、进一步加工后所增加的收入要超过可分成本

c、进一步加工后所增加的收入不一定超过可分成本 d、把联合成本作为无关成本 e、把联合成本作为相关成本 3.在零部件外购或自制的决策分析时(ACDE )

a、自制的成本包括变动成本 b、自制的成本包括变动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

c、外购的成本包括买价、运杂费、保险费等 d、将自制或外购中的相关成本进行对比 e、自制或外购中非相关成本不予考虑 4、下列属于经营决策的是(AD ) A、特殊订货决策 B、证券投资决策

C、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D、开发新产品决策 5.按决策肯定程度将决策分为(ACD )。

A 确定性决策 B 短期决策 C 不确定决策 D风险性决策 C 亏损产品是否停产决策 D不同生产工艺技术方案决策 6、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经营相关成本的有( ABC )。

A、差量成本 B、机会成本 C、专属成本 D、沉没成本

7.下列各项中,半成品是否深加工决策需要考虑的相关成本有(BC )。 A 加工成本 B 机会成本 C 专属成本 D联合成本 三、判断题

1、伴随决策方案发生的变动成本,是该方案的专属成本,决策分析时必须考虑。( √ ) 2、在进行差量分析时,只要差量收入小于差量成本,就以第一个方案为优。( × )

10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3、只要亏损产品能够提供贡献毛益,该亏损产品就不应该停止生产。 ( √ )

4、当销售产品的边际利润最接近零时,即可得到最佳售价和最佳的销售量。 ( × ) 5、沉没成本是指已被指定用途的支出,在决策时应予考虑。(× ) 6、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的划分是绝对的。(× )

7、在半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中,进一步加工前的成本是决策的相关成本。(×) 8.机会成本是一项实际支出,应该登记入账。(× )

9.贡献毛益的大小,反映了备选方案对企业目标利润所做贡献的大小。( √) 10.一般而言,生产工艺越先进,其单位变动成本越高,固定成本越低。(× ) 四、计算题

1、某企业只生产A产品,现拟用现有生产能力开发新产品B或C,若生产新产品B,则A产品需减产1/3,可生产B产品200件,单价160元,单位变动成本112元,若生产新产品C,则A产品需减少2/5,可生产C产品250件,单价146元,单位变动成本102元。原A产品产量为600件,单价为12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80元。要求:作出生产B产品还是C产品的决策。 产量 单价 单位变动成本 A 600 120 80 B 200 160 112 C 250 146 102 收入 变动成本 贡献毛益 B’ 200*160=32000 200*112=22400 32000-22400=9600 C’ 250*146=36500 250*102=25500 36500-25500=11000 A损失(机会成本) 600*(120-80)/3=8000 600*(120-80)*2/5=9600 利润 1600 1400 投产C产品比投产B产品能提供更多的贡献毛益,但由于投产C产品而造成的A产品的减产损失比B多,使得B产品的投产比C产品的投产最终能提供较多的利润,因为以投产B产品为宜.

2、某公司利用E设备既可以生产甲产品,也可以生产乙产品,但根据现有生产能力,只能生产其中一种产品。甲、乙两种产品的预计销售量分别为570件和430件,预计销售价格分别为66元和93元,单位变动成本分别为45元和78元。 要求:进行生产哪一种产品有利的决策。 计算制造甲产品和制造乙产品的差量成本 差量成本=570*45-430*78=-7890

其次计算制造甲产品和制造乙产品的差量收入 差量收入=570*66-430*93=-2370 差量收益=-2370-(-7890)=5520

制造甲产品比制造乙产品多收益5520元,所以选择甲产品进行生产

3、某企业生产A产品,每年需要甲零件1000件。该零件可以利用剩余的生产能力自制也可以外购。目前该企业已具备自制能力,自制甲零件的全部成本为30元,其中:直接材料20元,直接人工4元,变动性制造费用1元,固定性制造费用5元。假定甲零件的外购单价为26元,且自制生产能力无法转移。 要求:(1)作出自制或外购甲零件的决策;

