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的鱼类图谱 下载本文

长江流域的鱼类图谱

前言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干流流经九省,汇集无数大小支流,浩浩荡荡地注入东海,整个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宜昌以上的上游江段比降陡削,河谷狭窄,水流湍急;出三峡后的长江中游比降和缓,河道弯曲回转,串通了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小湖泊,支流纵横;到了下游,江面宽阔,水流更为平缓,在河口江海相会,形成喇叭口形的三角洲江段。上、中、下游水文地貌千姿百态,自然环境各不相同,因此鱼类区系组成复杂,水产资源极为丰富。现已记载的长江鱼类近三百种,约占我国淡水鱼的三分之一。为反映我国淡水鱼类的区系特点和淡水鱼类绚丽多采的面貌,我们选用长江鱼类为《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第一集的内容,其他水系和地区的鱼类拟将陆续再分集出版。

本集选自长江流域的鱼类169种,分隶于28科,其中包括长江流域所有的重要经济鱼类,以及上、中、下游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中的不同鱼类区系的代表种类和一些常见种类。图片均系在实地采集活体,模拟相应的生态环境拍摄而成,真实地反映了鱼的原有色彩和它们的自然习性。每种鱼都附有简要的文字说明,描述其主要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和经济意义。全书反映了长江流域的鱼类的概貌,将为开发利用长江鱼类资源提供一些科学资料。

在照片拍摄过程中,曾得到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岳阳市畜牧水产局、合川水产学校、乐山市农水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和新安江渔林研究所等单位及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文稿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副教授审阅,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热诚希望广大读者对我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的编写出版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http://www.hgyy.org/zt/yt/INDEX.HTM

一、鲟科

1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鳇鱼、腊子)

头背部骨板光滑。背鳍前骨板一般为12~14。幼体骨板之间的皮肤光滑,成体较粗糙。头部皮肤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鳃耙14~28。为洄游性鱼类,栖息于大江河及近海底层。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为砾石的江段繁殖,产卵期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卵为粘性。一般成熟雄鱼重80市斤以上,雌鱼重240市斤以上。亲鲟在生殖期间基本停食,幼鲟主食各类底栖动物,成鱼食昆虫幼虫、硅藻及腐殖质。为生长迅速的大型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腊子即指中华鲟。鱼卵可加工成鱼子酱,是一种佳肴;鳔和脊索可制作鱼胶,分布于朝鲜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以长江出产较多。

2长江鲟 鲟科 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 (鲟鱼、沙腊子)

各行骨板问的皮肤遍布颗粒状细小突起,极为粗糙,头背面在幼体具有明显的小刺。背鳍前有10~12块骨板。鳃耙33~54。为淡水定居性鱼类,栖息于长江上游水流较急、石质河底的十流中。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达到性成熟的个体,雌鱼体重为20市斤左右,雄鱼体重10市斤上下。鱼卵可加上成鱼子酱,鳔和脊索能制作鱼胶。分布于长江上游。可在上游建立人工孵育场培养幼鱼放流,并可作为大型水库的放养对象。

二、白鳄科

3白鲟 白鲟科 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 (象鱼、鲟钻子)

头部特长,占体长的1/3,小个体约占体长的1/2,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吻延长,呈剑状,其腹面具短须1对。眼甚小。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颌均具细齿。鳃孔大。鳃膜后缘尖。体表光滑无鳞。栖息于江河中下层,有时进入大型湖泊。健游,性凶猛,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春季在长江上游产卵。是著名的珍稀鱼类,为我国所独有,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生长迅速,个体特大,“千斤腊子,万斤象”之“象”即指白鲟。曾记录过体长达7米者。分布于长江、钱塘江。

三、鲱科

4鲥 鲱科 hilsa reevesii (richardson) (三黎鱼、三来)

体侧扁,腹缘有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口大,端位,上颌正中有一缺刻。鳞片大而薄,无侧线。洄游性鱼类,生长于海中,每年4~6月溯河行生殖徊游,6~7月产卵,卵浮性。产卵后亲鱼即降河归海,幼鱼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肥育,以浮游生物为食。9~10月人海。个体较大,肉细脂厚,为鱼中上品,久享盛名。产于长江以南各人河流。

四、鯷科

5短颌[鱼齐] [鯷]科 coilia 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 (毛花鱼) 体形长而侧扁。上颌骨后伸不超过鳃盖后缘。无侧线。纵列鳞68~77。胸腹部具棱鳞。胸结上部有6根游离的丝状鳍条。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相连。为纯淡水生活的种类,栖息于江河中下游和湖泊中。食水生无脊椎动物。生殖季节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肉味鲜美,为群众喜食的鱼类之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6刀鲚 鯷科 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 (刀鱼、毛花鱼)

体极扁薄。上颌骨后伸至胸鳍基部。无侧线,纵列鳞74~83。胸腹部具棱鳞。胸鳍前6根鳍条游离呈丝状。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基相连。为洄游性鱼类,春、夏季由海进入江河行生殖洄游。在干支流或湖泊的缓流区产卵。卵粒具油球,受精后漂浮于水体上层孵化发育。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肥育至秋后或翌年人海。成鱼食小鱼虾。小型鱼类,但在同属中其个体最大,大者长达40厘米。重280克。为长江下游地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水体。

五、银鱼科

7银鱼 银鱼科 heemisalanx prognathus regan (面条鱼、面鱼)

体细长,为体高的11倍左右。下颌缝合处有肉质垂。舌上无齿。胸鳍条8~9。体透明。洄游性鱼类,3~4月从海中洄游到江河口咸淡水中产卵。亲鱼产卵后死亡。生活在水体上层。个体虽小,但在生殖洄游期间数量较大,形成鱼汛。味颇鲜美,深受群众喜爱。分布于东海、黄海及江河口咸淡水区域。

8大银鱼 银鱼科 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abbott)

体细长。头部上下扁平。吻尖,略呈三角形。具有舌齿。背鳍起点至尾鳍基部的距离大十至胸鳍基部。体透明。在海水淡水中都有,一般活动于水体。上层,在江河、湖泊宽阔的水面中产卵,生殖季节为1~3月。个体小,常见个体体长为150毫米左右。主食小虾、小鱼。分布于我国沿海和江河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

9太湖短吻银鱼 银鱼科 neosalanx tangkehkeii taihuensis chen (小银鱼)

体细长。头部扁平。吻钝,呈弧形。无舌齿。背鳍起点距尾鳍基部小于至胸鳍基部的距离。体透明。纯淡水种类,生活在水体中上层。以浮游动物为食。繁殖期3~7月,在湖边水草丛生地区产卵。个体小,繁殖力强,数量较大。味鲜美,经加工鲜冻,或晒成鱼干畅销国内外。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

六、鳗鲡科

10鳗鲡 鳗鲡科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白鳝、鳗)

体长,圆筒形,尾部稍侧扁。上下颌具细齿。鳞甚小,隐埋于皮下。背、臀鳍低,基部长,后端均与尾鳍相连。胸鳍小,圆形。腹鳍缺失。体无斑点。

降河性洄游鱼类。海中产卵。仔鱼为透明的叶鳗,春季,当仔鱼发育成幼鳗时,成群游人江河,在于支流或湖泊中肥育,成熟后降河泅游至海中繁殖,以食小负、蟹、虾和水生昆虫为主。一般夜间活动。生长迅速,肉质细嫩多脂、营养丰富。现已进行人工养殖。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各河流。

七、胭脂鱼科

11胭脂鱼 胭脂鱼科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 (黄排、火烧鳊) 体形随生长而变化,幼时体高,成年体长。唇厚,上下唇均具乳头状突起。下咽齿一行,数多,呈梳状。背鳍条多,延全臀鳍的后上方,成熟雄鱼的臀鳍及尾鳍具珠星。体色也随生

