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各章节病理讨论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余年左右的时间。

2.内生浸润型:此型癌组织向宫颈内浸润,也可累及盆腔或阴道壁,开始时宫颈增厚变硬,以后宫颈呈不均匀增大。临床检查时容易被忽视。晚期癌组织坏死严重且大片脱落时,则可形成凹陷性溃疡。本例由检查可见宫颈肥大、质硬,表面呈结节状,为内生浸润型,来就诊时宫颈表面仅见小溃疡面,故其初期为少量白带,易被误认为是慢性子宫颈炎的表现,但后期肿瘤已蔓延于宫旁、盆腔,乃至肠系膜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案例19-2

患者,女性,26岁。1年半前曾患葡萄胎(病理确诊),经反复刮宫后阴道流血停止,妊娠试验转为阴性。1月前咳嗽、咳血、阴道不规则出血。妇科检查:子宫约3月妊娠大,形状不规则;妊娠试验阳性;X线胸片示双肺圆形占位病变。诊断:恶性葡萄胎。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病理检查:子宫大小为10cm×7cm×5cm;切面可见后壁有一5cm暗红色结节,突入子宫腔,其深部子宫肌壁有出血、坏死,经多个切面未见水泡状结构。光镜见病变组织内可见两种高度异性型的细胞,一种细胞胞质丰富、淡染,单核或多核,核大呈泡状;另一种细胞胞质丰富,深红色,多数为多核,核深染,细胞间有大量红细胞及坏死组织,未见肿瘤间质。肿瘤向子宫肌层浸润。经连续切片未见绒毛。

思考题

1.本病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2.此次发病与葡萄胎有无关系

3.肺部病变的性质及其发生机制,咳嗽、咳血的病变基础? 病理案例分析

1.诊断:子宫绒毛膜上皮癌伴肺转移。诊断依据:患者1年半前曾患葡萄胎(病理确诊),经反复刮宫后阴道流血停止,但妊娠试验转为阴性后又转为阳性,之后阴道反复出血;子宫增大,子宫肌壁见一暗红色结节,直径5cm:镜下见明显异性型的滋养层细胞增生,无绒毛结构;X线片;双肺多个圆形占位病变;

2.葡萄胎恶变为绒毛膜癌。葡萄胎反复清宫后阴道出血不止,妊娠试验阳性说明HCG持续增高,有可能是继发了侵蚀性葡萄胎或绒毛膜上皮癌。本例因没有绒毛结构,且可见异性型明显的滋养层细胞增生,并有双肺多个圆形占位病变。故可确诊为绒毛膜上皮癌。

3.绒毛膜癌经血道转移全肺,引起咳嗽、咳血。绒毛膜上皮癌,滋养层肿瘤细胞有很强的侵蚀能力,常常侵蚀血管,早期发生血道转移,以肺和阴道壁最常见。

第二十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案例20-1

患者 ,男性,37岁。1个月前开始出现乏力、消瘦、腹胀、食欲减退,有时夜间盗汗,无发热、胸痛、腹痛、关节痛、黄疸,大小便正常。有血吸虫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 7℃,脉搏84/min.呼吸17/min,血压110/70mmHg。贫血貌,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无蜘蛛痣,皮肤巩膜无黄疸,胸骨有叩痛。双肺未闻及罗音,心率89/min,律齐。左侧腹部隆起,肝右肋下2cm,脾大达盆腔,无移动性浊音。面部和四肢不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2. 72×l0/L,HGB 80g/L,HCT 0. 261,WBC 53×109/L,可见各阶段幼稚粒细胞,中幼粒、晚幼粒、杆状和分叶核细胞多见,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并见有核红细胞。PLT 106×l09/ L。肝肾功能正常。骨髓象示粒细胞和红细胞之比约10:1,原始粒细胞约1%,中幼粒细胞18%,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加,Ph染色体阳性。基因分析显示bcr/abl基因重排。胸片正常。B超示肝脾肿大,肾脏大小形态正常。

思考题:

1.该患者临床诊断是什么?

2. 有何诊断依据?