(2)若自制,生产能力可以对外出租,获租金收入6 000元,作出自制或外购甲零件的决策。 (1) 单位变动成本=20+4+1=25

自制成本=25*1000=25000 外购成本=26*1000=26000 应该选择自制

(2) 自制成本=25*1000+6000=31000

外购成本=26*1000=26000 应该选择外购

4、设102#零件,若自制,单位变动成本为2元,但需为此购置一台设备,价值7500元(使用一年)。若外购,采购量在10,000件之内,单价3.1元/件;在10,000件以上,单价2.6元/件。

要求:作出在什么需求量条件下,102#零件应自制;在什么需求量条件下,102#零件应外购。

在10000件以内时

Y1=7500+X 令Y1=Y2 求得X=6818.18 Y2=3.1X

在0~6818.18之间选择外购 在6818.18件时,自制外购均可 在6818.18~1000件之间选择自制

在10000件以上时

11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Y1=7500+X 令Y1=Y2 求得X=12500 Y2=2.6X

在10000~12500件之间选择外购 在12500件时外购自制均可 在12500件以上时选择自制

第六章经营决策

一、光业公司生产A、B两种产品。目前,A产品的销量10000件,单价20元,单位变动成本10元,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4元;B产品的销量5000件,单价15元,单位变动成本7元,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3元。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A产品(每件) B产品(每件) 加工能力 A设备 8小时 5小时 120 000小时 B设备 5小时 6小时 90 000小时 最大销售量 12 000件 10 000件 要求:作出A、B两种产品的产量各为多少时公司获利最大 答:(1)计算比较两种产品单位限制因素所提供的贡献毛益额 项目 单位A设备工时贡献毛益 单位B设备工时贡献毛益 A产品 1.25 2 B产品 1.6 1.33 限制因素 120000 90000 比较两种产品单位限制因素所提供的贡献毛益额可知,B产品每单位A设备工时贡献毛益额多于A产品,而A产品每单位B设备工时贡献毛益额多于B产品。

(2)第一次测试,试优先安排A产品生产,剩余因素再安排B产品,根据约束条件,A产品的最大销量为12000件,则安排最大生产量为12000件 项目 A产品 B产品 合计 限制因素 剩余因素 产量 12000 4800 所用A设备工时 总产量 96000 24000 120000 120000 0 所用A设备工时 总产量 50000 48000 98000 120000 22000 5 8 单位产量 8 5 所用B设备工时 总产量 60000 28800 88800 90000 1200 所用B设备工时 60000 30000 90000 90000 0 6 5 单位产量 5 6 贡献毛益额 总产量 120000 38400 158400 贡献毛益额 单位产量 8 10 80000 60000 140000 单位产量 10 8 (3)进行第二次测试,先安排B产品生产 项目 B产品 A产品 合计 限制因素 剩余因素 产量 10000 6000 单位产量 总产量 单位产量 总产量 将两次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从其结果可以看出,采用第一次测试的产品组合方式可比采用第二次测试的产品组合方式多获贡献毛益18400元,同时又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所以生产A产品12000件,B产品4800件是最优产品组合。

二、长江公司现有生产能力100000工时,共生产C、D两种产品,其有关资料如下: 每件定额工时(小时) 销售单价(元) 单位变动成本(元) 固定成本总额(元) C产品 20 20 12 46 000 12

D产品 5 14 10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假定C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无限制,D产品在市场上最多只能售出15000件。 要求:为长江公司作出C、D两种产品产量的合理安排决策。 答 摘 要 c产品 单位边际利润 8 单位产量所需定额工时 单位定额工时创造的边际利润总额 20(工时) 8/20=0.4 d产品 4 5(工时) 4/5=0.8 结论:因为D产品单位工时创造的边际利润比C产品高一倍。所以应首先安排生产D产品,但D产品最大容量只有15000件,那么多余的生产能力25000工时[100000-(5×15000)],安排生产C产品1250件(25000/20)。

最大边际利润=(4×15000)+(8×1250)=60000+10000=700000(元)