长而变化,幼鱼体侧有3条黑褐色横斑,稍大则体色灰褐并渲染有红紫色的彩晕;成鱼体色粉红或略带青紫色,从吻端于尾鳍基有1条猩红色的宽条。

栖息于水体中、下层。主要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有机碎屑。3~4月在江河上游急流石滩产卵。多栖息于上游,幼鱼和未成熟个体也见于江河中下游及湖泊中。个体大,生长较快,可长至60市斤以上,是大型经济鱼类。同时也是胭脂鱼科分布在亚洲大陆的唯一的种,具重要的学术价值,应重视资源保护。分布于长江及闽江水系。

八、鳅科

12中华沙鳅 鳅科 botia (sinibotia) superciliaris gunther (钢鳅)

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未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腹鳍未端不达肛门。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小型鱼类。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13花斑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fasciata dabry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较长。眼下刺分叉,未端达眼球中部。颊部被细鳞。腹鳍末端距肛门甚远。肛门位于腹鳍基至臀鳍起点之间的前3/5处。栖息于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食水生昆虫和藻类。个体小。广布于北起黑龙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

14.武昌副沙鳅 学名Parabotia banarescui (Nalbant) ,鳅科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短。眼下刺分叉。颊部被细鳞。腹鳍末端后伸到达或超过肛门。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中点之前。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湖底层。分布于长江中游。

15漓江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lijiangensis chen

吻长与眼后头长相等。眼径等于或小于眼间距。眼下刺分叉,未端达到或稍超过眼中央。颐部无突起。须3对;口角须长度稍短于眼径。颊部具鳞。腹鳍未端达到肛门。尾柄较高。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底层。分布于漓江和湘江上游。

16长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 (花鱼、花斑鳅)

体长,侧扁。头长而尖。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眼很小。眼下刺不分叉。体侧具5~8条垂直带纹或不规则斑纹。生活于江河底层,性凶猛,主食小鱼。是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最大可长至5~6市斤,具有捕捞价值。分布于长江上游。

17.紫薄鳅 学名Leptobotia taeniaps (Sauvage), 鳅科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眼很小,眼间距与眼径之比大于2.5倍。眼下刺不分叉。体侧具蠕虫形花纹。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18 红唇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rubrilaris (dabry)

颐下有1对钮状突起。须3对。眼下刺不分叉。腹鳍未端超过肛们,体色变化较大,全身具不规则的斑块,或仅背部具斑纹,或全身无斑纹而呈褐色。栖息在江河底层。个体不大。为长江上游干、支流的常见鱼类。

19衡阳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hengyangensis huang et zhang (花泥鳅)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背鳍起点约位于吻端至最后一个鳞片问的中点。背部自吻端至尾柄未端具7~8个大黑斑。肛门位于腹鳍至臀鳍问的中点,腹鳍未端超过肛门。

底层小型鱼类,数量少。分布于湘江上游。

20短体条鳅 鳅科 nemachilus potaneni gunther

体圆筒形,尾部侧扁。尾柄上皮褶棱发达。尾柄高稍大于或等于尾柄长。头宽远超过头高、上、下颌具角质。须3对,无眼下刺。背鳍起点位于体中部。尾鳍截形。肛门靠近臀鳍起点。生活于石底河溪浅水处。个体小,体长通常在100毫米以下。分布于长江上游各

支流。

21中华花鳅 鳅科 cobitis sinensis sauvage et dabfy (花泥鳅)

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具一黑斑。

小型底栖鱼类,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以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主。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

22大斑花鳅 鳅科 cobitis macrostigma dabry (花泥鳅)

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尾柄较长,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体侧沿纵轴有6~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尾鳍基具一黑斑。底栖鱼类。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23泥鳅 鳅科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鳅)

须5对,最长口须后伸到达或稍超过眼后缘。无眼下刺。鳞小,埋于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与尾鳍相连。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圆形。肛门靠近臀鳍。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当水缺氧时,可进行肠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又可钻人泥中潜伏。以各类小型动植物为食。分批产卵,繁殖期主要在5~6月。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个体可长达300毫米,肉质优良,为出口水产品之一。广泛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24大鳞副泥鳅 鳅科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 (泥鳅)

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较泥鳅体鳞为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数量较少。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

九、鲤科

25马口鱼 鲤科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 bidens gunther (桃花鱼、山鱤)

口大,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两侧各有一凹陷,与上颌的凹凸处相嵌合。雄鱼的头部,胸鳍及臀鳍上均具有珠星,臀鳍第1~4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体色较为鲜艳。栖息于山涧溪流,尤以水流较急的浅滩和砂砾底的小溪为多见。生殖期在3~6月。是一种小型凶猛鱼类。以小鱼和水生昆虫为食。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26 宽鳍[鱼鼠] 鲤科zacco platpus (schlegel) (桃花鱼、七色鱼)

口略大,上下颌两侧无缺刻。下咽齿3行或2行。侧线鳞41~49枚。生殖季节雄鱼臀鳍第1~4根分枝鳍条延长达尾鳍基部,头部和臀鳍上均出现珠星。体色鲜艳。

与马口鱼生活习性相仿,杂食,但主食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生殖期在4~6月,急流中产卵。个体小。分布广,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水系都有。

27 中华鳑鮍 鲤科rhodeus sinensis gunther (鳑鮍)

体侧扁,头小。口角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平滑。侧线不完全,仅前面的3~7片鳞:上具侧线孔。生殖季节雄鱼色彩异常鲜艳,吻部及眼眶周缘具珠星。雌鱼具长的产卵管。个体小,最大体长80毫米。繁殖期为5月。卵产于蚌的鳃瓣中。食藻类。分布于黄河、长江等水系。

28.高体鳑鮍rhodeus ocellatus (kner) (火片子)

体扁薄,呈卵圆形。口角无须。下咽齿l行,齿面平滑。侧线不完全,仅在前面4~6片鳞上具有侧线孔。

个体小,最大者体长90毫米。繁殖期在4月底5月初,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常见于湖泊、池塘以及河湾水流缓慢的浅水区。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29彩石鲥鳑鮍pseudoperilampus lighti wu

体高,扁薄,卵圆形。口角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具锯纹。侧线不完全,仅在前面3~6枚鳞片上具侧线孔。生殖期雄鱼的吻部具珠星,色泽鲜艳。

栖息于水流缓慢、水草丰盛的环境内。以水生植物、浮游生物为食。5月产卵。卵长圆形,产于蚌的鳃瓣中。个体小,最大不超过60毫米。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30大鳍刺鳑鮍acanthorhodeus macropterus bleeker(猪耳鳑鮍)

体扁薄,卵圆形。具短须一对,下咽齿1行,齿面具锯纹。侧线完全。背、臀鳍均具硬刺。小型鱼类,但在[鱼旁][鱼皮]鱼类中属最大的一种,大者体长130毫米。在静水或缓流、水草丛生的环境栖息。杂食性。生殖期4~6月。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见右上图)。分布广泛,在浅水湖泊内数量较多。

31寡鳞刺鳑鮍acanthorhodeus hypsefonotus bleeker

体扁薄,极高,几近圆形。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侧线完全,侧线鳞31~33。背、臀鳍具硬刺。生殖时期雄鱼吻部有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为生活于江湖中的一种小型鱼类,一般常见体长为50~7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32越南刺鳑鮍acanthorhodeus tonkinensis vaillant

体较高,扁薄,呈椭圆形。须1对,长度小于眼径。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侧线完全。背、臀鳍具硬刺。生殖期间雄鱼吻部有珠星,雌鱼具产卵管。常栖息于湖泊及河流的浅水区。个体小,常见体长为60~100毫米。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体。

33多鳞刺鳑鮍acanthorhodeus polylepis woo

体较长,扁薄。须1对,长度小于眼径之半。下咽齿(行,齿面具锯纹。侧线完全,侧线鳞38~39。背、臀鳍具硬刺。生殖季节雄鱼吻部有白色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栖息于溪流缓水区,以藻类为食。为小型鱼类。体长130毫米以下。分布于浙江、湖南等地?

