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学业水平考试政治要点解读正稿 下载本文

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三、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2.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说明了 (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3.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许多台湾同胞在山东参观访问时,无论行程多么紧迫,都要去拜访曲阜“三孔”圣地。这说明 ( ) ①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地域特性 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②④

③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④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儒家思想是海峡两岸文化的根本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 ) 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5.从汶川到玉树、再到鲁甸,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砥砺我们奋力前行。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 ①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 ②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广东信宜镇隆飘色是流传于粤西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而踩高跷则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项传统艺术活动,虽然一南一北,但各有各的精彩。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二)非选择题 7.“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中华世纪坛序。

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并说明其见证。

24 / 38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考试目标

识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理解: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简单运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综合运用: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二、考点解读

1.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我们要积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2.在文化生活中选择:当前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存在着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

5.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6.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三、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多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参与到公益事业中,这种平民公益被称为“微公益”。微公益行动虽小,但倡导的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却释放出无穷大的正能量。这一活动有利于 ( ) ①杜绝落后文化对人侵蚀 ②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 ③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 ④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5 / 38

2.近年来,“阴阳先生”又时来运转,大摇大摆,登堂入室,生意兴隆。只是头上那顶不阴不阳的帽子甩掉了,而是加上了一顶科学的桂冠,甚至被尊称为“易学大师”“环境规划师”等。面对上述现象,我们应 ( ) A.继承传统习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B.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 C.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D.提高辨别落后文化的眼力 3.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始终坚持放到首位的是 ( ) A.社会效益 B.经济效益 C.生态效益 D.文化创新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 ( ) 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至善的人 ②严于律己,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 ④道德理想的实现更在为与不为的行动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某机构对200名20岁以下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情况进行了问卷凋查,其中崇拜对象的统计结果如下表: 对象 人数 科学家 10 时代 英雄 8 娱乐 明星 79 体育 明星 64 3 自己 反面 人物 14 8 无偶像 其他 13 针对这种情况,你认为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 ( ) A.尊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支持人们的自主选择 B.尊重人们价值选择的差异性,包容各种思想行为 C.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们的思想 D.提倡多元化,反对以某种思想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 ( ) A.爱国主义精神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中国特色文化 D.集体主义精神

(二) 非选择题

7.某校曾就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学生法纪意识淡薄,认为“只要不违法,学不学法无所谓”;部分学生道德认知存在偏差,认为“诚实就意味着吃亏”。为此,学校决定进一步加强校园道德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 (1)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请你谈谈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6 / 38

必修4:《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考试目标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理解: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考点解读

1.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A.世界是否可以被认识的问题 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2.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②按图索骥③画饼充饥④削足适履(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C.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 ( ) ①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7 /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