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下载本文

童的词汇可多达四千个左右。其中3~4岁儿童的词汇量发展最快,幼儿期平均每天增加数个词。

(二)词类范围的扩大

(三)词义的深化 概括化、精确化 1.幼儿期掌握词汇的特点 2.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的消长

3.儿童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词汇的指标

三、句子的发展

(一)理解句子的策略 1.语义策略 2.词序策略 3.非言语策略

(二)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4.从无修饰语发展到有修饰语

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是幼儿言语发展的集中表现,幼儿期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一)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对话语是儿童与成人之间交互问话和回答的谈话。独白语是一个人独自向听者讲述

(二)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情境语是以情境活动的表象为背景,缺乏连续性,无逻辑性,结合情境才能理解的言语。连贯语是独立、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具有一定逻辑性的言语。

独白语和连贯语的发展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3~5岁是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快速期。

五、语用技能的发展

语用技能是指个人根据交谈双方的语言意图和所处的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达到沟通的目的的一系列技能。 (一)早期沟通的手势

在1.5岁之前,手势的沟通主要是一种注意指向的手段。 (二)听的语用技能 (三)说的语用技能

1.对影响有效沟通的情境因素十分敏感 2.对同伴的反馈易于作出积极的反应 3.能够有效地参与谈话

在幼儿中期就已经能够掌握有效交谈的基本原则,即调整自己的言语以适应不同的听者。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第四单元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个性的初步形成

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儿童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一)显示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 (二)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 (三)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 (四)最初的性格特点的表现

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幼儿的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自尊、羞愧)发展。

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自尊是自我对个人价值的评价和体验。 (一)幼儿的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

3岁组10%、4岁组有60%许、5岁组有80%许、6岁组有90%多的儿童体验到自尊。到童年期,儿童的自尊具有稳定性。 (二)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1。父母的教养方式 2.同伴关系因素

三、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一)认同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心理学家把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成为“认同”。产生认同的基础是儿童知觉到自己与认同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如性别、相貌或能力等);认同带给儿童以归属感和成就感;认同使儿童获得榜样的力量和发展的动力;认同对儿童的性别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对象

幼儿主要是对父母产生认同,对教师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对自己喜欢的叔叔阿姨以及与自己年龄差别较大的哥哥、姐姐产生认同感。

儿童对富有“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对象的认同和对这些对象的效仿,会使他们产生自我效能感,增强自我“强大感”的意识。

四、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的表现是幼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其年龄主要是3~4岁,因个体发展的需要会有所提前或延后。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养育者。 (一)第一逆反期的发展性特点

1.第一逆反期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

逆反期幼儿的心理需求在于:要实现自我意志,实现自我价值感,希望父母和亲近的他人接纳自己“我长大了”并“很能干”的“现实”。

表现:自以为能干的或自己要做的事被成人代做,往往坚持退回原状态,自

己重做;常常逆着父母的意愿,说“不”,并按自己的愿望说“我自己做”;喜欢听“你真棒”等表扬。

2.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依赖和控制的平衡期

(二)父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 第一,父母要明确认识到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并积极而又理智的面对。

第二,父母要正确认识到第一逆反期的矛盾焦点。

第三,父母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帮助儿童,指导儿童并创造条件,适宜地满足儿童的发展要求。

其一,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通过游戏活动,特别是扮演社会角色的游戏活动,以满足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活动的需要。 其二,培养并持之以恒地训练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能力,以体现他们“很能干”的价值感。

其三,了解儿童的特长和优势,创设条件,有针对性地培养认知方面的、艺术方面的或其他方面的才能,使儿童获得成就感。

其四,以民主型等良好教育方式,正确地选择、积极地引导,帮助儿童顺利度过人生的这一个重要转折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六七岁至十二三岁,属于小学阶段。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如下: 一、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二、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四、“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学会学习的要素:学会思考、学会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以及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策略和记忆策略等。

五、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长时记忆效果和保持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的策略。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有: (一)复诵策略

是指有意识地重复、诵读、诵习所要记住的信息。

有10%的5岁儿童、60%的7岁儿童、85%10岁儿童表现出主动复诵。这说明大部分童年期儿童都能自发运用复诵策略进行记忆。 对不会复诵的6~7岁儿童进行训练,发现这些儿童容易学会,并能够运用复诵策略提高回忆量。说明幼儿末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容易接受记忆策略训练的,而这种训练是必要的。 (二)组织策略

是指把所要识记的材料,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等进行识记。儿童运用组织策略要随年级提高而发生变化。低年级不能运用,高年级可以自发地运用,中年级不大会运用,但经指导和提示能够提高组织策略的运用效果。 如何组织记忆材料要以提高记忆效果为准则进行选择。

对4、5岁小年龄儿童来说,记忆策略的提示并无效果,这种现象被称为中介缺失;对6~8岁的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儿童进行记忆策略指导和提示效果最好。 (三)系统化策略

指对记忆材料进行信息加工,将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组成知识系统以帮助记忆的策略。 (四)巧妙加工策略

指要识记的刺激信息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需要运用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加工方式,使其变成活生生的“意义”。

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1.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 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是思维的主导类型发生质变的过程 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

转折年龄在9~10岁,即小学中年级阶段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思维形式是指思维的逻辑形式。这里主要谈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词语概念的发展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1.概括能力的发展

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按如下三个水平划分: (1)直观形象水平。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小学低年级儿童。

(2)形象抽象水平。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就其发展趋势而言,直观形象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内在本质特征的成分渐次增多。小学中年级儿童。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是以实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 2.词语概念的发展

(1)第一类为不能理解实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