三、开元公司生产ABC三种产品,损益表如下: 销售收入 直接成本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变动制造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 非制造成本 变动销售管理费用 固定销售管理费用 销售成本合计 净利润 A产品 4 000 900 800 700 1 100 600 400 4 500 (500) B产品 6 000 800 700 600 1 000 900 600 4 600 1 400 C产品 8 000 1 400 800 600 1 600 1200 800 6 400 1 600 要求:在下列情况下,作出A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 1、若A产品停产后,腾出的生产设备不能移作他用。

2、若A产品停产后,腾出生产设备可出租给其他厂,预计每年可获得租金净收入1800元。

答:1、A产品之所以亏损,是因为多负担了1100+400=1500的固定费用,而固定成本是已经存在的不可避免成本,他与A产品的停产并无关系。因此,判断A产品是否停产关键看他能否提供了贡献毛益,如果提供了贡献毛益就不应该停产 A产品提供的贡献毛益=4000-(900+800+700+600)=1000元, 所以A产品不应该停产

2、因为1000<1800所以A产品应该停产,将设备出租给其他工厂

四、中山工厂在同一生产过程中生产联产品A、B、C三种,有关资料如下: 产品 产量(件) 联合成本(元) 立即出售 的单价(元) 26 380 18 进一步加工 成本(元) 13 600 36 000 2 000 加工后出售 的单价(元) 48 490 25 A B C 800 400 200 8000 24000 2000 要求:作出各联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 A差量收入(48-26)*800=17600 > 可分成本13600 ∴A产品应该进一步加工

B差量收入(490-380)*400=44000 > 可分成本36000 ∴B产品应该进一步加工

C差量收入(25-18)*200=1400 < 可分成本2000 ∴C产品应该立即出售

五、 收益情况如下: 单位:元 X Y Z 总计 13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销售收入 销售成本 销售毛利 营业及管理费用 利润(损失) 100 000 55 000 45 000 40 000 5 000 72 000 48 000 24 000 22 000 2 000 40 000 25 000 15 000 20 000 (5 000) 212 000 128 000 84 000 82 000 2 000 其中,销售成本中的变动成本占80%,营业及管理费用中的固定部分占90%。X的销量为1000件,Y产品的数量为1200件,Z产品为2500件。 要求:如果销售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是专属固定成本,营业及管理费用中的固定部分是共同固定成本,Z产品是否应停产?(请给出必要的计算和文字说明)

Z产品的TCM=40000-25000-20000×(1-90%)=13000 销售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是专属成本 所以也应该考虑在内! Z产品之所以亏损,是因为多负担了的固定费用,而固定成本是已经存在的不可避免成本,他与Z产品的停产并无关系。因此,判断Z产品是否停产关键看他能否提供了贡献毛益,如果提供了贡献毛益就不应该停产 Z产品提供了13000的贡献毛益,所以不应该停产

六.兴皖企业2005年计划销售甲产品15000件,固定成本总额为90000元,单位变动成本12元,目标利润为完全成本的25%,要求按完全成本定价法确定甲产品销售单价。

完全成本定价法

产品价格=该产品预计单位变动成本+(预计固定成本+目标利润)/预计生产量 =该产品预计完全成本×(1+成本加成百分比) =(12+90000/15000)×(1+25%)=22.5元

七、某企业本年度计划生产甲产品2 000台,销售单价200元,单位变动成本140元。现有一公司向企业发出订单,要求订货500台,订单报价为每台170元。

要求:就以下情况分别作出是否接受此订货的决策。

1、 如果企业最大的生产能力为3 000台,剩余的生产能力无法转移,且追加订货不需要追加专属成本。 2、 如果企业最大的生产能力为2 200台,剩余的生产能力无法转移,且追加订货不需要追加专属成本。

3、 如果企业最大的生产能力为2 500台,但追加订货需要使用某专用设备,该设备的成本为2 000元;若不接受追加订货,则该部分生产能力可以出租,可的租金5000元。

4、 如果企业最大的生产能力为2 400台,追加订货需要追加3 000元的专属成本;若不接受追加订货,则该部分生产能力可以承揽零星加工业务,预计可以获得贡献毛益为4000元。 我自己理解的:

