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下册教材习题与答案详解 下载本文

场存在着过度需求,企业增加投资,使得产出和收入增加。因而均衡点沿LM1曲线向上移动到E1,两个市场同时实现新的均衡。此时,均衡收入增加,利率水平下降。

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1)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不同的货币政策效果。如图5所示,LM曲线斜率相同,(a)图中IS曲线更为平坦,斜率较小;(b)图中IS曲线斜率更为陡峭,斜率较大。假定初始均衡位置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都相同,即E0点。中央银行实行同样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LM曲线右移至LM1,但因IS曲线的斜率不同,LM曲线移动引起的收入水平的变动也不同。图(a)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多,图(b)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少。这是因为IS曲线的倾斜程度反映着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IS曲线斜率越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当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随着利率的下降,投资需求增加越少,均衡收入增加越少,因而货币政策效应越小。

IS曲线斜率与货币政策效应

(2)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不同的货币政策效果。如图6所示,IS曲线的斜率相同,(a)图中LM曲线更为平坦,斜率较小,货币政策效应较小;(b)图中LM曲线斜率更为陡峭,斜率较大,货币政策效应较大。这是因为LM曲线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大,即货币供给的较大变动只能引起利率、从而投资的较小变动,从而国民收入增加较少,货币政策效应较小;反之,亦然。

LM曲线的斜率与货币政策效应

考虑LM曲线的极端情况:水平线或垂直线。此时货币政策表现出两种极端情况:“流动性陷阱”或古典情况。如图7所示,(a)表示“流动性陷阱”的情况,此时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变动都不会使LM曲线移动,也就是说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增加或

减少都不会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从而货币政策没有任何效应。利率为零时即这种情况,因利率为零,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增加都不会引起居民购买债券,也不会使利率降低到零以下,从而不会引起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变动,货币政策无效。(b)表示古典情况,此时LM曲线为一条垂直线,货币数量的一定变化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达到最大限度。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至LM1,均衡收入从Y0增加到

Y2。

“流动性陷阱”与古典主义极端

4.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相机抉择”和“规则”的争论?

【参考答案】

“相机抉择”与“规则”这两种货币政策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来已久,并在不同的时期都曾成为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 (1)“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它是指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未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20世纪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国家货币当局多采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即权衡性

货币政策。具体而言,当社会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即失业扩大时,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以刺激需求、消除失业;当社会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即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以抑制需求、消除通胀。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失业与通胀并存的“滞胀”局面。“相机抉择”政策无法解决这一难题,从而受到其他学派的批评。他们认为“相机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对宏观经济环境造成了干扰;认为由于经济状况在政策实施前后的改变以及政府迫于居民预期对政策的修订,使得经济政策与实际经济运行之间存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因而,“规则”比“相机抉择”更重要。

(2)单一货币规则是指调控不是对经济变化做出反应,而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有固定规则的政策对实施,如规定货币增长率政策。这一规则首先由现代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他认为,货币当局应宣布一个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以避免对价格膨胀和紧缩造成人为的扰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联储基本上接受了货币主义的“单一货币规则”,确定货币供应量作为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又提出了其他货币政策规则,如泰勒规则。泰勒规则是斯坦福大学的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而确定的一种短期利率调整的规则。即当实际GDP大于潜在GDP,或者当GDP缺口为正数,或者当通货膨胀率大于目标通货膨胀率时,中央银行应选择提高名义利率r,即调整利率应成为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