3.为何出现肝脾肿大? 病理案例20-1分析

1.诊断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 2.诊断依据

(1)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或仅有乏力、消瘦、头晕、腹胀等症状。还不能做出临床诊断。

(2)结合体格检查,患者有贫血貌,脾脏明显肿大,且达极盆腔,胸骨叩击痛,肝脏轻度肿大可初步考虑为白血病。病理性血红蛋白减少主要是由于造血源料不足、造血功能障碍以及红细胞丢失或破坏过多导致;脾脏肿大也有很多的临床意义,如伤寒、败血症等引起的脾肿大常呈轻度,质地一般较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淋巴瘤和肝硬化可引起脾脏中度肿大,但质地一般较硬,后两者常有结节而不光滑;脾脏高度重大、表面光滑者,主要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 )结合病人的辅助检查可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外周血象显示WBC 53×109/L周围血白细胞明显升高,绝大多数为较成熟的中、晚幼和杆状粒细胞,原粒细胞少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并见有核红细胞。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原始粒细胞〉30%, 而且骨髓象示粒细胞系统明显增生,原始粒细胞约1%,中幼粒细胞18%,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加,通过核型分析检测Ph染色体阳性。基因分析显示bcr/abl基因重排。可进一步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3.巨脾的形成可能是因为肿瘤细胞在骨髓内弥漫性增生,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因髓外造血致使脾脏明显肿大,占据腹腔大部,甚至到达盆腔。脾脏内有大量的白血病细胞浸润。当浸润至肝脏时,可引起肝脏肿大。因造血功能受抑制,可出现血红蛋白减少致贫血发生。

12

病案20-2

患者,男,22岁,以发热、盗汗、体重减轻入院。体检:颈部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尚可活动,为无痛性。淋巴结活检,镜下见淋巴结结构消失,其内细胞成分多样,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有多种瘤巨细胞,体积大,直径约15-45μm,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双色性或嗜酸性;核大,核内有一嗜酸性核仁,周围有一透明晕;可见部分典型的R-S细胞。

思考题:

1.做出病理诊断。 2.本病有何临床特点? 3.本病有哪些组织类型?

病理案例20-2分析

1、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

2、淋巴结无痛性肿大,颈淋巴结肿大最常见;部分有原因不明发热、体重减轻、盗汗、全身瘙痒;晚期免疫功能低下,贫血、黄疸、腹水、下肢水肿、肝功能衰竭、呼吸衰竭等。

3、有淋巴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结节硬化型、淋巴细胞消减型四种类型。

①淋巴细胞为主型:淋巴结内大量淋巴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组织细胞,呈弥漫性浸润或形成结节状;少量典型R-S细胞、多数不典型的多个核仁的变异型R-S细胞。

②混合细胞型:最多见。多种细胞混合而成,淋巴结结构消失,在多数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等,可见多数典型R-S细胞。 ③结节硬化型:纤维组织增生形成条索分隔淋巴结成结节状,多数陷窝细胞和多少不等的R-S细胞,较多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④淋巴细胞消减型: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而变异型R-S细胞相对较多。有两种类型:A、弥漫性纤维化,淋巴结内细胞少B、网织型或肉瘤型,细胞丰富,由多数高度未分化的多形性细胞组成。

第二十一章 常见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案例21-1

李某,女性,56岁,农民。55岁,间断咳嗽、咳痰6年,加重伴咯血1个月。患者5年前受凉后低热、咳嗽、咳白色粘痰,给予抗生素及祛痰治疗,1个月后症状不见好转,体重逐渐下降,后拍胸片诊为“浸润型肺结核”,肌注链霉素1个月,口服利福平、雷米封3个月,症状逐渐减轻,遂自行停药,此后一直咳嗽,

少量白痰,未再复查胸片。2个月前劳累后咳嗽加重,少量咯血伴低热、盗汗、胸闷、乏力又来就诊。病后进食少,二便正常,睡眠稍差。无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7.4℃,P 94次/分,R 22次/分,BP 130/85mmHg,神志清楚,消瘦,全身无皮诊,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气管居中,两上肺呼吸音稍减低,并闻及少量湿罗音,右下肺背部可闻及湿罗音,心界不大,心率94次/分,律齐,无杂音,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四肢及脊柱正常。

