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中医的几点诀窍 下载本文

学好中医的几点诀窍--彭坚老师

彭坚老师的著作《我是铁杆中医》拜读几次,心下甚是佩服!特别是在湖南中西医悬殊巨大的形势面前。彭坚老师用他自己的求学、成才经历给我们中医人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特别是在充满着急躁与焦虑情绪的今天。相信读到彭坚老师的这篇讲演词的每一个人,都会有所感触,有所收获。这就是我们中医几千年间巍然不倒的原因,这就是中医的精髓!非常喜欢彭坚老师的这篇讲演词,故收录下来,与大家共勉。向彭坚老师致敬!

彭坚,1948年8月生。湖南省长沙市人,祖籍湖南岳阳县。出生于中医世家,1971~1976年跟随伯父彭崇让先生(1902-1978,原湘雅医学院中医顾问,教授,1959级西医学习中医班导师)学徒,1979年考取湖南中医学院医学史硕士研究生,师从周贻谋教授。现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委员,政协湖南省第九届常委。

这是我给学生作的一次讲座,显而易见,这一部分内容所针对的对象,是中医大学生和初学中医者。我这里提

到的?学好中医?,标准是将来如何做一个好的中医临床医生,而不是谈怎么考研究生,怎么搞科研,怎么做中医的学问,我要谈的是学好中医?临床?的诀窍。目前中医队伍中不乏研究生、学问家,不乏教授、博导,最缺乏的是真正能够用中医药治病的临床医生。朱良春先生说得好:?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源本于临床,临床水平之高低在于疗效。故临床疗效是迄今为止一切医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医学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最近几年来,在中医校园里有关《周易》、《运气学说》的著作很畅销,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集之类的著作,反而问津者少。起因于有人对中医深奥的理论进行了文化的解析,通俗的说明,令人耳目一新,显示了作者非同寻常的学术根底;有人用《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对2003年发生的SARS病的走向:进行了准确的预测,证实了中医理论的强大生命力。这些著作和文章激发了学生们钻研中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起到了积极作用。 研究?易理?、?五运六气?,甚至在某些中医大学校园里蔚然成风,这既是好事,也令人担忧。因为把中医当作?学问?来做,而且用研究?国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只能是极少数学者的事情,在学生中间,不宜提倡,不应当成为一种风气。况且《周易》在古代位居?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历史上研究易经道理的儒生有如过江之鲫,至今为止,也没有取

得根本性的突破。再说,?五运六气?是研究气候变化与每年疾病发生的对应关系,以六十年作为一个周期。这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问,自古以来,能够弄懂的可谓万无一人,对这门学说,我始终有些怀疑:还很少发现有人能够活上两个甲子,古人究竟是怎么观察总结出来的?何况近两百年来,大气受到严重污染,气候变化必然发生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紊乱,还可不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呈现规律性的对应关系?当然,对于人类历史上存在着的大量未解之谜,特别是出自古人长期经验的总结,现代人可以?存疑待考?,不宜随意否定。更不能像某些自命为正统的?科学家?那样,凡是现有科学原理解释不了的现象,明明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事实,也一概否定,认作是迷信。然而,作为一个学中医的人,特别是初学中医的人,只要知道《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源头之一,它的哲学原理可以指导中医临床;只要知道把握气候变化是中医治病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临床时切不可忘记。这就够了!在校读书期间不必耗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去钻研其中艰深的学问。套用钱钟书先生的一个著名比喻说:?你吃鸡蛋,觉得味道鲜美就行了,何必要认识生蛋的那只鸡呢??当然,更无须去研究或解剖那只鸡。中医有大量的临床经验需要去继承,这是最宝贵的财富,学生应当多读贴近临床的著作,不必把时间花在彻底弄懂中医理论上,而且,我可以断言:脱离了中医临床实践,越想弄透中医理论,越会陷入?不可知论?的玄学

的迷宫。古代许多?读书郎中?都是走进了这个迷宫,一辈子转不出来,千万小心啊!

西方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绿。?意思人人都懂,实践高于理论,实践比理论更重要,这句话无论对哪个学科来说,都是真理,对中医来说,不但切中肯綮,而且还有一层新的含义。

西医的理论是黑白分明的,是就是,非就非,弄明白了就肯定,弄不明白就宣布?病因不明?、?无法治愈?,简单明了,符合人们惯常的?科学?思维。中医的理论是灰色的,混混沌沌,模模糊糊,理论所指的大方向是对的,细节上却不能精确定量,在原则上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在运用时要灵活处理。但是,在这种?模糊?理论指导下的中医临床,疗效却是杰出的,中医就是凭借其卓越疗效,而不是至今为止现代人仍然无法搞懂的易理、五运六气、阴阳五行等,在现代社会仍然立于不败之地。为什么中医的?生命之树常绿?,因为它有卓越的临床疗效,同时也取决于它的?理论是灰色的?,因为这种灰色的?混沌?理论,恰恰是研究?复杂科学?的有效方法。西方的这句名言,是对为什么中医的理论总是用?科学?道理讲不清,而?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所作的最好注解。

中医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独到的方法论,二是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要读懂它的方法论的语言,这虽然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