34峨嵋刺鳑鮍acanthorhodeus omeiensis shih et tchang

体扁薄,呈椭圆形。口须1对,长度大于眼径。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侧线完全,背、臀鳍具硬刺。生殖期间雄鱼的吻部出现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常生活于山涧溪流的缓水区。个体小,体长不超过90毫米。分布于四川岷江水系。

35兴凯刺鳑鮍acanthorhodeus chankaensis (dybowsky)

体扁薄,呈椭圆形。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侧线完全。背、臀站有硬刺。生活于“江湖浅水区。主食藻类和植物碎屑。生殖期在4~5月,雄鱼吻部具珠星,雌鱼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卵粒大,椭圆形。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36.唇[鱼骨] hemibarbus labeo (pallas) (重唇鱼)

头长大于体高。吻长大大眼后头长。下唇的侧叶特别发达,须1对。成鱼体侧一般无斑点,有些幼鱼体侧具不明显的黑斑。中、下层鱼类。生活在江河流水中。主食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产卵期4~5月,在流水中进行。最大可达7~8市斤,为常见的经济鱼类。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37.花[鱼骨] 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 (麻鲤、吉花鱼)

头长小于体高。吻长小于活等于眼后头长。下唇两侧叶狭窄,颐部中央有一小三角形突起,须1对。体侧有7~11块大黑斑。为江湖中常见的中、下层鱼类。以水生昆虫的幼虫为主要食物,也食软体动物和小鱼。生殖季节在4~5月,分批产卵。卵粘性,附着于水草上发育。最大个体达4市斤左右。分布广,全国各个要水系都有分布。

38 长吻[鱼骨] 鲤科hemibarbus longirostris (regan)

头长远超过体高。吻细长,尖而突出;下唇两侧叶狭,颐部正中有三角形小突起。须1对。背鳍刺较弱。生活在水体中、下层的小型鱼类,栖息于底质为砂砾的流水中。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产卵期在5~6月。分布于东北、浙江各水系及广东的北江水系。

39似刺鳊[鱼句] 鲤科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 bleeker(金鳍鲤、罗红) 头后背部明显隆起,背鳍位于体的前半部。头长小于体高。吻长小于眼后头长。须1对。背鳍具有粗壮而光滑的硬刺,长度大于头长。生活在江湖中、下层。主食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5~6月产卵。中型鱼类,个体不大,最大达1.5市斤。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40似[鱼骨] 鲤科belligobio nummlfer (boulenger)

外形和口的构造与长吻鳃极相似,主要区别点为背鳍无硬刺。雄鱼臀鳍延长。未端可达到或超过尾鳍基部。小型鱼类,常见个体体长约12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41麦穗鱼 鲤科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 (罗汉鱼、麻嫩子) 头尖,略平扁。日上位。无须。背鳍无硬刺。生殖时期雄鱼体色深黑,吻部、颊部出现珠星。为江河、湖泊、池塘等水体中常见的小型鱼类。生活在浅水区。杂食,主食浮游动物。产卵期4~6月。卵椭圆形,具粘叶.成串地粘附于石片、蚌壳等物体上,孵化期雄鱼有守扩的习性。

42长麦穗鱼 鲤科pseudorasbora elongata wu

头部细长,头高几与头宽相等。吻端尖细,平扁。口上位,无须。背鳍无硬刺。体侧具有1条较宽的黑色纵纹。为一种种稀有的小型鱼类。分布于漓江、富春江等水系。

43华[鱼泉] 鲤科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sinensis bleeker (花石鲫、山鲤子) 体粗短,口小,呈马蹄形。下颌前缘具发达的角质。须l对,细小。侧线鳞40~41。体侧有4条垂直的宽黑斑。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出现珠星,体色浓黑。雌鱼具短的产卵管。

为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鱼类,最大体长不到200毫米。多栖息于水体中下层。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着生藻类及植物碎屑。4~5月间产卵。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44小[鱼泉] 鲤科sarcocheilichys parvus nichols

口小,下位,呈马蹄形。下颌有角质边缘。下唇限于口角。具短须。侧线鳞35~36。体侧有一黑色纵纹。生殖手节雄鱼吻部具珠星,雌色产卵管稍延长。中下层鱼类,喜生活在水质清澈的石底山溪和小河中。雌鱼体长50毫米达性成熟。繁殖季节约在4月。为鲸类中最小的一种。分布大长江以南各水系。

45 江西[鱼泉] 鲤科sarcocheilichthys kiangsiensis nicho1s(五色鱼、火烧鱼) 体较长,口下位,呈马蹄形。下颌角质较发达。具短须1对。胸、腹部鳞片显著变小或隐埋皮下。侧线鳞42~44。体侧具不规则黑斑。生殖季节雄鱼体色鲜艳,头部出现珠星,雌鱼延伸出产卵管。个体不入,一般常见体长为80~150毫米。分布于长江以内各水系。

46川西黑鳍[鱼泉] 鲤科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davidi (sauvage)长小于体高。口小,弧形,亚下位。下唇侧叶前伸不达下颌前缘。下颌具角质边缘。无须。侧线鳞38~39。背鳍起点至吻端与个尾蛤基的距离相等。肛门位置近臀鳍。在生殖期间雄鱼吻部出现珠星,体色鲜艳。小型鱼类,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下游。

47黑鳍[鱼泉] 鲤科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nigripinnis(gunther) (花腰、花玉穗) 口小,弧形。下颌角质层薄。下唇侧叶前伸几达下颌前缘,无须。侧线鳞38~40。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肛门位于腹鳍与臀鳍之间。生殖期间雄鱼体色鲜艳,雌色产卵管延长。为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鱼类。分布十黄河以南各水系。

48短须颌须[鱼句] 鲤科gnathopogon imberbis(sauvage et dabry)

吻钝圆。口端位。唇细狭。眼径小于吻长。须一对,极短。侧线鳞39~40。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相等。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尾柄粗短。小型鱼类,多生活于山涧溪流。分布于长江水系。

49银色颌须[鱼句] 鲤科gnathopogon argentatus (sauvage et dabry)(亮壳、亮幌子) 口亚下位。唇简单。须1对,其长度与眼径相等。眼径等于吻长。侧线鳞38~42。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的后1/3处。为常见小型鱼类,栖息于水体中、下层生殖季节在5月。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藻类和水生植物。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50西湖颌须[鱼句] 鲤科gnathopogon sihuensis (chu)

口近端位,上颌稍长。唇简单。须1对,极微小。吻长稍大于眼径。侧线鳞35~36。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肛门位于腹鳍与臀鳍起点之间的后1/3处。尾柄较细长。小型鱼类,通常体长不及10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51铜鱼 鲤科coreius heterodon (bleeker)(金鳅、水密子)

体前段圆筒状,后段侧扁。头锥形,吻尖,口狭小,下位,呈马蹄形。眼小于鼻孔。须1对,较长。胸鳍短,未端下达腹鳍。栖息于江河流水环境,为下层鱼类。喜集群,在深潭或深水河槽越冬。4~5月间在水流湍急的江段产漂流性卵。杂食,主食淡水壳菜等软体动物。肉鲜嫩,富含脂肪,是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水系的于支流和通江湖泊,黄河水系也有分布。

