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下载本文

牡一中2015级高三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0道。每题1.5分,共60分。)

1.“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

A.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 B.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D.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国

2.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

A.儒学利于规范君臣关系 B.军功爵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3.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官职时说:“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 )

A.秦朝的丞相 B.西汉的尚书令 C.北宋的枢密使 D.明朝的内阁首辅

4.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本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隋朝运河 元朝运河 开凿时间 隋炀帝时 元世祖时 河道走向 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 呈南北垂直形状 表1

A.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起止点 涿郡—余杭 大都—杭州 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5.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 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B.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C.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6.在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对该机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

A.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 B.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

C.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 D.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的垄断地位

7.“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而事异。’”这一观点可以印证( )

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C.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D.佛家慈悲为怀的主张

8.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 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B.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人自觉阶段 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 9.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应该是( )

A.董仲舒 B.李贽 C. 王夫之 D. 顾炎武

10.元曲名家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其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这反映出( ) A. 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B. 元代文人内心矛盾和苦闷 C. 元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 D. 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

11. 恩格斯评价:梭伦改革“在制度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因素”,通过改革,有产阶级日益

获得势

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逐渐遭到排斥。这说明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 ( ) A.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 C.便于工商业主参政议政

B.实现全体公民之间的平等 D.成为平民控制政府的工具

12. 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

定,妻

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 )

A.蕴含着自然法精神理念 B.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 C.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

D.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

13.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

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14.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 A.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C.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D.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15.从都铎王朝初期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1485~1603年),国王允许大量资产阶级、新贵族进入下院,下院议席从296个增加到460个,其中城市议席从222个增加到370个,下院势力逐渐扩大,取代上院在议会中发挥更大作用。由此可知当时( )

A.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B.形成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C.国王联合资产阶级抗衡旧贵族 D.国王与下院议员的政治取向相同

16.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于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 )

A. 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会议发展的基本趋势 B. 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C. 法国两院制议会的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 间接民主、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特征

17.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主张自由贸易,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而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1789~1846年)则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二者的不同表明( ) A. 经济理论随时代发展而更新 B. 经济理论服务于现实需要 C. 德国经济的竞争力不及英国 D. 实现工业化存在不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