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地理:专题04 地球上的水(解析版) 下载本文

(2)盐度上升。该区域气候较干旱,湖水蒸发旺盛;此时湖泊成为内流湖,入湖径流带来的盐类物质不断积累,盐度上升。

(3)呼伦湖面积广大;流域内草原广布,调节径流;新开河为吞吐型河流,对呼伦湖水位有调节作用。

(4)呼伦湖流域以畜牧业为主,牲畜粪便随径流入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流入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草原退化,使更多营养盐类随径流和风进入湖区。

【解析】(1)材料“湖泊东北部的新开河长25千米,流向受呼伦湖和海拉尔河水变化的制约,顺逆不定,是呼伦湖的吞吐河流”说明新开河的吞吐主要受呼伦湖与海拉尔河水位变化的影响。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为呼伦湖的主要补给河流,因此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流量较大时,呼伦湖水位上升;若海拉尔河流量较小,则呼伦湖水流入新开河,新开河表现为吞;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流量较小时,呼伦湖水位下降,若海拉尔河流量较大,则新开河水流入呼伦湖,新开河表现为吐。

(2)新开河 “以吐为主”的年份说明新开河水流入呼伦湖,则呼伦湖为内流湖,蒸发为湖水的排泄方式。陆地径流将盐分带至湖泊,但无径流将盐分带出,盐类物质不断累积导致盐度上升。

(3)呼伦湖水位的变化受补给水量、湖泊面积、植被以及河流调节等多种因素影响。呼伦湖是我国第五大湖泊,面积较大;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流域内草原广布,能很好地调节径流;新开河为吞吐型河流,对呼伦湖水位有调节作用。因此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径流量增加,但呼伦湖水位涨幅并不大。

(4)“受人类活动影响,呼伦湖已经呈现富营养化状况”说明近年来入湖营养盐类物质的主要来源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呼伦湖流域以畜牧业为主,粪便易随地表径流流入入湖中;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使营养盐类入湖。受人类活动影响草原退化,使更多营养盐类随径流进入湖区。

13.(北京市西城区2019届高三一模)世界文化遗产,回答问题。

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所在的吴哥古城拥有 400 平方千米的引水和排水沟渠、大量的池塘或蓄水池,并能通过工程控制水流分配到田野,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水利系统。如今,当地居民和游客用水需求不断增长,而古城及其水利系统却面临塌陷,亟待修复。

结合吴哥古城的地理环境特征,说明古城水利系统的作用和修复意义。

【答案】全年降水量大,分旱雨两季(降水季节变化大);濒临河、湖,易发洪水;泛滥平原是水稻种植区。蓄水、抗旱、排洪、灌溉。修复利于考古研究、文物保护、旅游业发展及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用水需求。(任答两点)

【解析】吴哥古城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降水量大,分旱雨两季,降水季节变化大。濒临河、湖,易发洪水,泛滥平原是水稻种植区。吴哥窟所在的吴哥古城拥有 400 平方千米的引水和排水沟渠、大量的池塘或蓄水池,并能通过工程控制水流分配到田野,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水利系统。水利系统的作用是蓄水、抗旱、排洪、灌溉。修复古城水利系统,意义是利于考古研究、文物保护、旅游业发展及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用水需求。

14. (河南省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尖子生第六次调研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达里诺尔湖处于半干旱地区,是内蒙古地区四大名湖之一。年平均气温3.2℃,年降水量392 mm,年蒸发量1624 mm ,湖面呈马蹄形,湖水无外流,水源补给主要是耗来河、贡格尔河、沙里河等河流和自然降水。2000年以后达里诺尔湖面积下降趋势明显增强。达里诺尔湖水含盐5‰,还含有一定的碱分,水分滑腻,水质独特。下图示意达里诺尔湖水系图及其不同方向面积缩减情况)

(1)简述达里诺尔湖面积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2)判断达里诺尔湖不同方向湖水深浅状况,并说出判断依据。

【答案】(1)夏季面积大,冬季面积小。原因:达里诺尔湖水源补给主要是耗来河、贡格尔河、沙里河等河流和自然降水;而各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也是自然降水,该地区降水主要在夏季,因此夏季湖泊面积大,冬季面积小。

(2)西南方向、西北方向(湖泊西侧)湖水比较深,东北方向、东南方向(湖泊东侧)湖水比较浅。

依据:湖泊水位下降最先露出陆地的是湖水较浅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

间变化达里诺尔湖在西南、西北方向面积缩小幅度小而东南、东北方向面积缩小幅度大,由此可以判断。

【解析】(1)从材料中可以得知诺尔湖水源补给主要是耗来河、贡格尔河、沙里河等河流和自然降水。该地区属于我国半干旱的内蒙古地区,从经纬度可以得知,该区域属于季风区。河流的补给类型也主要是自然降水,该地区降水主要在夏季。因此夏季湖泊面积大,冬季面积小。

(2)湖泊水位下降最先露出陆地的是湖水较浅的区域,从诺尔湖1972年、1990和2016年方位面积缩减图的下降幅度可以判断出:面积缩减幅度小的西南方向、西北方向 (湖泊西侧)湖水比较深,面积缩减幅度大的东北方向、东南方向(湖泊东侧)湖水比较浅。

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地理:专题03 地球上的大气

专题03 地球上的大气

【2019年高考真题】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6~8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答案】6.C 7.D 8.A

【解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中学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今年3月23日是第五十九个世界气象日,试题以积云为切入点,“看云识天气”,身边地理无处不在。

6.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

7.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D。

8.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