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 下载本文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用字母表示:

A B C D ? ? ? ?

三、练习应用,找出规律:

⑴8人下棋每两人下一局,共多少局? ⑵六⑴班60人相互握手,共握多少次?

⑶一条线段上共有6个点,一共有多少条不同线段?

总结规律:如果用点表示球队,用两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支球队之间的比赛,比赛场次分别是多少? 填表: 球队

支数 示意图 各点之间连线条数 比赛场次 2 — 1 1 3 3=1+2 3 4 6=1+2+3 6 5 10=1+2+3+4 10

n 1+2+3+……(n—1)1/2n(n—1) 四、小结: 掌握回顾小结补充。

①有哪些活动,比赛是单循环? ②单循环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P43练一练。 学生回答。

分步出示以上问题,学生逐一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用画图法,找出规律。

完成后,尝试着用表格法找找规律,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 比赛场次

支数 示意图 各点之间连线条数 比赛场次 2 — 1 1 3 3=1+2 3 4 6=1+2+3 6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5 10=1+2+3+4 10

n 1+2+3+……(n—1)1/2n(n—1)

教学反思 比赛场次是在体育赛中常见的问题,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组合一项赛事,应怎样计算单循环赛的场次,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推理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教师在课堂实施中,联系了生活实际,遵循了数学知识的生成规律,强调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归纳、探究,得出比赛场次的规律。学生们通过认真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学习实践获得知识,学生学习欲望很强烈,既关注学生的情感,又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学评价多元化,可师评、自评、师生共评,让每个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课题 起跑线 第 2 课时( 总第 30 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会计算跑道的弯道(半圆)长,能解决有关起跑线的设置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开运动会时,在上体育课时,经常会接触到200米、400米赛跑的起跑问题,起跑时每条跑道上运动员的位置有前后之分,而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难,具体的计算可能会比较难。

学习目标 1、会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圆弧长的相关计算问题。

2、通过起跑线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准备 情景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44页起跑线图。

问一: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因为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问二:半径为10米的半圆有多长,你会计算吗? 11米呢? 二、讲解实例

6名运动员进行200米赛跑,怎么设置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每条跑道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⑴最内圈的弯道半径为31.7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⑵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 (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⑶相邻两条跑道的弯道部分相差 (米)。

总结:相邻两条弯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条跑道的宽与圆周率的积。

(想法:此块内容教材不作要求,但我想通过对相邻弯道长的计算、比较,得出起跑线设置的规律,给学生一种收获感。) 三、练一练

进行200米赛跑,如果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经画好,那么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实践活动

量一量,学校操场跑道最内圈的弯道半径,计算出最内圈跑道的总长度约为多少米。 五、思考题

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跑道全长400米,最内圈弯道半径为36.5米,每条跑道宽为1.2米。 ⑴最内圈弯道长为多少米?

⑵若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画好,那么400米赛跑的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米?

学生解决书本“笑笑和陶气所走过的路程”问题。 解:⑴圆的周长C=2πγ

半径为31.7米的圆的周长为2×31.7π米

半径为31.7米的半圆的长为2×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π米。

⑵因为每条跑道宽约1.2米,所以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31.7+1.2)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 =31.7π+1.2π—31.7π =1.2π ≈3.770米

学生尝试着进行计算。 板书: 起跑线

教学反思 学生在开运动会时,在上体育课时,经常会接触到200米、400米赛跑的起跑问题,起跑时每条跑道上运动员的位置有前后之分,而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每条跑道的起跑线的位置到底是怎样设置出来的呢?学生通过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从中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以致用,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动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现实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0#

发表于 2009-8-24 09:33 | 只看该作者

课题 营养搭配 第 3 课时( 总第 31 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营养搭配,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但学生一般不会去关注。特别是一些专用名词大多数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到。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关营养的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均衡饮食。 2、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营养配餐和评价配餐营养成分的均衡性。 3、让学生了解并解决一些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导学策略 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准备 情景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⑴提出问题:

教师:你们知道20XX年奥运会将在哪儿举行?

(运动员在训练中需要根据营养标准合理搭配食物。我们的身体正在生长发育,所以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营养配餐方面的知识。)

教师:那你们知道这些饭菜中主要有哪些营养吗? 教师:你还真是博学多才呀,你是怎么知道的? ⑵点题:

教师:饭菜中的营养非常丰富,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我们今天着重研究一下前三种。

像你们这个年龄的儿童,一顿午饭大约需要蛋白质30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 ⒉探索新知:

⑴学生预习:(小资料和小明的午饭)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熟悉新知,教师则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情境中的图、表、文字与数字,即读图、读表、读字。从图、表、文字与数字的关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给出的数学信息。 在学生预习中,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预习、探究的情况,随时建构调节教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