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品培训教材 下载本文

第四章 花 卉

干花又称干燥花。干是一种对新鲜植物进行脱水后的别称。它不同于?花干?。干原来是人们对植物的爱怜,同时亦为要使新鲜植物保持长开不败,而有意对采收后的草本和少部分木本植物进行脱水处理,使植物保持原有神采,甚至保持原色不变。

干花与人造花有相似之处,可以做到四季不分,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即有些饱含水分的花朵及热带木本植物,依然是无法对脱水后的花朵做到长期保存,几乎所有的干花都缺少鲜花的那种生命力。

干花与人造花相比有其特别之处,就是一反鲜艳夺目之态,以高雅低调、平稳之形、神韵来表达时代之风。

干花很爱青睐。它能表达一种收态,纵欲就情,勇于创新世界又有时灰谐低调,看似不经意的,成束地居于提蓝、瓦罐中,吐露出春野之气。有时作为饰品与高贵的时装为伍,表达出处世低调,工作谨慎,情感投入上进心强的成功人心态。

保养:①绝不能设置在干燥高温之处,因不含水,高温会有引燃作用。如音响、取暖器、微波炉等。②潮湿环境,干花易发软变形,面目全非,难以修复。会霉变。③干花品种繁多,果实类一定要防蛀及鼠咬。陈设环境要清洁。④不易让小孩触摸。(经脱水处理,花枝较硬脆)。

人造花

原来简单的塑胶、绢、纸等材料,如今工艺讲究,材质广泛,品种繁多。人造花花瓣,花茎、根叶,及细致入微的叶表绒毛都是人造材料仿造。人可以制成想象中的造型花色以怪异的花型创造出神、型、意、奇特且另类的作品。人以编、折、叠、曲、缠、绑、粘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构思夸张色彩新颖的人造花。同时通过对材料的理解结合时尚“以假作假突出假”人造花是传统现代化,文化产业化的体现。

保养方法:1、防潮

2、防褪色,不要阳光直射或暴晒 3、防尘

4、不易经常搬动和移动地方

5、避免小孩触碰,以免花枝内的铁线对小孩造成伤害

第9页

第五章 玉 雕

玉雕,又叫玉器,是指用各种玉石加工成首饰、器物和各种装饰雕刻品的技术,也泛指各种玉制品。 玉,有狭义和广泛义之分。矿物学上的玉,主要指角闪石和辉石两种。角闪石,又称为软玉,即我国历史上使用最多的新疆玉。软玉以色白质润者为优,俗称为“关脂玉”,贵逾黄金。又因角闪石在生成时伴有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离子而呈现出青白、绿、黑、黄等色,在平时多功能以色来命名,如青白色的新疆玉,称为青白玉,绿色者、称为碧玉等。辉石类又称为硬玉,俗称的翡翠,质地坚硬,有玻璃光浑,有翠绿、苹果绿、雪花白、藕粉、油青等典型色彩。翡翠的运用晚于新疆玉,约于清代才得到广泛的运用。,自汉代起,中国人就把质地坚硬、色泽晶润、色彩绚丽、结构致密、能发出舒扬致运声音的石头都称为玉,而且还包括宝石、钻研、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等,甚至边珊瑚、琥珀等也划入玉的范畴之中。

中国玉雕的历史非常悠久,7000年前的辽河红山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红山文化玉器用带有绿色和草黄色的蛇纹石制在成,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品、龟、鸟形器物等。风格豪放。良渚文化玉器多用角闪石制成,典型器有玉琮、玉璧、串饰等。器形较大的做工严谨,上有浅刻如发丝的丝纹、鸟纹和人面兽纹。武进县寺墩遗址出土的史前玉琮玉壁,共60余件。从色泽看,有碧青、斑绿、乳白、红褐等色;从形制看,玉琮的造型均为外方内贺的方柱,从一节至十五节不等,其中最长的一件分为十三节,长度为36厘米,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大的一件玉琮。最精致的一件环形玉琮,表面刻有四组兽面纹饰,繁简有致,堪称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玉璧大小不一,均为扁平圆形,中部有对钻圆孔,表面琢磨光滑。最大的一件,直径为26厘米。这些制作精致的玉器,表面有光泽说明当时的人们不仅掌握了琢制玉器的方法,而且也掌握了抛光技术。今天,当我们看到玉琮上琢磨成平行而又高低参差的线条,和富有立体感的兽面纹图案装饰时,实在难以置信,这些珍贵的艺术品竟是出自沿没有金属工具的古人之手。

商、周是中国古玉器发展的重要时期。玉雕在周代时已为一门独立的行业。周代玉器多为片状并以动物造型的佩饰居多。从周代起,玉器就已经具有政治、道德、宗教、伦理等方面的含义,在周代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制作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各国的都邑都有玉器产生。“金缕玉衣”。玉衣又称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的特制葬服,用大小不同的玉片拼成。玉片边角穿也,用黄金制成的丝缕加以编缀,因此得名。玉衣裳分头套、上衣、裤筒、手套和鞋等部件。据估算,制作一套玉衣裳,一个技艺娴熟的玉工,要用10年之久方能完成。清代是中国玉器的极盛时期。清代玉雕用玉广泛,做工精良,形成了仿古器皿,人物摆件,动物摆件,花鸟摆件,山子雕、玉石盆花、玉盒景德镇、玉首饰、玉石镶嵌等产品门类。清道光年代之后,玉器工艺开始走向衰落。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玉雕技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产地以北京、上海、广州、新疆、河南、辽宁为主。

