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3.(日照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一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
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二 商鞅变法规定,“编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
“燔史书而明法令”。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必至贫弱。”还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说成了“六虱”,反对个根据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扼要分析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原因。
(2)历史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依据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简要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
是非。
4.(2008淄博文综)
公元前5—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政治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基础。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试扼要指出双方在改革的背景、核心内容和结果上的不同之处?
(2)分别说出中国和希腊、罗马所进行改革的性质。
(3)希腊改革家们因政绩显赫而流芳百世,但中国改革家商鞅等人却惨遭不幸,导致中
国改革家不幸命运的重要原因是。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名师说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汉化、封建化、民族融合的典型事例,在今天民族关系问题上更为突出,高考和各地高三模拟题中多有考察:如2008年高考江苏历史单科试题第24题A部分,烟台市2008年高三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试题32题,宁夏银川一中200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测试文科综合试题第43题考察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
复习时注意:(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代大势、实质;(2)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3)与中外改革的比较。
【自主建构】
1、背景
(1)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 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2)北方各民族出现了 的趋势,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3)鲜卑贵族推行民族 政策,民族矛盾和 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4) 和 深刻意识到鲜卑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推动改革。 2、内容
措施
原因(条件) 政府能够掌握、支配
均田制
经济
三长制
大批的
具体内容
把 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缴纳 ,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原来实行的 设立 、 、 许多农户成为 掌握的弊端很大。
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 编户,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 和 ,征发 固。 和 。
政治
整顿吏治
混乱;孝文帝重视。
①首都在平城的劣
制定 制,按 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能够安心的好坏考核地方官员,决定官员的任期。
势:政治 为借口,将都成从平经济 城迁到洛阳。 军事
迁都洛阳
地理 ②洛阳的好处: ③孝文帝的目的:
风俗习惯 3、影响
(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 性质的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方位的改革。它是少数民汉化的过程,也是 化的过程。
(2)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北方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繁荣。 (3)缓和了民族和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
(4)加快了各民族 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促进了北魏政权的 化 进程;缓和了民族矛盾,加快 了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 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事生产,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地区的统治,更便于经略南方。
经济上,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粮食需求。
军事上,远离了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稳定了政权。
历史意义
抑制了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兵役、徭役。
493年,孝文帝以 政治上,加强了对
【 自主探究】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什么会成功?
2、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目的不同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
相同点
【体验高考】
1、(2008年高考江苏历史单科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烟台市2008年高三诊断性测试文综)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 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中逃循。公元8 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材料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
(2)从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看,其服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这种变化带来的主要社会影响是什么?
3.(2008泰安质检)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休耕轮作)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 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 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 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
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从图一和图二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四、王安石变法
【名师说课】
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变法被称为中国古代各类变法中争议最大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在全国各地无论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无论是高考还是平时的高三模拟中都是出题的重点。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第32题,烟台2007高三诊断文综,济宁市2007届高三一摸文综,山东省威海市2007 年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银川一中200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测试文综和200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测试文科综合试题等都重点考察了。
复习时注意:(1)王安石变法的大时代背景: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革、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