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尔工业区 下载本文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完美蜕变

——之生态景观的学习利用

摘要: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完美蜕变是生态景观成功建设的典型案例,它将科技、生态、景观合理有效的结合,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这些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关键词:工业区 生态 科技 景观 生活品质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他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是德军在世界大战中可怕军事力量的保障。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光鲜的经济效益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发展隐患。由于太过资源丰富而在开发时完全忘记了园林城市规划。没有城市规划,没有空间规划,没有交通规划,甚至连城市景观规划都没有。一切的一切仅仅是为了经济效益,整个工业区成了冷漠杂乱、污染严重的造钱机器。但一味的向自然索取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毫无考虑的开采也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浪潮的席卷之下,世界煤炭产量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也得到广泛使用。鲁尔工业区煤炭储量急剧下降,开采成本日益昂贵,环境压力加大,百年盛兴的鲁尔工业区爆发了历时十年之久的煤业,钢铁业危机。原有的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工机械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煤矿厂关闭,冶炼厂停产,光煤矿和钢铁厂的失业人数便高达

68万,鲁尔工业区陷入了巨大而又沉重的灾难。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重工业移到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地区,鲁尔工业区的衰败势不可挡。因此,西法伦邦政府开始了鲁尔工业区的大改造。这是一次更加贴近自然、人文的改造,以环保、废弃地再利用、生态循环、节约能源为主,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利国利民。堪称工业区转型的完美范例。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完美蜕变使我国多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看到了希望曙光。对于正处于经济上升趋势的中国来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绿化、节约旧能源开发新能源,将经济与科技结合起来,加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就这些而言,鲁尔工业区的转型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一、 科学公园

这一地区曾在1960年时被建成炼铁厂,1984年破产,1989年IBA开始正式介入改建。IBA最大的成功源于建设改造的开明政策,通过比图竞选的方式来选择最适合工业区发展的方案,科学公园作为鲁尔工业区成功转型的第一步极大推动了他下一步的发展,为他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基础。

科学公园顾名思义是指科学内容和园林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新型园林。IBA建设下的科学公园除了给人以美的享受、有助于人们的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外,还建设了大型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以及科研中心,这样的一个废旧的矿区钢铁厂,在1995年就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系统,这不得不佩服德国政府的远见卓识,用可再生能源太阳

能来代替原来的不可再生能源,他们在20世纪就已经有这样的想法是现如今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巧妙的把高科技与人们的正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天人合一”。其300公尺的玻璃长廊为该建筑提供了充足的阳光,不仅节省照明电费而且还可以控制室温自然通风,是节约能源的先驱代表。园子内的大片绿地和天然湖泊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水池的自然铺向可以储存雨水,不仅节约能源,还可以形成天然景观,这也吸引了不少鸟类在这里栖息,雨水的自然渗漏为这里的草地灌溉。大片的绿化景观给周边的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大幅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科学公园在室外展示宏观的自然景象,极具真实感,贴近自然,室内的新产业培育中心,科技研发中心以及教育生产基地为他们培养更多的一流人才。德国在此设立许多大学的研发基地以及课外教学基地,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加生动真实的把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一切的一切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二、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德国北杜伊斯堡的一个后工业景观公园,由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与合伙人于20世纪末建立,目的是为了理解过去的工业,而不是拒绝。其旧址是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工业,使周边地区严重污染,周围民众深受影响,19世纪中期之前为农业用地,当时的杜伊斯堡还是那么充满勃勃生机。不过在彼得·拉茨的改造之下又显现出了另一番别样的雅致。

公园设计与其原用途紧密结合,将工业遗产与生态绿地交织在一起。1994年正式对外开放。彼得·拉茨也因此设计于2000年获得第

一届欧洲景观设计奖。

设计师彼得· 拉茨的设计思想理性而清晰,他对原有场地尽量减少大幅度改动,并加以适量补充,使改造后的公园所拥有的新结构和原有历史层面清晰明了。他用生态的手段处理这片破碎的区域。首先,工厂中的构筑物都予以保留,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工厂中原有的废弃材料也得到尽可能地利用。其次,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护,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第三,水的循环利用采用了科学的雨洪处理方式,达到了保护生态和美化景观的双重效果。

这里不得不说的就是工业区的废弃厂房处理问题,这是鲁尔工业区的最大难题之一,设计者的放任政策首先避免了耗费金钱去拆除荒废的工业设施,保留未来任何的可能性;其次他们引进大量植物,将大自然引入工业区,让大自然做他想做的事,这个放任政策惠国利民,引来了无数植物爱好者来此参观学习。现如今大自然以自己的审美和力量把这篇废墟演绎的勃勃生机,许多植物研究人员来此参观学习,实现了意向不大的巨大价值。大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他诉说着工业的兴衰与生态演替的奇妙过程。拉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利用原有的“废料”塑造公园的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节省了投资美化了环境。经过4年多的努力,这个昔日的钢铁厂被改造成为一个占地230公顷的综合休闲娱乐公园,与之相关的许多分支项目在随后的几年中也都逐步完成。

整个公园分为四个景观层面:一,在公园的底层上是水景观层,利用以前的废水排放渠收集雨水,雨水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

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斯河。二,铁轨公园结合高架步道营建出了公园中的最高层,建立了各个市区间的联系,是景区内部的散步通道,增调了开放性空间的功能。三,公园内各式各样的桥梁和四通八达的步行道一起构成的道路系统作为第三个层面。四,功能各异的使用区和构思独特的花园一起自成体系,在这其中游客可以充分体验独特的工业景观建设。这些层自成系统,各自独立而连续地存在,只在某些特定点上用一些要素如坡道、台阶、平台和花园将它们连接起来,获得视觉、功能和象征上的联系。让原本废弃的工厂彰显出别有的风情。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完成场地功能结构转化的同时还建立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统筹管理。设计师通过对工业遗迹的重新再利用,丰富其使用功能以满足当代生活需要,并将其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使其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重新恢复了活力。各个工业遗迹之间产生了新秩序并且作为内含丰富的要素和符号,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这里不存在传统园林中让我们习以为常的“完整、完全与完美”,取而代之的是发展、变化和自由。 三、 煤渣山

煤渣山——又一个奇迹。煤渣山坐落于旧住宅区附近,上面布满了煤矿煤渣,还有煤灰,对于园林造景如何下手是很为难的,但是IBA有自己的办法,他们运用这里的微地形造出了贴合生态文化的地景景观,植树种草,把煤渣山真正变成一座美丽的山丘供人们休闲娱乐。如今在那里已经很少能看到废弃煤渣了,大自然的力量是你无法

想象的,“只要你给它几颗树苗,几丛绿草,它就能还你一片大森林”!这里的地景景观浑如天成,吸引了大批附近居民来此游玩,其中金字塔形的四面体钢结构屹立于山丘之上,登高而望远宛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这里美丽的地景景观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 鲁尔工业区的成功转型给我们不少的启示,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我们要以鲁尔工业区为戒,不要等到一个地区被拔去大树,灌上有毒物质的时候再来整理,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保护本地区生态稳定的基础之上开发利用,将其价值最大化。以上三例就是很好的模板,我们可以依据先例,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科学生态园,把地区的生态稳定放在第一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重中之重,中国是资源型大国,但是技术的不成熟,使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我们需要效仿德国鲁尔工业区,结合我国的国情,更大的把眼光投向未来,为我们的后代所考虑,不要再浪费资源,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让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让人们的生活品质等到质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