52圆口铜鱼 鲤科coreius guichenoti (sauyage et dabry) (方头水密子 肥沱)

体形似铜鱼,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吻较宽圆。口宽,呈弧形。眼径小于鼻孔。须1对,粗长,向后伸至胸鳍基部。胸鳍长,后伸远超过腹鳍起点。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动。产卵期从4月下旬到7月上旬。产漂流性卵。杂食,食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以及植物碎片等。富含脂肪,肉质鲜美。最大个体可达7~8市斤,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

53吻[鱼句] 鲤科rhinogobio typus bleeker (秋子、长鼻白杨鱼)

体细长。头大,吻肉质,很突出。口呈深弧形。须1对,眼大。鳃耙10~14。栖息于泥沙底的江河下层。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最大个体可长达440毫米。分布于长江和闽江水系。

54四同吻[鱼句] 鲤科rhinogobio cylindricus gunther (尖脑壳)

体长。头长于体高。吻突出。口呈深弧形。眼稍小,须1对。鳃耙8~9。栖息于江河的底层。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个体不大,一般在半斤以下。分布于长江水系。

55长鳍吻[鱼句] 鲤科rhinogobio ventralis sauvage et dabry(土耗儿、洋鱼)

头长小于体高。口呈深弧形。须1对。鳃耙17~21。背鳍最长鳍条显著大于头长。胸鳍未端到达或超过腹鳍起点。在江河的底层生活,主食水生昆虫。个体不大,数量较少。分布于长江下游。

56似[鱼句] 鲤科pseudogobio vaillanti vaillanti (sauvage)(马头鱼)

头大,吻扁,唇厚。下唇为3叶,中叶椭圆形,具发达的乳突;后缘游离。须1对,约等于眼径。腹部在胸鳍基之前裸露。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下层。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57棒花鱼 鲤科abbottina rivularis (basi1ewsky)(爬虎鱼、沙锤)

体粗壮。鼻孔前方下陷。唇厚,上唇的褶皱不显著;下唇侧叶光滑。侧线鳞35~39。生殖时期雄鱼胸鳍及头部均有珠星;各鳍延长。小型鱼类,生活在静水或流水的底层,主食无脊椎动物。4~5月繁殖,在沙底掘坑为巢,产卵其中,雄鱼有筑巢和护巢的习性。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58钝吻棒花鱼 鲤科abbottina obtusirostris (wu et wang)(棒花鱼)

体粗短。吻短钝,鼻孔前方凹陷。上唇具乳突,下唇两侧叶有小乳突。上下颁具角质边缘。须1对。侧线鳞35~36。在生殖期间雄鱼体色浓黑,胸鳍不分枝鳍条变川,并具珠星。 为小型底层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

59小口棒花鱼 鲤科abbottina guentheri banarescu

体纤小,尾柄细长。头切、吻略尖,口小,上唇无褶皱,下唇不发达,中央具一对圆形肉突,上布细小颗粒突起。须一对,粗短。侧线鳞36~38。为小型底层鱼类。分布于长江

上游。

60洞庭棒花鱼 鲤科abbottina tungtingensis (nichols)体较细,吻背面无明显凹陷。唇发达,密布小乳突,下唇两侧叶发盲。上下颌具角质边缘。须1对。侧线鳞38~39。底层小型鱼类,数量较少。分布于洞庭湖和沅水系。

61建德棒花鱼 鲤科abbottina tafangensis (wang)

体较粗壮,尾柄较高。唇发达,具乳突,上唇乳突尖形;上、下颌均具角质边缘。须1对。侧线鳞33~34。背鳍条特别延长。胸鳍未端几达腹鳍起点。为底层小型鱼类,数量不

多。分布于富春江水系。

62长须片唇[鱼句] 鲤科platysmacheilus longibarbatus lo,yao et chen

体前部浑圆,后邻稍侧扁。口下位。上下颌均具角质边缘。上唇具褶皱,边缘有细缺刻;下唇连成一片,具乳突,后缘游离,分裂成流苏状,中央有深缺刻。须1对,较长。胸腹部裸露。生活在流水中的小型鱼类,底栖;数量甚少。分布于长江水系。

63长蛇[鱼句] 鲤科saurogobio dumerili bleeker(猪尾巴、麻条鱼)

体较长,头小,腹面平坦,尾柄细长。唇厚,具小乳突。须1对。侧线鳞57~61.胸部具鳞。背鳍位于体的前半部。底层鱼类。生活于江河及大湖泊中。主食底栖动物。为同属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常见体·长约250毫米。肉厚,含脂量高。分布广,辽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等水系均产。

64蛇[鱼句] 鲤科saurogobio dabryi bleeker(船钉子、白杨鱼)

头较长,吻部在鼻孔前下凹。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唇发达,具显著小乳突,下唇后缘游离。须1对。侧线鳞47~49。胸部裸露。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湖泊的底层、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繁殖期4~6月,漂流性卵。体较肥壮,数量较多。分布广,全国主要水系均产。

65光唇蛇[鱼句] 鲤科jaurogobio gymnocheilus lo,yao et chen(钉公于)

体较短小,吻长小于眼后头长,眼径与眼间距相等。唇简单,无乳突,须1对。侧线鳞40~44。胸部裸露。小型鱼类,栖息于河流下层,数量少。分布于长江水系。

66湘江鳅[鱼句] 鲤科saurogobio xiangjiangensis tang

头较大,体细长。体长为尾柄高的22倍以上。唇厚,具乳突;下唇中部有一大的肉质突。侧线鳞52~53。胸部裸露。生活在江河底层的小型鱼类。产于湘江上游。

67短身鳅[鱼它] 鲤科 gobiobotia (progobiobotia) abbreviata fang et wang

体较短,尾柄细。须4对,第1对颐须起点同口角须起点相平列。侧线鳞38~40;侧线上鳞6片。腹鳍之前的胸腹部裸露。营底栖中活,硒息于底质为沙合的江河流水环境,食无脊椎动物。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上游。

68宜昌鳅[鱼它] 鲤科gobiobotia (gobiobotia) ichangensis fang

(叉婆子、沙胡子、石虎鱼)体稍长。须4对,第1对颐须起点位于口角须起点之前(见左上图)。侧线上鳞5~6片,体侧6半部的鳞片皆具棱脊。腹鳍基部之前的胸腹邻裸露。胸鳍第2根鳍条呈丝状延长,到达或超过腹鳍起点。小型鱼类,栖息于江河的沙石底上,食无脊动物。分布于长江水系。

69异螺鳅[鱼它] 鲤科gobiobotia (xenophysogobio) tchang(燕尾条、叉婆于)

体前部圆筒形,尾部侧扁。头宽大,眼极小,眼径小于鼻孔径。须4对,第1对颐须起点同口角须起点相平列。鳞片细小,侧线上鳞9~11片。腹面自颊部至臀鳍裸露。尾鳍深分叉。小型底层鱼类。生活于江河的流水环境中,上食无脊椎动物。分布于长江上游。

70裸体鳅[鱼它] 鲤科 gobiobotia (xenophysogobio) nudicorpa huang et zhang 体完全裸露。侧线完全。须仅3对,细小,口角须未端达眼前缘下方;颐须2对。尾鳍深叉。生活于山溪小河底层的小型鱼类,常见体长为60~100毫米。数最极少。产于岷

江水系。

71青鱼 鲤科 mylopharyngodon piceus (richardson) (青鲩、螺蛳青)

