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下载本文

思想混乱?不坚决摒弃它怎么能消除思想混乱?

(二)这一提法使素质教育由本来意义演变,走向反面

如果不摒弃这一提法,素质教育的意义将走向反面,将成为轻视知识的教育了。关于素质教育一词最初何时出现以及其概念内涵如何,如要确切了解,需要另作考证,但可以肯定,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是由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85《决定》)中提高民族素质的提法引发、转注而来的。其概念内涵正如大家反复议论并感到头痛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值得指出的是,最初、本来、正常、朴素、简明、常识上的意义,经过演变,越来越模糊不清,甚至走向反面了。

素质教育提出的真正背景和本来意义是什么呢?就是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的:“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也就是这次会议的文件85《决定》所指出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也就是党的十三大、十四大??连续重申的:“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总之,提高劳动者素质或民族素质或国民素质,这是我国进入新时期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是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据,从而也就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群众的理解简单而明白:依靠提高素质就是依靠教育;要提高素质就要加强教育;教育应该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真正对立面是什么呢?就是85《决定》指出的:为了提高素质,要更加重视和加强教育工作,而“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85《决定》关于“教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指出主要问题是:管理权限统得过死;在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很不够,生动活泼地教育学生很不够,不少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

践环节不被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由此可见,原来,素质教育的意义并不神秘、复杂,就是加强教育、提高素质的意思。它根本不是针对什么主要弊端“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我们教育主要弊端也不是什么“应试教育”,恰恰相反,是理应受到批判的轻视知识(轻视教育、轻视人才)的思想。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理应受到批判的被批判者(轻视知识的思想),反而变成了批判者?

这种情况之所以可能和出现,是一些论者自觉或不自觉(应该说多半是不自觉)利用了两方面的情况而造成的。

一方面,利用了人们对于追求升学率消极负面影响的愤懑情绪,以及对知识教育中的缺点不满的心理。追求升学率的消极负面影响多少年来困扰着我们,举国上下弥漫着愤懑情绪,越揭露批判,群众就越气愤,越加剧紧张气氛。知识教育中的确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而追求升学率主要是教知识、学知识、考知识,更加剧了人们对知识教育中缺点的不满。如今听人说有一种叫“素质教育”的教育来取代它,不再受追求升学率和知识教育缺陷之苦,大家自然高兴、赞成。 另一方面,利用了对素质和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成熟、多义性,以及人们对美好教育理想的向往。素质和素质教育的提出给人们以新鲜感,也具有陌生感。教育科学对它的研究显然是很不够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诸学科对它作出不同乃至相左的解释。不同论者还赋予它或实用主义或人本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意义。这就既造成混乱的局面,也开辟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人们尽情表达自己美好的教育理想,寄托到素质教育的头上。众多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心理学家热情地参加到讨论中来,着意描绘了良好素质的人(学生)的形象,探讨了良好素质怎样生成和培养的理论和实施等问题。从高尚文明的社会文化素质,到强有力而稳定的心理素质,到开发潜能的生理素质,从个别的素质到整体的素质??这些讨论视野开阔,视角多样,内容丰富,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科学的宝贵财富,在正确方法论的指导下,将会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但也毋庸讳言,有一部分论著,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和倾向:这种素质教育被从现实社会中抽象化了,舍弃具体内容而形式化了。它确实不同于“应试教育”了,但却是超现实功利的,

撇开了社会关系和实际条件的“干扰”和“纠缠”。它也的确不同于“知识教育”了,这种素质教育似乎不需要知识的基础,不需要知识的内化、积淀、深入到潜意识和潜能的,等等。

就这样,素质教育就不再是根据我国今天社会历史发展要求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教育,而国民素质还不高、教育相应加强还不够的情况而提出的,其对立面也不再是“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的局面,相反地变成:抽象化、形式化了的素质教育,向现实的、社会的、重视知识教育的“应试教育”“开战”了。简言之,素质教育不再是“重视知识”向“轻视知识”“开战”,而是颠倒过来,变成“轻视知识”向“重视知识”“开战”了。“移花接木”、“颠倒乾坤”的“魔术”就这样完成了。

(三)摒弃这一提法,为素质教育正名:全面发展教育

只有摒弃了这一提法,才可以为素质教育正名。对素质教育作朴素的理解,加强教育,提高素质,来自群众,意思简明,通俗易懂。如果没有一些模糊说法干扰的特殊情况,也就不妨这样称谓。

现在看来,要真正为素质敦育正名,停留在本来的意义已经不够了,也很难再恢复本来的朴素的理解了。朴素的理解(加强教育,提高素质)无疑仍然是正确的,但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宣传十多年,把它的本来意义弄反了,也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朴素的理解不足以应对挑战了,必须把它发展为严格的科学的概念。

在严格科学意义上,素质教育这个名词或概念,是有局限的。它的局限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古今中外一切教育都是素质教育,没有什么不追求提高素质的教育,哪有什么教育不是为了提高素质?素质教育实际上与教育是同义语。这就同义反复:教育是提高素质的教育;提高素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没有实质意义。同一概念而用两个术语,也很难不生疑义、歧义。其次,素质教育这个概念,虽然人们赋予它正面的积极的美好的意义,但它本身并不具有必然良好的涵义,正如教育这个概念一样,虽然人们总认为凡是教育都是良好的教育,但教育这个概念本身并不必然具有这一涵义,不好的教育也是教育,历史上和现实中多的是,不能说不好的教育不是教育,因此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可以说是没有具体内容的,具体内容是有待另行定义的。再次,与此相联系,素质教育也就是一个不确定的

概念,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町以人言人殊、众说纷纭。即使提出一百个定义也无法否定从而也无法肯定。无论是谁也回答不出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这个问题,因为无论是谁也回答不出什么不是素质教育这个问题。十多年来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例子。

真正能够表达出我们讲的素质教育的实质、具体内容和确定的意义的,就是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经过科学论证、久经检验的科学概念。只有把素质教育定义为全面发展教育,才不会模糊我们的教育与其他各种各样教育的区别,才不会使素质教育成为同义反复、没有内容、空泛、抽象、不确定的概念,才不会为各种各样主观任意的解释乃至一些落后的教育思潮(如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所反映的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的传播留下空隙,带来不必要的思想混乱。同时,全面发展教育是现代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全面发展是人类关于自身发展最崇高的理想,从而是迄今对人的素质内涵最精辟、准确的表达,它汲取了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微观和中观的研究成果,却比这些具体学科所赋予的意义都要概括程度高。它也能概括自然主义、形式教育论、实用主义、人本主义对个人发展所抱理想的合理因素,却更为高远、更为宏观。它在教育发展历史上乃至全世界人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它结束了数千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脱离,使劳动者最广大人民群众陷于愚昧无知、片面发展的时代,开辟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劳动者最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科学文化、全面自由发展的时代。因此,它为全世界的教育确定了战略目标。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在继1972年《学会生存》之后指出,“委员会从它举行的第一次会议开始就坚决地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该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我国教育学者周南照教授解释说:“学会做人在这里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做人’??在这个意义上说,学会做人与我国教育方针强调的‘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相吻合,正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和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