(1)因为订单报价170元/台>单位变动成本140元/台,所以可以接受追加订货

(2)接受订货的话,生产能力是2200台,那么就有300台需要从年度计划生产的2000台中扣除的,本来不接受订货可以卖200元一台,但是接受订货的话是170元一台,所以产生200*300=60000的机会成本

相关损益=相关收入-变动成本-机会成本

=170*500-140*200-200*300=85000-28000-60000= - 3000

拒绝接受订货的相关损益为0>接受订货的相关损益-3000,所以选择拒绝接受订货

(3)生产能力为2500时:不需要用年度计划生产的2000台弥补,不需要考虑那部分的机会成本 相关损益=相关收入- 变动成本- 专属成本- 机会成本

=170*500-140*500-2000-5000=85000-70000-2000-5000=8000

拒绝接受订货的相关损益为0<8000 所以选择追加订货

(4)生产能力为2400台,需要从年度计划生产的2000台中弥补100台,产生100*200=20000的机会成本 相关损益=相关收入- 变动成本- 专属成本- 机会成本

=170*500-140*400-3000-20000-4000=85000-56000-27000=2000 拒绝接受订货的相关损益为0<2000 所以选择追加订货 网上找的:

14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八、某企业计划期预计生产并销售35 000件产品,上年每件产品价格400元,销售量28 500件。该产品的价格弹性在3.5元左右。

要求:确定计划期产品价格掌握在什么水平对企业最为有利。

解:P1=P×[1+(Q1-Q)/(E×Q)]=400×[1+(35000-28500)/(3.5*28500)]=400*1.065=426

该产品应上调至426元对保证完成35000件产品的销售量最为有利

第九章标准成本法

15

管理会计学习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

1、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标准成本为(B )

A理想标准成本 B正常标准成本 C现实标准成本 D生产成本 2、目标成本的制订是(C )的主要表现

A事前控制 B日常控制 C成本控制 D反馈控制

3、在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中,当材料节约时应( D)

A借记有关差异账户 B贷记有关原材料账户 C贷记有关成本账户D贷记有关差异账户 4、直接材料用量差异的计算公式( B) A材料用量差×实际价格 B材料用量差×标准价格 C材料价格差×实际用量 D材料价格差×标准用量

6.由于实耗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引起的工资成本差异,称为( A ) A.人工效率差异 B.工资率差异C.生产成本差异 D.生产能力差异 7.在成本差异分析中,变动制造费用耗用差异的分析类似于( A ) A.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B.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C.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D.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8.在确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时,其中的数量标准就是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用的直接人工工时,而价格标准则是指( D ) A.销售量标准 B.制造费用预算标准 C.生产状况标准 D.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 9.最切实可行且接近实际的标准成本是( B )

A.基本标准成本 B.正常标准成本 C.平均标准成本 D.理想标准成本 10.人工效率差异账户的借方余额表明( B ) A. 标准工时超过实耗工时 B. 实耗工时超过标准工时 C.标准工资率和标准工时超过实际工资率和实耗工时 D.实际工资率和实耗工时超过标准工资率和标准工时

11符合现实的成本,职工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标准成本是: D A.基本标准成本 B.理想标准成本 C.正常的标准成本 D现行标准成本

12、下列不影响人工效率差异的因素是( A) A、实际工资率 B、标准工资率 C、实际工时 D、标准工时

13、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与预算数的差异称为(A ) A、开支差异 B、效率差异 C、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D、能量差异

14、一经选定作为标准成本,多年保持不变,称为( C ) A、理想的标准成本 B、基本的标准成本 C、正常的标准成本 D、不属于标准成本

15、如果标准工时为80小时,实耗100小时,标准工资率每小时5元,实际工资率每小时3元,则人工效率差异应为(C ) A、100元(有利差异) B、200元(有利差异) C、100元(不利差异) D、60元(不利差异)

16、一般说来,应对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应负责的部门是( B )。 A.生产部门 B.采购部门 C.劳动人事部门 D.计划部门

17、在成本差异分析中,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类似于( A )。 A.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B.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C.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D.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18、如果直接人工实际工资率超过了标准工资率,但实际耗用工时低于标准工时,则直接人工的效率差异和工资率差异的性质是(A )。

