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雪域六十年历史沧桑 下载本文

其次,关键是作为当时雪域掌握文化的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政教分离,前途无望,让他们还俗,回家种地,类似于废科举,让秀才们失业。因为依照雪域传统旧有的政教体制,一个平民出身的人,由世俗社会入仕的机会相当于零,而出家以后的上升空间,在拉萨三大寺里的平均概率为25%,地方上也许再低一些,但至少有若干出人投地的希望。政教分离,那一切成空。即便是现在,有几个农村来的大学生,愿意不考公务员,而回老家种地的?这些僧俗两类人中活跃份子合流在一起,就是康区日后“卫教军”的骨干。

再次,就是来自康区,青海的商队,马帮,地方游民阶层。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消化社会闲散,富余人员,变游民为住民,便于管理。而这些人,从天性上来说,好动不好静,从当地民歌就可以看出来,

也可能去时单枪匹马 也可能赶回万白千黑 也可能带回银子满怀 也可能带回鲜血满怀 我浪人辗转在羌塘 象原上的黄羊一样 也可能高兴尽吃青草 也可能不幸遇弹身亡。

骏马不骑一匹牵一匹 何以称得上是浪人 钢枪不背上一支又持一支 何以称得上是浪人 女人不丢一个又搂一个 何以称得上是浪人 马儿不骑着跑着 怎知它小跑如何 女友不玩着丢着 怎知她柔情如何?

这拨人的归宿,要么作宋江,要么做方腊,招安了的,日后在地方上就是基层干部,积极分子,民兵连长,抗拒招安的,就是后来的“四水六岗”。

最后还有一大类,集勤劳,淳朴,善良,坚忍为一身,占人口大多数的藏民,就如同汉地绝大多数普通百姓一样,他们的命运从生下来就被注定了,没什么好多说的。

以上是安多,康巴一带大概的状况。而在卫藏地区,虽有六年之内暂不改变现状的动议,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最终的命运审判始终还是会来的,大家都要选好自己的角色。其中,有一户贵族人家,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注解。桑颇家族是前7世法王的家族,父亲,族长---才旺仁增,作为藏军的玛基,亦是天朝授衔的少将,他曾对着红旗发誓要效忠新的君王,而他的长子,也曾向佛祖祈愿,愿意为政教大业,贡献自己的生命。机会很快就到了,藏历土猪年3月,父亲下达了讨伐叛军的军令,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而儿子,也持矛坚守在布达拉宫的门前,捍卫自己的誓言。这就是偶们下周要说天地人伦宇宙无敌大悲剧的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