体长筒形,吻较尖。下咽齿1行,4枚,臼齿状。栖息于大江河和湖泊的下层。主食软体动物。为人型经济鱼类,生长迅速,3年鱼可长至7~8市斤。最大可达140市斤。4~5龄成熟,繁殖期5~7月,在江河中产漂浮性卵,膜径5~6毫米。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具白色颗粒状珠星,胸鳍上有呈带状的密集珠星。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并且是主要的养殖对象之一。以江、浙两省养殖青鱼最为有名。肉质优良,胆可人药。分布广泛,以长江中下游出产较冬。

72草鱼 鲤科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草鲩,白鲩) 体形与青鱼相仿,吻略钝,下咽齿2行,呈梳形。栖息于江河、湖泊的中、下层。为草食性鱼夹。3~4龄成熟,4~7月繁殖,产漂流性卵.膜径5毫米左右。生殖季节成熟亲鱼胸鳍条上出现珠星。大型经济鱼类,最重达70市斤,生长迅速,3年鱼可达近10市斤。肉质佳,产量高,为我国优良的饲养鱼类。分布广,自华南至东北部产此鱼。

73 [鱼宗] 鲤科luciobrama macrocephalalus(lacepede)(尖头[鱼感]、马头[鱼宗]、鸭嘴[鱼宗])。体长、头下,吻长平扁,口上位,鳞片细小.背鳍位于体的后半部。大型凶猛性鱼类,生活在水的中、下层,以鱼为食。在鱼苗阶段即吞食其他种的鱼苗。产卵期4~7月,在江河急流处产漂流性卵。生长快,1龄鱼可长至2市斤,最大重达100市斤以上。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74[鱼感] 鲤科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竿鱼、大口[鱼感])

体修长,头锥形,吻部尖。下颌前端有一坚硬的骨质凸起,与上颌的凹陷相嵌合。鳞细小。背鳍起点位于腹鳍之后上方。大型凶猛性鱼类,游动迅速,常在敞水区域追捕鲢、鳙、[鱼白]类等鱼为食。体重30斤的[鱼感]鱼,能吞食8~9市斤重的鲤鱼。从鱼苗开始就吞食其他鱼苗,在长江生殖季节为4~6月,产漂流性卵。个体大,最大重达100余市斤。生长迅速;2龄鱼体重约7市斤。天然产量高,本身具有经济价值,但因大量吞食其他经济鱼类,被视为害鱼,在放养水面内须注意清除。分布很广,全面各主要水系均产。

75[鱼管] 鲤科ochetobius elongatus (kner)(刁子、刁杆、麦杆刁)

体呈长圆筒形,头小而尖,口小。鳞片中等大小,尾鳍未端尖,分叉深。有江湖洄游习性,4~6月在江河流水中产漂流性卵,7~9月进入湖泊肥育。食物以水生昆虫、枝角类为主,也食小虾。为中型经济鱼类,最大可长至20余市斤,肉质优良。分布了长江以南各水体。

76赤眼蹲 鲤科 squafiobarb us curriculus (richardson)(红眼鱼、红眼棒、野草鱼) 外形似草鱼。具2对汲短小的须。眼上个部为红色,体侧及背部鳞片的基部具黑斑。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中下层,繁殖期在长江水系为6~7月,在江河中产漂流性卵。主食水草。生长较慢,3龄鱼体重还不到1市斤。体中等大,最大可长到4~5市斤。分布较广,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主要水系均产。

77 似鲛 鲤科toxabramis wwinhonis gunther (薄餐)

体极扁薄。腹棱明显,自颊部直到肛门。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折。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小型鱼型,中、上层生活,食浮游生物。6~7月产卵,卵漂流性。分布于长江,黄河等水系。

78餐 鲤科 hemicculter leuciclus (basilewaky)(白条、餐子)

体长,扁薄,腹棱自胸鳍基部至肛门鳃耙15~18。侧线在胸鳍上方向下急剧弯折,侧线鳞48~57。背鳍具有光滑的硬刺。行动迅速,常成群游大于浅水区上层。杂食,主食无脊椎动物。在长江,5~6月产卵,产卵时有逆水跳滩习性。分批产卵。粘附于水草或砾石上。 小型鱼类,一般体·长l00至140毫米。最长达240毫米。数量较多,具一定的经济价值。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79油餐 鲤科hemiculter bleekeri bleekeri warpachowsky (油[鱼参]、白条、鳝子)

体长,扁薄。腹棱自胸鳍基部直至肛门。鳃耙18~24。侧线在胸鳍基部上徐缓向下弯折,侧线鳞40~48。背鳍具光滑硬刺。小型鱼类,喜集群,行动迅速,常在浅水区觅食。杂食,主食水生昆虫和浮游动物。雌鱼体长80毫米左右性成熟。5~6月产卵,产卵时亲鱼集群于流水表面溯游,并有跳跃现象,卵为漂流性。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80长春鳊 鲤科parabramis pekinensis (basilewsky)(鳊鱼、长身鳊、草鳊、油鳊) 体侧扁,呈菱形。腹棱明显,自胸鳍直至肛门背鳍刺粗壮而光滑。臀鳍条3,28~34。生活于水体的中上层。草食性。生殖季节4~8月,以6~7月最盛。在流水中产漂流性卵。生长较慢,常见体重为1市斤左右,最重可达4市斤。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的经济鱼类。可作为饲养对象。分布鱼全国各主要水系。

81 红鳍[鱼白] 鲤科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l (短尾[鱼白]、黄掌皮)

体扁,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口上位,下颅上翘。背鳍具粗壮的硬刺。生殖期间雄鱼头部出现珠星。栖息于湖泊水草茂盛处或江河缓流区,幼鱼喜集群在浅水区觅食。肉食性,主要捕食小鱼,亦食无脊椎动物。产卵期5~7月,在静水湖泊中繁殖,卵粘附于水草上。小型鱼类,常见体长100~200毫米,最长达300毫米。分布极广,全国主要水系均产。

82银飘鱼 鲤科pseudoleubuca sinensis bleeker(马连刀、蓝刀皮、薄餐)

体极扁薄。腹棱自颊部直至肛门。鳃耙12~16。侧线在胸鳍上方陡然向下弯折,侧线鳞62~74。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上方。臀鳍条3,20~26。喜集群于浅水区的水面游动,行动迅速,飘忽不定,故有“飘鱼”之称。杂食性,食昆虫、虾、高等植物碎屑。产卵期在5~6月,繁殖力强,数量较多。小型鱼类,一般体长为100~200毫米,最长可达260毫米。分布广,从华南到华北均产。

83寡鳞飘鱼 鲤科pseudolaubuca engraulis (nichols) (蓝片子)

体形似银飘鱼。腹棱自胸鳍基部直达肛门。鳃耙9~13。侧线在胸鳍上方缓慢下弯,侧线鳞46~55。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上方。臀鳍条3,17~21。小型鱼类。杂食。5~6月在江河中产漂流性卵。在江河较湖泊为多。分布于黄河,长江等水系。

84三角鲂 鲤科 megalobrama terminalis (richardson) (三角编、乌鳊)

体高,侧扁,呈菱形,头小。腹棱自腹鳍至肛门。上下颌角质发达。背鳍硬刺较长,长度大于头长。尾柄氏与高相等。鳔3室,前室最大。生活于水体中、下层,尤喜栖息在多岩石的区域。杂食,主食水生植物和淡水壳菜。3龄成熟,体重2市斤左右。生殖季节4~6月,在江河流水中产卵,卵粘附于砾石上。生长较快,个体较大,最大可长到10市斤左右。肉味鲜美,富含脂肪,为上等食用鱼。浙江杭州一带有捕捞幼鱼用于池塘饲养的习惯。 分布广,全国各主要水系均产。