辅助检查:血Hb 126g/L, WBC 4.7×109/L, N 60%, L 45%, PLT 220×109/L, ESR 40mm/h,尿蛋白(-)。痰涂片查抗酸杆菌阳性。胸片示两肺上叶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其间可见透光区。右侧位片示病灶位于右中叶背段,可见空洞。

思考题:

1本病的诊断及诊断依据有哪些?

2浸润性肺结核临床表现与转归是什么? 病理案例21-1分析 1.诊断及诊断依据 诊断:肺结核

依据:

1)5年结核病史,治疗不彻底,近2个月来加重伴咯血,血沉快 2)临床症状:有低热、咳嗽、咯血、盗汗、胸闷、乏力结核中毒症状。体征:两肺上部 有异常体征。 两上肺呼吸音稍减低,并闻及少量湿罗音,右下肺背部可闻及湿罗音,痰涂片查抗酸杆菌阳性;胸片示两肺上叶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其间可见透光区。右侧位片示病灶位于右中叶背段,可见空洞。

2.表现与转归:病变常位于肺尖部或锁骨下。病人常有午后低热、疲乏、盗汗、咳嗽和咯血等症状,痰中可检出病菌,X线示锁骨下可见边缘模糊的云絮状阴影。如及早治疗,渗出性病变可吸收(吸收好转);增生、坏死性病变,可通过纤维化、钙化而愈合。如病变继续发展,干酪样坏死灶扩大,坏死物液化后经支气管排出,局部形成急性空洞(acute cavitation),经支气管播散,可引起干酪样肺炎(溶解播散)。但如果空洞靠近胸膜可穿破胸膜,造成自发性气胸;大量液化坏死物入胸腔,可发生结核性脓气胸。经适当治疗后,形成瘢痕组织而愈合;空洞经久不愈,则可发展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案例21-2

女性,9岁。3月前渐起腹痛、腹泻,每日3~4次,大便为黄色糊状,常少量黏液及血液,有恶臭味。腹泻间断发作,常伴脐周阵发性疼痛,受凉及生冷食物后诱发,病后无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当地间断用药,如中药、庆大霉素、黄连素等,疗效不佳。既往身体健康。居住在农村,当地卫生条件较差。 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75/min,呼吸16/min,血压100/70mmHg 。神志清楚,消瘦,中度贫血貌。右颌下可触及一绿豆大小淋巴结,活动,质软无压痛。心肺正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

正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3.68×l012/L,HGB 83g/L,WBC.8.0×l09/L,PLT 120×l09/L 。

大便常规肉眼为暗红色黏液便,镜检红细胞2+,白细胞+。纤维结肠镜示乙状结肠有大小不等的散在溃疡,溃疡间的黏膜正常,取溃疡边缘脓液涂片发现大量阿米巴滋养体。

思考题

1.本病的诊断及诊断依据是什么?

2.本病的溃疡特点为何,为什么出现暗红色果酱样大便? 病理案例21-3分析 1.诊断

肠阿米巴病(慢性型)

2.诊断依据

(1)患者为儿童,居住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

(2)起病慢,腹泻次数较少,为暗红色黏液便,有恶臭。症状间断反复发作,中毒症状较轻。

(3)大便常规红细胞多,纤维结肠镜见到溃疡,且在坏死脓液中找到病原体。

3.鉴别诊断

(1)细菌性痢疾 腹泻次数多,中毒症状重,多有左下腹压痛,大便培养为痢 疾杆菌。

(2)结肠癌 年龄较大,粪便变细,肛诊及结肠镜可鉴别。

(3)慢性血吸虫病 有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直肠黏膜活检血吸虫虫卵阳性。 (4)溃疡性结肠炎 左腹痉挛性疼痛,结肠镜见结肠广泛充血、多处溃疡且易出血,多次病原体检查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