玉雕工艺可分为,相玉、设计、琢磨、光亮几道工序。相玉设计,就是断定玉石的内质外形的优劣,而后立意做什么题材的作品;画活,就是根据所构思的形象,在玉料上用笔墨线条,把器物的雏形形象画出来,它在琢玉工艺中是关键的一环;琢磨,就是具体制作。制作玉器之所以叫琢磨,主要是因为玉

第10页

石坚硬,必须用铁帛圆盘砣为工具,以水和金钢砂为介质,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点地琢磨成形;光亮或抛光,是用紫胶、木砣、葫芦、牛皮及铜制成的砣子,将粗糙面碾光,是用紫胶、木磨平整,并用氧化铬等一些抛光粉齐作介质,使它显露出玉的光明的匠师若拿到一块玉料,就能根据其天然色泽和自然形体,进行七妙的构思,量材了料,因材施艺,显瑜掩瑕,以轻显重,从而使玉料成为七夺天工、玲珑剔透的高级艺术品。

我国玉器的主要产地的在北京、扬州、上海、广州、苏州、南京、酒泉以及河南、辽字、新疆等省市。产品有各式各样的饰物、器皿,如鼎彝、薰、瓶、球,人物、山水、花卉、鸟兽、挂屏、玉雕盆花等。

第11页

第六章 斗 笠

斗笠,是一种用草、麻、麦秸、竹蔑编织而成的,用以遮雨蔽日的帽子。

斗笠,又称为笠、笠子、笠帽。斗笠的起源很早看,斗笠作为一种雨具,是在公元前5世纪出现。 斗笠作为一种实用品一直在民间流传,编织技法不断丰富,式样也具有当地地方特色,是一种集实用与装饰为一体的工艺品。

贝壳雕

贝壳雕刻是以贝壳为主要原料,运用雕刻、拼镶、粘接等工艺制成的工艺品。

贝壳的种类很多,形状各异,表面有多种好看的纹理和色彩,质地细腻、晶莹,是制作工艺品的优等材料。

贝壳雕刻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现代贝壳雕刻在品种上有了一些发展,除制作酒具、烟灰缸、首饰、烟具、钮扣等实用工艺术品外,尚有贝雕镶嵌工艺画的出现。此外,尚有几种特殊的贝壳被磨制成直径3~10毫米的贝壳珠,是用于人工养殖珍珠的主要原料。

中国现在的贝壳雕刻主要产于山东青岛、辽宁大连、广西北海、江苏连云港,以及广东、湖北等地。 草编

草编,是指以草木植物的叶、茎为原料编织成物品的工艺技术,通常也泛指用草编成的各种物品。 草编是中国最古老的编织技术之一。它取材广泛、制作容易、使用方便。在纺织品种类较少、产量不高的时代,草编制品在人类原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7000年前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苇席,这是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草编物遗存。20世纪50年代之后,草编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传统的草编制品外,山东的玉米皮编发展尤为迅速。玉米皮编织的拖鞋、提篮等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玉米皮编织在出口草编制品中占80%左右。现在中国草编制品已发展成草地席、草篮、草帽、草帽辫、草茶具垫、草坐垫、草门帘和草杂品共八大类,近万个品种,是中国大宗出口的手工艺品之一。

现代草编的主要产地有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甘肃、上海、福建等地。 发刻

发刻艺术在中国已有近40年的历史。1952年,广州有一位民间雕刻艺人曾在一根头发上刻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成为一时奇闻。

人的头发是一根透明的空心软管,表面是一层极薄的表皮,表皮下面是纤维组织。所以,在进行雕刻时,必须有一个宁静的环境,没有情绪波动,凝神屏息,运用内功,借用比头发还细的钢丝刀具,靠感觉才能快速而恰到好处地在头发上刻出字画。

西安的曲儒、杭州的张云虎、苏州的沈为众、蚌埠的杨大可等人,都是当代发刻艺术的佼佼者。 珐琅

珐琅是一种在金属(主国是铜其次是金银)日历形上用彩釉(俗称为蓝料)进行的工艺技术。一般要经过烧蓝、打磨、抛光、镀金处理。在我国流行的珐琅工艺,可以按照彩釉的装饰工艺方法不同而分为:铜胎外掐丝珐琅、铜胎錾花彩釉绘珐琅、铜胎彩釉绘珐琅 三种。

铜胎外嵌掐丝珐琅,又叫“景泰蓝”。

铜胎錾花彩釉绘珐琅和铜胎彩釉绘珐琅,又叫“烧瓷”。

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