85团头鲂 鲤科megalobrama amblvcephaia yih (团头鲂)

体高,侧扁。腹棱自腹鳍至肛门。上下颌角质较薄。背鳍刺较短,其长度不及头长。尾柄高大于长鳔3中,中室最大。生殖季节雌雄体。上均具珠星,雄鱼第1根胸鳍条肥厚,略呈波浪形弯曲。适应于静水环境,通常在湖泊水草丛生的区域栖息。草食性。雌鱼2龄成熟,体重1市斤左右。产卵期5~6月,产卵场一般具一定流水,静水中也能繁殖卵附着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中型鱼类,最大达6市斤。生长较快,肉味腴美。含肉量多,深受群众欢迎,是一种优良的养殖鱼。自古闻名的武昌鱼,乃泛指鲂和鳊而言,但目前普遍饲养的武昌鱼,主要是团头鲂。原产于长江中游的湖泊,以湖北省梁子湖所产为最著。

86 长体鲂 鲤科megalobrama elongata huang et zhang

体比鲂属其他种为低。眼径小于吻长,头长为眼径的4.3~4.6倍。侧线鳞56~61。背鳍最后一枚硬刺和最长分枝鳍条均短于头长。此鱼发现于长江上游。

87四川华编 鲤科 sinibrama changi chang

体较高,侧扁。鳃耙9。侧线鳞52~54。背鳍硬刺粗短,最长分枝鳍条显著小于头长。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臀鳍条3,18。个体不大,常见体长60~120毫米。分布于长江上游。

88蒙古红[鱼白] 鲤科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 (红梢子、尖头红梢、红尾巴)

头稍尖,口向上倾斜。侧线鳞73~79。背鳍具光滑硬刺。臀鳍条3,18~22。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及胸鳍布有珠星。中上层鱼类,生活于水流缓慢的河湾、湖泊。性凶猛,捕食小鱼和虾,1.5市斤重的个体可吞食4寸左右的鲢、鳙鱼种。5~7月在流水中产卵。卵粘附在石块或其他物体上。中型鱼类,最大达6市斤,常见者为0.5~1.5市斤。天然产量较大,渔业上有一定地位。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89翘嘴红鮊 鲤科erythroculter ilisaeformis(bleeker)(翘壳、翘嘴巴)

体氏,侧扁,头背面平直。口上位,下颌坚厚,上翘,竖于口前。眼大。鳞小,侧线鳞80~93。背鳍具强大而光滑的硬刺。臀鳍条3,21~25.生活在敞水区的中上层,行动迅速,善跳跃。性凶猛,捕食其他鱼类,体重1市斤的个体能吞食4寸左右的鲢、鳙鱼种。6~7月产卵.产卵场多在近岸水区,卵粘附在水生植物的茎、叶上。生长迅速,体型较大,最大者重达20~30市斤,常见为4~5市斤。天然水体渔获物中占比重较大。分布于全国各主

要水系。

90青梢红鮊 鲤科erythroculter dabryi (bleeker)(青梢于、青餐)

头后背部稍隆起。下颌突出于上颌的前方,口斜裂。侧线鳞64~71。胸鳍未端达到或超过腹鳍起点。臀鳍条3,23~29。栖息于静水湖泊的中上层。肉食性,主食小虾。生殖季节,以5月最盛,在水草丛生的湖汉或河湾中产卵,卵粘附于水草上。个体不大,最大1市斤左右。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91拟尖头红鮊鲤科erythroculter oxycephaloides (kreuenberg

et pappenhein)(鸭嘴红梢)

头小,尖长,头背面稍扁平,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口向上倾斜。背鳍硬刺光滑。臀鳍条

3,23~26。多栖居于流水或大水面静水体中。肉食,以小鱼和虾为主。5~6月产卵。个体较大,最重达6市斤以上,但数量较少。分布于长江水系。

92短臀近红鮊 鲤科ancherythroculter wangi (tchang)(麻尖)

口亚上位。眼较小,吻长大于眼径。侧线鳞60~64。背鳍起点位于吻端与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未端不达腹鳍。臀鳍条3,17~22。适应于流水环境,数量不多。分布在长江上游。

93黑尾近红[鱼白] 鲤科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oo (高尖)

日端位,下颌比上颌稍长。眼较小,吻长大于眼径。侧线鳞65~70。背鳍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为近。胸鳍未端达到或超过腹鳍其部。臀鳍条3,23~28。中上层包类,主食小鱼。个体个大,常见者体长150~300毫米。数最不多。分布于长江上游。

94高体近红[鱼白] 鲤科ancherythroculter kurematsui (kimura)(大眼刁、圆大眼) 口端位,下颌较上颌稍长。眼大,吻长与眼径相等。侧线鳞57~63。背鳍起点位于吻端与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未端不达腹鳍基部。臀鳍条3,21~25。个体不大,一般体长为100~2m毫米。3~4月产卵。天然数量个多。分布于长江山上游。

95四川半餐 鲤科hemiculterella sauvagei warpachowsky

体较扁薄。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腹棱。口端位。下颌前端中央有丘突与上颌前端中央的凹陷相嵌合。侧线鳞50~55,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折。背鳍无硬刺。臀鳍条3, 11~13。中上层鱼类。个体小,一般体长为60~130毫米,数量不多。分布于k江、珠江水系。

96黄尾鲴 鲤科xenocypris davidi bleeker (黄尾、黄片、黄姑子、黄尾刁)

口小.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下咽齿3行。鳃耙47~51。侧线鳞63~68。腹部在肛门前方有不明显的腹棱。生活在江河、湖泊的底层。以下颌角质边缘刮食底层着生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2年性成熟,4~6月产卵。生殖季节亲鱼群集溯游到浅滩处产卵,卵粘性。最大长400毫米,一般2年鱼约200毫米。天然产量较丰富。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

系。

97银鲴 鲤科xenocypris argentea gunther(密鲴、银[鱼参]、刁子)

口小,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下咽齿3行,鳃耙38~45。侧线鳞53~64。腹部在肛门前方具不明显的腹棱。栖息于江、湖的中下层。刮食着生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2年鱼可达性成熟,4~6月在流水中产卵,卵漂流性。天然产量大,尤以江河中上游的数量更多。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98细鳞斜颌鲴 鲤科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bleeker)(沙姑子、黄片)

口下位,略呈弧形,下颌有较发达的角质边缘。下咽齿3行。鳃耙39~48。侧线鳞74~84。自腹鳍基部至肛门问有明显的腹梭。在江河、湖泊和水库等不同环境均能生活。以着生藻类及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为食。一般2年鱼可达性成熟,繁殖力强,4~6月产卵,集群

溯河至水流湍急的砾行滩产卵。卵粘性。在蛔类中个体最大,可长达6中斤。生长较快,2年能长至1市斤左有。现已成为一个新的养殖对象。分布于全同各主要水系。

99圆吻鲴 鲤科distoechodon tumirostris peters (青片、扁鱼)

体略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吻钝,向前突出。口极宽,横裂,下颌具锐利而发达的角质边缘。下咽齿2行。侧线鳞72~82。栖息于江、河的中下层,刮食石上着生藻类和植物碎片。是一种很好的养殖品种,在我国有二、三百年养殖历史,与家鱼混养可提高产量。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100逆鱼 鲤科acanthobrama simoni b1eeker(刺鳊、扁脖子)

口小.下位,横裂;下颌角质边缘不发达。眼径与吻长相等。下咽齿l行。侧线鳞41~50。自腹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常见小型鱼类,喜群集逆水溯游。以藻类为主要食物。5~6月产卵,卵漂流性,产于急流溪河中。个体小,繁殖快,数量较多。分布于长江水系。

