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一单文精练一寄欧阳舍人书 下载本文

单文精练一 寄欧阳舍人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寄欧阳舍人书 [宋]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

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

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

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

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不宣。巩再拜。(有改动) ..

注 ①宋仁宗庆历六年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碑铭写好

1

后,曾巩于庆历七年写此信致谢。②衋(xì)然:伤心痛苦的样子。③屯蹶否塞:困苦挫折,时运不通。④魁闳:高大,俊伟。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者得致其严 严:尊敬 .B.而不本乎理本:探究 .C.有意奸而外淑淑:善良 .D.其传世行后,无疑也传:传播 .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铭”与“史”不同,墓志铭应写贤者,而“史”则善恶皆书。 B.文中的“庙”指宗庙,而不是寺庙,是祭祖的房屋,铭文可置于其中。 C.“公卿大夫”在文中泛指为官做宰的人,他们都有墓志铭,流传下来的却很少。 D.欧阳修在给作者的信中厘清了曾氏家族世系,作者表示会对世系增加充实扩展。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曾巩认为墓志铭少有流传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者得致其严 致:表达 .B.则足为后法法:效法 .C.有名侈于实侈:夸大 .

D.愧甚,不宣不宣:不尽,不一一细说 ..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铭志”与“史传”的内容侧重不同,前者表现人的美善言行,后者对人的善恶

2

都一一加以记载,因此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

B.作者在信中剖析了今铭“不实”的原因:一是请铭的人一味想要美誉显扬其亲长而不根据事理原貌撰铭,二是撰铭之人碍于人情不得不作溢美之词。

C.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和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D.本文重章法,结构谨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曲径通幽,层层递进,正是这种“纡徐”之笔,把作者的感谢与敬佩,表达得酣畅淋漓。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作者写信的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答案精析

第一组

1.B [本:根据。]

2.D [“作者表示会对世系增加充实扩展”表述错误,原文“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中的“加详”是加以研究审核的意思,而非增加充实扩展。] 3.(1)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人情上就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

(2)好比任用人才一样,如果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呢?

4.与事实不符(被铭者德才不好,铭文失实);作铭者不合要求(或品行不高,或不善作文)。 第二组

1.B [法:楷模。]

2.A [“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错,二者的作用应该是相近的。]

3.(1)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

(2)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 4.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盛誉其“畜道德而能文章”;赞扬自己的先祖;赞许与追求道德文章兼胜。 参考译文

曾巩叩头两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的,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所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