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优秀审计项目评审办法 - 图文 下载本文

附件2

国家电网公司优秀审计项目评分标准

评分内容与标准 一、审计项目综合管理 1.规范性 (1)审计项目的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审计成果运用等阶段各项工作流程、管理程序和方法完整、规范。 (2)审前准备:科学编制项目审计计划,认真开展审前调查,制定的审计方案切实可行,并经审计组长、审计部门依据《审计质量管理办法》审核通过。 (3)审计实施严格质量控制;认真执行审计方案;取得被审计单位重要事项承诺;收集证据、形成记录、编制底稿符合三级复核程序和规范化要求。 (4)审计报告起草、审计结果沟通、审计项目总结、下达审计意见程序规范,内容完整;审计意见(决定)经过相关部门会签,由领导签发。 (5)审计成果运用:遵循责任明确、分级负责,协调运作原则;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业务部门对审计成果运用高度重视,健全机制,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加强管理。 2.高效性 (1)审计通知、审计报告、意见反馈、审计整改、审计档案移交等符合各项审计制度时效性的规定。 (2)审计项目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组织得力、各项审计程序衔接紧凑,管理措施高效,按时完成审计任务;审计小组之间、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信息沟通及时、流畅;对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现场审计期间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 (3)严重违纪违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单项金额在50万元以上和其他涉及重大审计事项报告制度规定的问题,在5个工作日内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内部审计重要情况专报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报告。

评分标准 20 6 2 1 1 1 1 6 2 2 得分 2 1

评分内容与标准 3.创新性 (1)审计管理创新:在审计立项、人员组织、工作安排、质量控制等方面实现精益化管理和创新,在审计思路、服务理念,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等方面有突出的创新点,并有较好的学习借鉴意义。 (2)审计手段、方法创新:熟练运用审计作业实施系统,在审计取证、沟通协调、过程控制、发现问题等方面,创新审计手段和方法,挖掘重点和关键,促进高效有序开展项目审计。 (3)审计监督范围和内容创新:在全面实施项目审计内容基础上,开展了经营决策、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等外延审计,解决了被审单位深层次根本性问题,提高了风险预控能力,审计效果明显。 (4)审计成果运用创新:在审计整改和成果运用方面开拓了新思路、新方法,扩大运用范围,取得较好审计效果。在促进增收节支、规范管理等方面成效显著,推进了公司系统完善体制、机制和内控建设。 二、审计项目过程控制 1.审前准备 (1)审计项目计划内容完整、科学合理,并经审计部门核准。 (2)审前调查方案内容、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审前调查报告全面反映了审前调查内容和过程;对重点业务内控情况进行初步评价分析;初步确定审计目标、重点和审计范围。 (3)审计方案内容完整、明晰,重点明确、针对性强;工作内容、内部分工和时间安排细致、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审计组长对审计方案的有关事项进行复核;审前调查报告和审计方案报经审计部门审核。 2.审计实施 (1)审计组严格执行审计方案;审计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可调整审计方案,应及时报经审计部门负责人批准;审计组进驻后,取得被审单位对提供资料的真实完整性作出的书面承诺。 (2)审计证据的获取采用了适当的抽样方法,符合重要性、效益性、审计风险控制原则,能够从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准确判断审计事项;对审计证据进行了分析、判断和归纳,足以支持审计结论;对审计证据进行了复核、编号排序、建立索引;外部审计、检查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取得提供者的签名或盖章。 (3)审计记录按照“一事一记录”原则编写;审计记录的各要素齐全,记录的具体内容完整、事实清楚;审计记录实行了审计小组长、主审、审计组长三级复核签名制。

评分标准 8 2 2 2 2 30 8 2 2 4 22 2 4 4 得分 2

评分内容与标准 (4)审计底稿逐事逐项编写,作到 “一事一底稿”;对相同业务和性质问题及时进行汇总;审计底稿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用词恰当、格式规范、结论明确、简明扼要、客观公正;审计底稿实行了审计小组长、主审、审计组长三级复核签名制。 (5)审计信息沟通顺畅;审计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掌握各项工作进度,讨论审计发现重大问题,及时协调、报告和处理;与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业务部门沟通顺畅,取得理解、支持和配合,使其及时反馈审计纪录、底稿和审计报告意见,审计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6)审计部门对项目审计建立了质量控制制度;对现场审计方案、范围、内容的变更等进行审定;公布了监督举报电话;对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和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审计部门负责人、审计项目负责人加强现场审计管理,采取审计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内部督导检查、考核和评价。 三、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决定) 1.完整性:审计报告基本要素、正文主要内容完整、事实清晰。 2.准确性:审计报告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对审计事项描述事实求实、客观公正;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分析透彻,定性和定量准确;引用的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适当;对有关问题的评价和处理恰当。 3.规范性:审计报告起草、审计结果沟通、审计项目总结、审计意见下达,符合内部审计有关规定;审计报告实行了分级复核制;报告引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名称、文号及具体条款规范;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了充分沟通,与本单位领导以及相关业务部门进行了有效沟通;审计项目总结对实施审计项目采取的审计方法、人员组织、工作程序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抓好关键控制点等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和不足,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审计意见(决定)根据审定后的审计报告起草,下发经过相关部门会签,由主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签发,按照有关规定以正式文件下达。 4.针对性:审计意见(决定)针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需要纠正、改进的事项,以及审计发现的违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处理意见;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管理薄弱环节,提出了规范经营管理和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具体建议;对被审单位的审计整改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整改上报期限。 5.有效性: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决定)对被审计单位的深层次管理问题、经营风险等提出了前瞻性、

评分标准 4 得分 4 4 20 4 4 4 4 4 3

评分内容与标准 评分标准 可操作性、建设性的处理意见和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和防范经营风险;审计成果在促进增收节支、规范管理等方面成效显著。 四、审计成果运用 30 1.按时落实整改意见。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成果高度重视,对审计发现问题和建议按要求完成整改,制定防范措施,完善内部控制,举一反三,加强管理;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以书面形式汇报落实审计10 意见结果。 2.审计成果综合运用。审计成果运用情况纳入了被审计单位的年度业绩考核;各级业务部门充分运用审计成果,及时分析带有规律性、普遍性问题产生根源、管理漏洞,采取优化业务流程、强化内部控制、完善相关制度等措施,督导被审计单位对相关问题的整改落实;纪检监察部门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8 规章制度的有关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人事部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纳入被审计干部本人考核(廉政)档案,并作为对其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3.检查意见落实情况。审计部门下发审计成果、提出整改要求,监督检查考核被审计单位审计成果运用情况;对落实情况较差的单位,开展后续审计,逐项检查审计意见和建议执行情况,对整改不到位事项6 提出处理意见,对审计成果运用效果进行评价,并向被审计单位和单位领导提交后续审计报告。 4.审计结果汇报通报。审计成果以适当的方式在较大范围内进行通报,并向决策层报告;审计反映出的重大违纪违规行为、内部控制严重缺陷等重大问题,引起相关业务部门和各单位的普遍关注,相关单位6 举一反三,开展自查自纠,堵塞管理漏洞,促进整体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 说明:评分时按照每一子项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评分,如有扣分,最多将该项标准分扣至零分为止,不倒扣分。 得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