101鲢 鲤科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cuvier et valendennes)(白噬、鲢子、扁鱼)

头大,;吻钝圆,口宽,眼位于头侧下半部,眼间距宽。鳃耙特化,彼此联合成多孔的膜质片,有螺旋形的鳃上器。鳞细小。胸鳍未端不达腹鳍基部。腹部狭窄,自喉部至肛门有发达的腹棱。我国著名的四大家色之一,适宜于湖泊、水库放养,天然产量也很高。活动于水的中、上层,性活泼,遇惊后即跳跃出水。4月下旬水温达18c以卜时,江水上涨或流速加剧时间开始产卵,产卵期持续到7月上旬。受精卵吸水膨胀,随水漂流孵化,生长快,从2年到3年鱼体重可由2市斤增长到8市斤。池塘养殖第二年即可上市。最大个体重达40~50市斤。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102鳙 鲤科aristichys nobilis(ricardson)(花鲢、胖头鱼)。

头很大,几乎占身体长度的1/3。吻宽,口大。眼位于头侧下半部、,鳃耙呈页状,但不联合。具螺旋形的鳃上器。鳞细小。胸鳍未端超过腹鳍基部。自腹鳍至肛门有狭窄的腹棱。活动于水的中上层,性较温和,行动迟缓。以浮游动物力食。在长江4年达性成熟。4~7月,当水温在18c以上、江中涨水时产卵,卵漂流性。生长迅速,1年鱼体重1~2市斤,一般3年鱼可长到10多市斤。个体大,最大达70~80市斤。天然产量较高,为重要纤济鱼类,也是我国优良的养殖鱼类。分布十全国各主要水系。

103刺鲃 鲤科barbodes (spinibarbus) caldwelli(nichols)(青棍、黄娟鱼、军鱼) 体稍呈圆筒形。吻较圆钝,须之对。鳞大,侧线鳞川~26。背鳍无硬刺,在背鳍起点处有“平卧向前的尖刺,埋于皮内。中下层鱼类。喜生活于水流较急、砾石底质、水色清澈

的江河中。杂食性,食水生昆虫、高等植物碎屑等。在水流湍急的江段产卵。最大个体可长至12中斤。肉鲜嫩,可作为山谷水库的驯化收养对象。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104中华仕 刺靶 鲤科Barbodes (Spinibarbus) Sinensis(Bleeker)(青波、乌鳞) 体略侧扁。触须2对,侧线鳞29~34。背鳍具带锯齿的硬刺,其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在背鳍起点处向前有一平卧的倒刺,埋于皮内。一股栖息于底质多石的流水中,冬子在深坑岩穴中越冬,寺季进入交流或上游。杂食什,以摄食着生的丝状藻类和水(高等植物碎片为主。4~6月在水流湍急的江河底部产卵。个体较大。最人可达10多市斤。生长尚快,家养条件下,七年可长至半市斤。肉质肥嫩,在山区河流内产量均较高,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

105鲈鲤 鲤科Percocypris pingi pingi(Tchang)(花鱼、江[温]、江鲤、青脖)

头长,吻较尖。口大,斜裂,下颌向前突出。须2对。鳃孔大。背鳍硬刺后缘具细锯齿。 生活于江河中、上层。性凶猛,吞食其他鱼类。最重可达10余市斤,常见为1~2市斤,肉质较佳。分布于长江上游、西江及南盘江。

106带半刺厚唇鱼 鲤科

Acrossocheilius (Lissochilichthys) hemispinus cinctus (Lin)

头前部略尖。口下位。唇厚,下唇两侧瓣互相接近,下颌角质略外露。须2对,颌须长度等于眼径。背鳍未根不分枝鳍条粗壮,后缘只锹齿。体侧沿侧线具一黑纵带。

多生活于底层为砾石的山涧溪河。个体不入,常见体长100~200毫米。 分布于西江、湘江。

107白甲鱼 鲤科 (瓜溜、圆头鱼)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simus (Sauvage et Dabry)

体较高,头短阔,吻圆钝。口颇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成负无须。侧线鳞46~49。背鳍硬刺具锯齿。

栖息于水流较急、底质多砾石的江段,冬季在岩穴深处或深坑中越冬。常以下颌刮取藻类为食。雌鱼体重约l市斤开始性成熟。3~5月,在多砂石的急流滩上产卵。肉细嫩、富脂肪。生长较快,3年鱼体重2中斤以上。个体较大,最大能长至7市斤。为地区性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108四川白甲鱼 鲤科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us Fang(腊棕) 体形与白甲色相似,体稍低。口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时。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偶鳍及尾鳍下叶呈鲜红色。常在底层多砾石、清澈的流水中栖息,冬季在深水多乱石的江底越冬。刮食藻类和沉积腐殖质等。存子亲色成群溯游到沙滩急流处产卵。卵沉件,附着于水底砂石上孵化。中小型食用鱼。分布于长江上游。

109小口白甲鱼 鲤科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lini Wu (红尾子)

体长,稍侧饲。头短,圆钝。口较小,下位。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对。背鳍具有带锯齿的硬刺尾柄较细。为江河流水生活的鱼类。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110稀有白甲鱼 鲤科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rarus Lin(沙鱼)

体侧扁,略高。头短而宽,吻圆钝。口颇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对。侧线鳞42~44。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第1根分枝鳍条短十头长。生活在砾石底、水流湍急的江段。食着十藻类。常见体至0.5~3市斤。分布于长江以南各主要水系。

111瓣结鱼 鲤科Tor (Folifer) Brevifilis brefilis (Peters) (哈司、重口、马嘴)

体呈流线形,尾柄细。头大。吻大而突出,口大,马蹄形,唇厚,肉质,分3叶;中叶发达,近方形,鹰缘游离。须2对。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通常栖息在清澈水体中,巡游于水底乱石间,伸出大口吸食石隙间的底栖动物。3年性成熟,在急流中繁殖。中型鱼类,常见1~2市斤,最大5~6市斤。上游地区产量较高。分布于长江以南各主要水系。

112齐口裂腹鱼 鲤和)Schizothorax (Schizothorax)prenanti (Tchang) (齐口、细甲鱼)

吻圆钝。口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对,须与眼径等长。鳞细小,臀鳍和肛门两侧各具列较大的臀鳞。背鳍刺弱,后缘光滑或具少数锯齿。成熟雄鱼吻部具珠星。

下层鱼类。栖息于山区的河流内,常在砾石河滩上刮食着生藻类。3~4月繁殖。个体较大,常见1~2市斤,最大可长到8~10市斤。分布于长江上游。

113重口裂腹鱼 鲤科Schizothorax(Racoma) davidi (Sauvage) (重口、细甲鱼)

头锥形。口下位。唇肉质,肥厚,下唇发达,分三叶,中叶细小,侧叶宽阔。须2对人度为头长的1/3。鳞小,臀鳍和肛门两侧具一列较大的臀鳞。背鳍硬刺细弱,后缘具锯齿。属冷水性的下层鱼类。在底质为砂滩、砾石的急流中生活,尤以河道弯曲处为多。主食水生昆虫。8~9月在水流较急的砾石堆中产卵。肉肥、富脂肪。个体较大,一般2~4市斤,最大可达到20市斤。是产区的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

114.华鲮(Sinilabeo rendahli)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华鲮属。俗称:青龙棒,桃花棒,野鲮鱼,青衣子。

体长,略呈棒状,尾柄高而宽厚。吻钝圆而突出,口下位,横裂。上唇前部光滑,为游离的吻皮所遮盖,两侧则有细小的乳突;下唇游离部分的内缘有许多小乳状突,下唇与下颌分离,其间有一深沟相隔,上颌为上唇所包。有1对短颌须,吻须常退化。侧线鳞45-47个。体背及体侧青黑色,鳞片紫绿色夹有红色,并具金属光泽;腹部微黄,各鳍灰黑色。

