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下载本文

升和毫升第一课时

1.通过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需求,由此过渡到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

2.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升和毫升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容量的意义,再通过两个大小不同的杯子的比较,进一步加深对容量的认识。这样的导入,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以生活经验为基础,逐步上升为数学的概念,然后回到实际中加以理解,这同时也是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升和毫升第二课时

1.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容量单位“毫升”,以活动情境来让学生学习数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充分体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通过教学,学生的活动要比上次有秩序。

2.教学毫升的初步认识时,组织学生观察交流各种饮料瓶上的容量标签,并通过动手操作,具体感受1毫升的实际数量,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地获得了有关的知识。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一课时

1.学生对于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掌握得还好,基本上都能很快地、正确地得出答案。但是一些学生对于被除数不是整十数或整百数的计算有一些问题,特别是碰到有余数的除法,就会犯一些错误。需要加强训练,特别是竖式计算。

2.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在于一部分学生商的位置不能写正确,也有商乘除数有误的。这充分说明教学只关心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思考而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是不行的,对于学生的一些基础知识教师必须要抓牢抓实,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口算训练成为必然,并且这种口算题的设置要有层次,从简到繁,围绕学生本学期所学知识逐步深入。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二课时

1.课堂上学生的正确率不高,在做题时,总是会有一些问题,如余数忘写,横式答案抄错。但问题最多的还是竖式的写法。

2.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其一,也许是学生长期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列竖式的时候很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将整十数看成了一位数;其二,是学生经过了两个月暑假,学生学习的状态、知识的衔接,尤其是计算能力都有所下降;其三,是因为教师

在课堂没重点强调整十数除两、三位数除法的方法。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四课时

1.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如果前面的内容学习的好,今天的学习就很容易,因为确定好商以后,一次就能成功,不需要调商。

2.大部分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得很好。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减法从高位减起,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不行,计算的速度较慢。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六课时

1.本节课是在学会试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用“四舍”法和“五入”法调商。今天的课堂作业中学生的正确率比前几次要高。

2.这节课是在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基础上来教学初商过大要调小、过小要调大,我让学生讨论今天的商为什么不成功,原因是什么。调商时如何更快、更准确?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学生也感觉能够理解。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八课时

1.在探究商不变的规律时,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培

养,体现主导与主体间的关系。练习内容形式多样,由浅入深,让学生进一步内化商不变的规律。

2.揭示规律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分解揭示,首先让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然后,再让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最后提示学生0乘任何数都得0,0不能当作除数,然后总结出商不变的规律。

简单的周期

1.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在新课交流时,孩子的方法参照书本循规蹈矩,没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与思考,在新课的讲述中,缺乏主动性。

2.由于时间原因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缺乏,在汇报生活中的周期现象时,孩子们的回答有些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渗入生活数学,让孩子切切实实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观察物体第一课时

1.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通过让学生搭积木的活动,亲身体验到观察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同的,加深空间观念。

2.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体,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发现,在这一

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动手再动脑的形式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练习题的设计,遵循了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原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第一课时

1.在教学中,结合统计表的各个知识点,将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数字融会其中。一堂课下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收获颇丰。

2.数学知识发生在学生身边,只要用心去发现,并为我所用,枯燥的数学课堂一定会生动许多。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第三课时

1.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于主题图的分析也不够细致,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对于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非常模糊。在这个阶段,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还是很空泛的,并没有形成内化。在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时,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在共同探究平均数的一般求法时,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各种零碎的、不完整的、模糊的思维进行提炼、整合,进行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但老师在这里没有很好地强调重点算法,在第二种算法上浪费的时间太多了。其实更好的做法是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快速带

过。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所以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应该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最有效的方法,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运动与身体变化

1.灵活组织活动。教材虽然提供了完整的活动方案,但考虑到班级实际,教师做了一些调整,首先让学生测出自己没有运动时的脉搏,然后填表(两个)。考虑到学生的秩序和纪律问题,教师让学生在原地做蹲下和起立的运动,然后测出脉搏,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上的活动测出脉搏。

2.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实践活动的价值不在于活动的最后结果,而在于让学生自主应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研究的空间。比较有求知欲的学生会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再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看出,学生还是乐于将实践和知识相联系的,关键在于有好的切入点。虽然本节课学生活动算是有序,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如:本节课内容通过实践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实验讨论、学生体会来加深理解。因为运动过后学生似乎很难进入“理解”的状态,所以如何把握节奏,即活动与知识之间的建构点,是很重要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

1.本节课的例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繁杂,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条件,排除了无关条件的干扰。学生在研究的同时更加体会到了列表整理的妙用。

2.在实际的解决问题中,本节课的问题其实并不十分复杂,只要能够准确地列出所需的条件学生自己是能够解决的,只是在列式之后解答时需要强调运算的顺序。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

1.练习时先让学生列表整理,小组交流,再让同组学生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分析解题思路,最后列式解答,既给了学生自主性,又帮助了一部分弱势学生。

2.让学生用简化图整理,既快、又清晰,是学生愿意做的,能让学生真正觉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策略。

1.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玩一玩游戏的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虽然游戏公平但还是有输有赢的。

2.教学环节设计恰到好处。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始终处于活动、思考的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热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表现

出兴致勃勃的学习情绪、聚精会神的思索神态、跃跃欲试的举止,使整个课堂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思维活跃,情感交融的浓郁气氛,收到了扎扎实实的效果。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一课时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善。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三步混合运算是在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只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从两步混合运算到三步混合运算的迁移。

2.本节课的设计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创造了条件。

3.在教学中,教师多次让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索,教师注意适时点拨引导,既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活动,但又不放任自流。学生在参与不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了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发展和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二课时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经历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既获得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又体验了探索的艰辛与快乐。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探寻前后知识的联系中,意识到错误,产生新的认知冲突。

3.学生只有切身感受到错误,才能真正体验到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四课时

1.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生讨论比较积极,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也掌握较好,但是在实际计算中却总有运算顺序上的错误,因此在教学中还可以增加错题的分析,让学生在错题中发现问题,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