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师用书 下载本文

(1)主题图。

教材首先呈现一幅校园生活的情景图,图中有正在做操的学生,正踢足球的学生,还有拿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这些情景都与角和直角有关。如,做操的学生伸开两臂组成了角,老师三角板上的角,老爷爷剪刀上的角等等。教材把这些角都用色线标示出来,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时,出示情景图后,可以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然后标出一些物体上的角,如,做操的学生伸开两臂组成了角,球门上的角,让学生说说这些都是什么,初步感知角,再观察图中哪些地方还有角,老师再把它们标出来,由此引出角。

(2)认识角、画角。

教材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剪刀、吸管、水龙头)中抽取出角(锐角、钝角、直角),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来认识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

然后让学生通过一些活动来进一步感知角,如用两根硬纸条做成活动的角(能转成大小不同的角),用纸折成大小不同的角等。接着通过例2教学画角。最后通过“做一做”,引导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巩固角的认识。

教学角的认识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剪刀、吸管、水龙头等实物图形,指出这些物品上哪里有角,教师用色线标出这些角。在此基础上,教师把这些角画出来,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角,并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带着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并转动出大小不同的角,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认识。再让每个学生拿一张纸,和老师一起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指出这些角的边和顶点。

教学画角时,教师先说明画的方法,做出示范,再让学生画,教师进行指导。

做“做一做”第1题,既可以在教室里找,也可以作为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其他情景中找,回到班里进行汇报交流。

2.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通过例3,引导学生观察国旗、椅子、运动员身上的角,说明这些都是直角。再通过让学生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接着通过例4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并教学用三角板画直角。最后通过“做一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直角。

教学直角的认识时,可依照前面角的认识。让学生在出示的实物图中找角,教师指出这些都是直角,并画出直角。接着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和教师一起折出直角。再通过例4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并以检验折出的直角为例,说明比的方法:先要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跟角的一条边重合在一起,看看三角板上直角的另一条边是不是也和角的另一条边重合;如果没有重合在一起,这个角就不是直角;如果重合在一起,这个角就是直角。然后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再比一比数学课本封面上的角和例4中红领巾上的角。

教学画直角时,教师可先说明画法,做出示范,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并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做一做”第1题,找到直角后,可让学生用三角板进行检验。 3.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结合角和直角的认识,在教科书第43页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生活中有关角的实例:工程师用的角尺、大吊车,启发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角的应用的实际例子。

可以结合“角的初步认识”进行,当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角以后,让他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如果可能老师可以将学生列举的实例展示出来,然后出示本实例。

4.关于练习八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能区分出题中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判断后,可让学生说说理由。如第2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说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第3题,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到: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教师还可以把这两个角做成投影片,把他们重叠上来验证。

第4题,可以先让学生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

第5题,如没有钉子板,可以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照样子画出两个图形,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一下。 第6题,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第7题,左图中有3个角,中图中有7个角,右图中有8个角。做题时,要先让学生找,必要时教师可以指点。 第8题,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盒子上各面共有24个角。

**

4、表内乘法(一)(第44~66页)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说明

本单元教材划分为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的口诀两节,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2~6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式题、用数学。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

1.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编排。

“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2.关于“2~6的乘法口诀”的编排。

教材对2~6乘法口诀的编排做了较大改进。一是,在出现两个相应乘法算式的基础上,归纳该句口诀。例如,对照1×5=5、5×1=5,出现口诀:一五得五。二是,2~6的乘法口诀分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三段编排。

基于学生会“一五、一十、十五??”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教材首先编排5的乘法口诀。先教学5的乘法口诀,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促使师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和认识每句口诀的含义上来。这样,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第二段,2、3、4的乘法口诀。这部分教材中,以种向日葵的事例,例2、例3借助图画,顺次编出2、3的乘法的口诀。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例4教学4的乘法口诀。特意安排了学生摆正方形的活动,并设计有相应的连加计算。为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4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第三段,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编排,基本上和4的乘法口诀相同。有2~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基础,教材特意把一六~六六的口诀留给学生来归纳。促使学生在归纳口诀的过程中,加深对每句口诀意义的理解,更好的掌握乘法口诀。这样编排,各段教学重点突出,同时分散了教学难点。由易到难呈现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

3.关于乘加和乘减式题。

本单元在“2、3、4的乘法口诀”后面,编排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其用意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同一组口诀中两句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