华鲮栖息于水流较急的河流及山涧溪流中,为底栖性鱼类,喜集群生活。常出没于岩石间隙中,在石砾底的基质上觅食,利用下颌锐利的角质边缘刮取着生藻类,也食高等植物的枝叶、碎屑等。入冬以后,华鲮则数十尾甚至上百尾集群在深水洞穴越冬,很少外出活动。2龄即可性成熟。亲鱼于4-6月集群进入支流产卵,产卵场为石砾底质的急流浅滩滩尾。

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各大支流中,尤以川东盆地水流湍急、水质清澈的山涧溪流为多。 生长较缓慢,一般个体为1-2公斤,最大个体可达5公斤,在产地产量较高,是四川省常见食用鱼类。其肉质坚实脆嫩、十分鲜美、富含油脂,与青鱼相似,被视为珍贵食品。

花鲮的缘近种有11种,其中洞庭华鲮(Sinilabeo tungting , 俗称:龙鱼、龙狗鱼、青鱼),分布于湖北长江荆江河段、湖南洞庭湖、沅江水系;桂华鲮(Sinilabeo decorus , 俗称:青衣),分布于珠江水系的西江和北江。它们的形态差异仅在于侧线鳞数为39-44个,而其生活习性及经济价值均与华鲮相似。但生殖季节稍早,珠江流域为3-4月。据说,在广西新和公社沉香潭出产的这种鱼具有沉香味,故又得名“沉香鱼”。

华鲮及其相近种,除去内脏和鲮的肌肉称之为“竹鱼”。其鲜鱼肉入药,具有益气和中、除湿的功效,主治久病体虚、腰腿疼痛等症。

115湘华鲮 鲤科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青鱼、尤狗鱼)

外形似华鲮。口部构造也相似。幼鱼具须2对,成鱼退化。背鳍无硬刺,外缘平截。 生活习性与华鲮相似。分布于湘江水系。

116泉小鱼 鲤科Jemilabeo prochilus(Sauvage et Dabry)(油鱼)

体近圆筒形,吻圆钝。口下位,吻皮中央有“八”形的深缺刻,吻皮接近口处和下唇颐部遍布整齐的小乳突。当吻皮和下唇外翻时呈喇叭形。须2对。背鳍无硬刺。肛门紧接臀鳍起点。下层鱼类,喜在山溪和有流水或泉源的岩洞和江河中生活。常以日在水底岩石上锉食附着藻类、有机物质等。3~4月在上游的石缝或石洞中产卵。个体不大,肉质细嫩,富含脂肪。为上游的食用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

117墨头鱼 鲤科Garra pingi pingi (Tchang)(墨鱼、东坡鱼)

体略呈圆筒形,头宽而平扁。口大,下位。吻皮边缘裂成流苏状。下唇形成宽大的椭圆形吸盘,中央为肉质垫,周缘游离,其上有小乳突(见左下图)。无须。背鳍无硬刺,外缘凹形。偶鳍呈水平位置。

为底栖性鱼类,多栖于水清澈、底层多砾石的急流环境,以吸盘吸附于水底石块上,食附生于石块的藻类、植物碎屑等。3~4月在流水中产卵。常见体长200~300毫米,最大可长到667毫米。肉厚、多脂、味鲜美,为珍贵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上游,云南元江、澜沧江等水系。

118岩原鲤 鲤科procypris rabaudi (Tchang)(岩鲤、黑鲤、墨鲤)

体略高,背部隆起。唇厚,表面乳突不明显。须2对。背鳍、臀鳍具有粗壮的后缘带锯齿的硬刺。背鳍外缘平截。胸鳍未端接近或达到腹鳍起点。生殖期间雌雄鱼头部都出现珠星。在流动的深水中生活,常在岩石缝隙间巡游觅食。冬天潜入岩穴或深坑。2月分始向产卵场游动,2~4月在水质清澄、底质为砾石的急滩处分批产卵。卵粘附在石块上。以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生长缓慢。最大达20市斤。肉厚肥嫩,为上等鱼,可在山谷水库放养。分布于长江上游。

119鲤 鲤科Cyprinus (Cyprinus) carpio Linnaeus(鲤拐子、[鱼代]仔)

体长,略侧扁。须2对。下咽齿呈臼齿形。背鳍基部较长。背鳍、臀鳍均具有粗壮的、带锯齿的硬刺。多栖息于底质松软、水草丛生的水体。冬季游动迟缓,在深水底层越冬。以食底栖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一般于清明前后在河湾或湖汉水草丛生的地方繁殖,分批产卵,卵粘附于水草上发育。适应性强,能耐寒、耐碱:耐缺氧。可在各种水域中生活。为广布性鱼类,个体大,生长较快,为淡水鱼中总产最高的一种。

鲤鱼养殖历史悠久,经过长期人工选择,业已培育出许多养殖品种,如江西、浙江的红鲤均为优良品种。

120鲫 鲤科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Linnaeus)(喜头、鲫拐子、月鲫仔)

体侧扁而高。头较小,吻钝。无须。下咽齿侧扁。背鳍基部较短。背鳍、臀鳍具粗壮的、带锯齿的硬刺。为广布、广适性鱼类,分布自亚寒带至亚热带,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杂食性,食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及水草等。繁殖力强,成熟早。3~7月,在浅水湖汊或河湾的水草丛生地带繁分批产卵,卵粘附于水草或其它物体上。为中小型鱼类,常见为半市斤左右,最大达3市斤以上。肉质细嫩、味鲜美,为广大群众喜食的上等鱼类。广布于全国各水系。鲫鱼的品种很多,金鲫便是鲫鱼的一个变种,经过长期培育和选择,即成为名贵的观赏鱼——金鱼,现己在世界各地饲养。

十、平鳍鳅科

121浙江原缨口鳅 平鳍瞅抖Vanmanenia stenosoma chekianensis(Tchang)

头部平扁,尾部稍侧扁,尾柄长与尾柄高相等。吻很长,吻沼分成3叶。具须3对。下唇具有小乳突,中部边缘仅有4个分叶小乳突。鳃裂下端延伸到头部腹面。胸鳍、腹鳍平展。尾鳍近截形。体被虫蚀形的斑纹。小型鱼类,营底栖生活。栖息于山涧溪流水底。分布于浙江各水系。

122犁头鳅 平鳍鳅科Lepturichthys fimbriata(Gunther) (长尾鳅、细尾鱼、铁扫把)

头部平扁,形似犁头。尾柄特别细长,呈细鞭状。匕柄高度小十眼径。吻褶分叶,中叶宽,后缘有1对须状突。吻须2对,口角须3对。上、下唇均具多数须状突,颐部有1~2对小须。鳃裂扩展到头部腹面。体鳞细小,鳞片上一般具刺状疣突。底栖性小型鱼类。生活在江河于流急流石滩处。生殖季节在4月中到6月初,卵漂流性。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123短身间吸鳅 平鳍鳅科Hemimyzon abbreviata(Gunther)(石爬子)

体呈扁圆筒形,尾柄圆而细长。头平扁。须4对;吻须、口角须各2对。鳃裂扩展到头腹面。鳞小,光滑。胸、腹鳍平展。腹鳍左右不连合。其未端离肛门甚远。小型鱼类。常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江河中。胸、腹鳍展开,可吸附在岩石上不致被冲走。分布于长江上游。

124 中华间吸瞅 平鳍鳅科Hemimzon sinensis(Sauvage et Dabry de Thjersant)(石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