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选择基本功1-8 下载本文

师:通过探究,大家知道哪些方法可以加快水的蒸发呢? 生:风和热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探究活动 2 】

师:水蒸发了,我们能再重新获得它吗? 师:什么时候水蒸气又转变成水呢?(分组实验) 一组:探究温度对水冷凝的影响。

测量冰、水、水蒸气的温度,进行比较。然后,在水蒸气上放一片玻璃,观察滑落的水滴,对水滴的来源提出质疑。 二组:探究湿度对水冷凝的影响。

对湿度不同的两个装有泥沙的封闭的玻璃杯,先加热,后降温,看玻璃杯壁的冷凝现象。

师:请各小组选代表总结探究的成果。

一组:冰、水、水蒸气的温度不一样,冰的温度低,水蒸气的温度高。 二组:湿度大的环境形成水的冷凝多。 【探究活动 3 】 师:水是怎样循环的呢?

师:在干净、干燥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热水,在加入水的时候不要将烧杯壁弄湿,盖上盖子,然后观察水蒸气在烧杯壁和盖子上冷凝又滑落的现象,讨论水的循环过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大自然中你还知道哪些水的循环现象? 生 1 :露珠汽化。

生 2 :天气转暖,霜溶解成水。 生 3 :云变为雨。

生 4 :雪遇热融化成水。

生 5 :水蒸气在冷的物体上冷凝。 生 6 :水蒸气冷凝成露水。 生 7 :水蒸气凝结为霜。

师:请大家根据观察到的水循环过程,绘制大自然中的水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示意图略)

生:江、河、湖、海水蒸气云小液滴或者小冰晶雨水。 案例 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师 :( 播放音乐 ) 同学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 生 : 音乐声。

师 : 你知道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 生 : 是用二胡、笛子等演奏的。 师:你们还知道关于声音的哪些知识 ? 生:……

师: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探究活动】

师:请大家用身边的物体,想办法让它发出声音,观察、体验物体发声时的特征。

生 1 用塑料尺发声。 生 2 用橡皮筋发声。 生 3 用纸发声……

师 : 请同学介绍探究结果。说清楚,实验用了什么器材?怎样使它发出声音?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特点?怎样使它停止发声? 生:……

师:我们来归纳一下,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特点 ? 生: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师: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声音怎样才会停止呢? 生:振动停止 , 发声也就停止。

师:振动停止时,声音停止了吗?试一试。 生:振动停止时,声音并未停止,它还在往外传播。 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声音传播有哪些途径? 生 : …… 【案例评析】

案例 1 中教师精心选择学生的生活现象,通过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教学变得真实、有趣、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了学生周围发生的现象,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而且体会了科学方法的运用,容易建立起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思想,养成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习惯。

案例 2 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亲身经历物理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过程,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同时,教师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环境,应用所学内容解释相关现象,使学生从中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体会、感悟声音产生的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了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理论提升】

质疑是提出疑问寻求解答。孔子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有所思,方能有所得。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探究—解疑(无疑)是学生的成长过程。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只是一种科学实验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或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些都充分揭示了学习过程中质疑的重要性。探究即探索研究,是寻找原因、揭示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仅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主张应以教科书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根本上消除对教师的依赖,带着问题读书。教师不仅要提高“问题”的质量,更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好”问题,引导学生质疑与探究紧密结合。 1. 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与探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与探究性学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与探究性学习都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培养其收集、利用信息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目的具有一致性。二者的区别在于,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与探究性学习在质疑的对象和探究的要求上存在差异。就其质疑的对象而言:前者是教科书,后者是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发现的研究问题,或由教师提供的课题;就其探究的要求而言:前者是一种学习方式,是针对传统接受性学习提出的,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旨在培养质疑与探究的意识,后者则是一种学习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的基本原则

( 1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质疑和探索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积极的探索者,质疑和探索的成败取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