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专项练习 下载本文

1、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其自视也亦若此也。(《逍遥游》)

4、若入前为寿 ,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7、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8、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八、解释下列语句中“所”字的用法和意义。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为吾与汝双栖之所。(《与妻书》)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4、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6、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7、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师说》)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1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九、解释下列语句中“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 2、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段太尉逸事状》) 3、余既为此志。(《项脊轩志》) 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6、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7、王子晞为尚书。(《段太尉逸事状》) 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9、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

10、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5

1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 1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3、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14、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15、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 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17、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18、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19、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21、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2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十、解释下列语句中“焉”字的用法和意义。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置杯焉则胶。(《逍遥游》) 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6、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7、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8、寡人无复与焉。(《晏子治东阿》) 9、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10、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1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12、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十一、解释下列语句中“也”字的用法和意义。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6

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六国论》) 6、苟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7、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国论》) 8、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 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10、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

十二、解释下列语句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自以为关中之固。(《鸿门宴》)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4、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5、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6、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7、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8、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9、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0、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11、樊哙侧其盾以撞。(《赤壁赋》)

12、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1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5、是以区区不敢废远。(《陈情表》) 16、娘以指叩门扉曰(《项脊轩志》)

1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18、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19、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 20、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21、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22、南取北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23、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24、秋以为期(《诗经?氓》)

25、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7

十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因”字的用法和意义。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2、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过秦论》) 4、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5、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6、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8、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9、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10、因招樊哙出。(《鸿门宴》) 1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十四、解释下列语句中“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志》)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4、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5、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6、室西连于中闺。(《项脊轩志》)

7、移其民于河东。(《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1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1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1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1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15、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十五、解释下列语句中“与”字的用法和意义。 1、朝过夕改,君子与之。(《论语》)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