4.关于“用数学”的编排。

本单元的“用数学”是结合乘法口诀(乘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5的乘法口诀教学中孕伏“用数学”的内容。例如,第53页第8题以小兔拔萝卜的情景,让学生分别计算出3只小兔、4只小兔、5只小兔拔多少个萝卜。使学生在熟记5的乘法口诀中,初步体会怎样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怎样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然后,在“2、3、4的乘法口诀”之后,编入了解决求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的内容。

教材对“用数学”内容的呈现,注重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例如,59页例6用3头大象运木料的插图展现解决问题的信息。又如,练习十二中的3道题,分别选择了给小树浇水、小兔采蘑菇、购物等素材,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例题、练习题插图展示了数学问题的现实情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一次次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建议

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单元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等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必须切实教好学好。 低年级儿童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在基础知识教学中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知识。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首先用小棒拼摆图形的活动,再由计算“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列出各连加算式,进而选择相同加数相加的等式引出乘法。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相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样,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组织好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根据《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根据一般规律,学生应做到能正确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借助直观手段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外,还必须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

练习,是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的基本途径。要注意选择好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例如,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摘水果”等熟记口诀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又如,“开火车”、“送信”、“接力”、“登山”等,这些练习形式既具有游戏性,又便于全员参与,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在教学中,要积极设计运用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熟记2~6的乘法口诀,提高计算能力。

3.认真抓好“用数学”的教学。

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是《标准》对解决问题方面提出的具体目标之一。根据《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中专门编排了解决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组织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比如教学第59页例6,先展现大象运木料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大象运木料的故事,吸引学生看图搜集大象运木料的信息,并让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对于提出的需要用新知识(乘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动脑探索。让学生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注意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逐步增强学好数学的内驱力。同时,在不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中,逐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1.乘法的初步认识(第44~50页)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第44页)首先用小学生比较熟悉的公园里的一些娱乐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乘法做准备。

例1从学生用小棒拼摆各种图形的活动中,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让学生认识乘号,了解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接着,通过例2、例3,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让学生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体会“写乘法算式真简便”。

练习九中安排了12道练习题。主要用以巩固乘法的意义与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练习题形式多样。其中第1题、9题、10题是情境题,以增加练习的趣味,第12题是选作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教学建议

1.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2.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3.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九中的习题。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例1和“做一做”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例1前,第44页教材呈现一幅公园里游乐场的情景图。小火车每节车厢里坐3人。过山车上每排坐2人,观缆车每个吊厢坐4人??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

例1,先从学生用小棒拼摆图形的活动出发,呈现“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两个问题,由解决“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问题引出加法算式。接着,由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教材第46页画面上的小精灵聪聪请同学们“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在这个基础上,女教师以“3+3+3+3+3+3=18”为例,告诉同学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算。”引出乘法。画面上的小精灵明明说“有()个3。”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的意义。然后,列出乘法算式,让学生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最后,请学生把另外两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显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编写意图。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拼图形的活动之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呈现教科书第44页的游乐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每种游乐活动的人数:每张圆桌周围的椅子数,并通过解决小火车上多少人,过山车上多少人??等问题积累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

接着,依据例1组织用小棒摆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摆出各种图形。在动手摆图形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展示。之后,请学生算出摆出的图形各用多少根小棒。

然后,借助同数相加的等式引出乘法。这里,注意让学生弄清同数相加等式中的加数是几和有几个相同加数。在学生初步认识乘号,初步了解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其他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并读一读。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例1之后的“做一做”(教科书第46页)中,呈现给学生小朋友荡秋千的画面,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情景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写算式,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弄清楚画面情景,每个秋千上坐几个小朋友,有几个秋千。再请同学们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荡秋千?”的问题。接着,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写出来乘法算式。图和算式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2.例2、例3和“做一做”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教科书第47页例2,出现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例2的设计,采用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实物图和同数连加算式作基础,利于学生在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又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出示美丽的气球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先让学生观察每束多少个气球,再让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的问题。这里,不要限定用加法计算,给学生自主选择方法的权力。如果有学生列出5×3或3×5,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并且,引导学生借助5+5+5=15,写出5×3或3×5的得数。让学生借助实物图,说一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沟通相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然后,指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科书第47页例3,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算法。例3呈现出两个小学生分别用加法和乘法计算小鸭只数的情景,画面上的小精灵聪聪兴奋地告诉同学们“用乘法算式表示真简便”。

例3采用情境图的形式,意在让学生通过直观比较,感知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算法。并以小精灵聪聪的话强化“感知”。

教学时,依据例3创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探索。呈现小鸭图,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再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在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小鸭”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9个4连加和4×9两个算式,并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