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示范实施》结题报告-翠园中学课题组 下载本文

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研究性学习示范实施》结题报告

翠园中学课题组

我校的《研究性学习示范实施》课题是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研究五年来,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区教研中心领导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成为我校新课程改革的著名品牌,为我校创建全国示范性高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课题方案,现已顺利完成各项研究工作,达到了课题的研究目标。现将本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倍受关注的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在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中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与我们相临的日本也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的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目的是“追求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这种学习对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社会变化十分必需。”

1999年初,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首次正式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立刻受到了广泛关注。同年6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了\上海市中学研究性课程研讨会\对研究性学习予以充分地肯定。

2000年1月31日,我国为了适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重要内容列入高中课程,并明确规定每周必修3课时,于2000年秋季开始在10个省市的普通高中试行,同时初中和小学亦展开试点。

2001年4月11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试行)》,并于同年秋季在黑龙江,辽宁,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青海等七个省的高一年级进行试点。随着实验工作的进行及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研究性学习成为了我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由于研究性学习刚刚提出不久,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还远远不够,加上人们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背景、意蕴、目标、实施等问题缺乏较深入的了解,因而在具体操作中往往带有很大盲目性。我们的课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展开的。

1

我校自2001年9月开始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同时开始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示范实施实验”(被推举为全省“研究性学习”课程示范实施基地)。我们试图从“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的角度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通过实践总结出一套有效的科学的课程管理制度和课程实施方法,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提供样板。

二、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概念界定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研究”一词的解释是:①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②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显然,前一种意思更符合我们所要表述的意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研究”的定义是:“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书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研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在国内,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有多种说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启泉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书中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是:“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①

《课程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冯新瑞认为:从广义上来理解,“研究性学习”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②

同样,国内较早从事“研究性学习”研究的霍益萍教授也把“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定义为“广义”的研究性学习,并主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实为

2

一种课程: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③

2001年4月11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修改稿中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活动、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

我们认为,《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修改稿中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最契合我们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它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书本知识传授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实践机会,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研究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相应转变。教师已不再是知识传授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真正确立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使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逐步得到摒弃。

因此,我们所论述的“研究性学习”以《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修改稿中的定义为蓝本,将我们的“研究性学习示范实施”定义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示范实施”或“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示范实施”。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我们就是要研究如何具体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在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 研究现状

研究性学习不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独创,在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早都有类似的课程。

1、英国的“实验与探究”

在英国中小学理科教育中,已把实验与探究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认识过程和科学方法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与途径。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理科教学大纲中,在“实验与探究”方面,从设计实验程序(Planning Experimenta l procedure )、

3

获得证据(Obtaining evidence)、 分析证据及得出结论(Analysing evidenceand dr awing conclusions)、评价证据(Evaluating evidence)四个技能领域规定了学生在每一年级应当被教授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科学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地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它强调的是科学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而不是简单地读和听,并且采用调查研究、分组讨论、戏剧活动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

2、美国的“探究学习”

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哈佛大学举行的纪念演讲会上作了题为《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报告,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方法。“探究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搜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对高中生要求他们阐明问题、方法、对照组、变量的选择与控制、实验的误差,要求他们对指导科学探究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思考和说明。

3、法国的TPE课程

TPE课程即是“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课程。1999年12月法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关于1999-2000学年在高中二年级开展‘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实验的通知》,正式拉开高中实施TPE课程的序幕。TPE课程从高二开始,一个课题的研究持续两年(高二主要做选题和围绕课题收集资料和资料研究工作,高三做研究工作),它规定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占学年总课时的10%。学生2—3人组成一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对学科已有成果进行批判性的研究,鼓励学生介入学科前沿,强调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日本的“综合课程”

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目的是\追求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这种学习对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社会变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一书中指出:“在这方面,日本强调‘综合学习时间’,为高中生的实践活动和综合学习提供保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