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测试卷 下载本文

3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 ? (2)《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是: , , ? 3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用 , 来表明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2)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通过描写 , ,生动的表现出康桥对自己的欢迎,以此表达对康桥的无限留恋。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 , 。 4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句子是: , 。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中从“士”的角度侧面展示荆轲出行场面悲壮和激愤的两处是:①士皆垂泪涕泣;② , 。 (3)真的猛士, , 。 4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 。 (2)《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 。 (3)《鸿门宴》一文中樊哙形容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两句话: , 。 42.请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

(3)______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 _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5)又前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4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一分) (1) ,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 。(徐志摩《再别康桥》)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4)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4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长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沁园春·长沙》) ?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雨巷》) ?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再别康桥》) ?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记念刘和珍君》)

试卷第5页,总8页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 45.补写出下列词中空缺的部分。 (1)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沁园春 长沙》)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 。(《荆轲刺秦王》)

(3)寻梦, ,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再别康桥》) 4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寻梦?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徐志摩《再别康桥》) (3)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 (4)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记念刘和珍君》) (5)携来百侣曾游,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7.翻译下列句子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48.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猜测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接纳 C.拔剑切而啖之 啖:吃 D.沛公起如厕 如:往,到 49.下列句中,画线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D.秦兵旦暮渡易水

50.下列画线字与“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拔剑撞而破之 B.素善留侯张良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烛之武退秦师

51.下列各组句中,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为韩王送沛公 君为我呼入

B.此亡秦之续耳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C.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劳苦而功高如此 D.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因击沛公于坐

52.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试卷第6页,总8页

5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译文:

(2)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译文:

5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秦王闻之,大喜。。??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54.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捧着B.群臣怪之 怪:责怪 C.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穷:尽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遭受 55.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轲既取图奉之 郑既知亡矣 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因人之力而敝之 C.秦王还柱而走 倚柱而笑

D.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56.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

B.文段一开始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来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5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文: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

5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58.对下列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 B.诚能得樊将军首 诚:如果 C.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考虑 D.而右手揕其胸 揕:刺 59.下列画线字“之”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A.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60.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试卷第7页,总8页

B.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

C.荆轲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这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D.樊将军是因为境遇艰难才来到燕国的,荆轲竟然要取他的脑袋,可见荆轲除了勇敢忠诚的性格,还有心狠手辣的一面。

6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译文:

(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译文: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

6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吾其还也。亦去之。 6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B.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C.阙秦以利晋 阙:削减D.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63.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不求闻达于诸侯B.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国以鄙远 C.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D.将焉取之 子亦有不利焉 6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慨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B. 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 C. 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D. 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6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

试卷第8页,总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