A. 效率差异为有利;工资率差异为不利 B. 效率差异为有利;工资率差异为有利 C. 效率差异为不利;工资率差异为不利 D.效率差异为不利;工资率差异为有利

19、递延法是将本期的各种差异,按(A )的比例分配给期末在产品、期末产成品和本期已销产品地方法。 A 标准成本 B实际成本 C预算成本 D成本差异

20、直接处理法下,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在产品和产成品项目之反映(A )。A 标准成本 B实际成本 C预算成本 D成本差异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编制制造费用预算时,为计算预算现金支出的部分,需在计算时剔除的项目有( BC ) A.间接人工 B.沉没成本 C.折旧费 D. 间接材料 E.生产设备的日常修理费

2.在制定材料价格标准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包括( ABC ) A.发票价格 B.商业折扣 C.运杂费 D.紧急订货 E.借款利息

3、材料价格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ABD )

A进料数量未按经济批量采购 B因未能在折扣期内付款而放弃的现金折扣C购入质量低劣的材料 D运输途中的损耗增加 E人为的挪用和盗窃 4.产品标准成本的构成包括(ABCD)。

16

管理会计学习题集

A.直接材料标准成本 B.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C.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D.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E.标准工时 5、成本差异的帐务处理方法是(AD)

A、期末在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中按比例分配 B、到年终在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中按比例分配

C、年终全部结转销售成本 D、期末全部结转销售成本 E、年终结转到本年利润 6、影响材料价格差异的原因有(ABDE )

A、调价 B、采购的数量 C、材料不符合原来生产需要 D、紧急定货 E、可利用的折扣

三、计算题

1、A公司本期生产甲产品500件,实际耗用人工1,200小时,实际工资总额36000元,平均每工时30元。假设该公司标准工资率为25元,单位产品的工资耗用标准为3小时。

要求:(1)计算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2)计算人工工资率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3)计算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1)直接人工效率差异=(1200-3*500)*25=-7500(有利差异) (2)人工工资率差异=(30-25)*1200=6000(不利差异) (3)直接人工成本差异=-7500+6000=-1500(有利差异)

2、A公司本期生产甲产品500件,实际耗用人工1,200小时,实际发生变动性制造费用2640元。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为5元/件,即每件产品标准工时为2.5小时,标准的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2元/小时。 要求:(1)计算变动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2)计算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3)计算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1)变动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2*(1200-2.5*500)=-100 (2)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2640/1200-2)*1200=240 (3)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100+240=140

3、某公司制造甲产品需要A、B两种材料,标准单价分别为8元、10元,单位产品的标准单耗分别为20千克、30千克,本期生产甲产品500件,实际耗用A材料6100千克,B材料4000千克,A、B两种材料的实际单价分别为7.6元、12.8元。

要求:(1)计算材料的价格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2)计算材料数量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3)计算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1)材料的价格差异——A=(7.6-8)*6100=-2440 ——B=(12.8-10)*4000=11200 (2)材料数量差异——A=(6100-20*500)*8=-31200 ——B=(4000-30*500)*10=-110000

(3)直接材料成本差异=-2440-31200+11200-110000=-132440

4、利用前三题的结果,采用直接处理法进行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一、借:直接人工工资效率差异 6000 在产品 3*500*25=37500 375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36000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7500 二、借:在产品500*5=2500 2500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240

贷:变动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100 制造费用 2640 三、借:在产品20*500*8+30*500*10=230000 230000

材料价格差异——B 11200

贷:材料数量差异——A 31200 ——B 110000 材料价格差异——A 2440

5.九华公司生产甲产品,有关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

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 成本项目 价格标准 用量标准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5元/kg 18元/kg 6kg 1.5工时 17

管理会计学习题集

本月份实际发生的业务如下:

(1)购进直接材料21 000kg,实际之付108 500元; (2)所购全部用于生产,共生产甲产品3 450件;

(3)本期共耗用人工3 000工时,之付工资成本55 800元。

要求:计算本月份材料价格差异与用量差异、本月份人工工资率差异与人工效率差异。 实在是不想打字了…综合了前面的题目…自己琢磨吧~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