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 下载本文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

【篇一: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

2011年《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诗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游记类文言文考查的知识内容和传记类文言文别无二致:常见文言实(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其中,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倒装句式及理解概括能力需重点训练。 【阅读技巧】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把握。初读需要集中注意力,浏览一遍。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不予深究,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为什么,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在人物身上,表现出怎样的品格、性格。做到 了其大意,不求甚解 ,能懂六七成即可,但同时必须对文段中有疑问的地方,用符号标示出来。此时,也可配合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此步骤当中,需要一一落实文章后边所涉及的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要充分利用所给的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阅读者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再加上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一般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完成。文段后的注释也不可疏忽,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通过第二步,阅读者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将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此举既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若能熟知文言文概括推断题的常见设误类型(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因果倒置、是非混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妄加推断),反过来再去阅读全文,许多疑惑会迎刃而解的。

【阅读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1-7题。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 丰乐 ,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 醒心 ,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直:径直

b.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憾:怨恨 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隅:角落 【答案】b

【解题思路】b项用 代入法 会出现 云烟相互滋扰 的情况,不合逻辑,或与前句中的对应处 相环 比较翻译,可翻译为滋生、蔓延。 2.下面全部表现 公之乐 的一组是( )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⑤d.②③⑤ 【答案】b

【解题思路】②句句后 岂公乐哉? 可知这不是 公之乐 ;⑤句写同游者的 喜 与 幸 ,不是 公之乐 。运用排除法可得出正确答案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欧阳修以 醒心 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 醒 贯串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 醉 乐 醒 展开议论,议论长于记叙。

c.作者指出欧阳修 醉 只是表象, 醒 方是实质, 乐 则是体现,而这种 乐 就在于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 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

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 洒然而醒 ,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答案】c

【解题思路】对应原文,由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可知这并非欧阳修之乐。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 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远涉椒③板。有土坧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这浸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想。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边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

冽冽,时雨飘泊, 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因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嗌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窃究,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去:距离。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c.山脉怒坼,赫石纵横坼: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识:懂得。 【答案】b

【解题思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是否合理,首先用 代入法推断法 可迅速判断b项错误,治应为 准备 。下面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 )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⑤⑥ 【答案】c

【解题思路】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浏览六个小选项,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直接排除。最后看四个大的选择项,利用排除法,从而选出正确答案。①尚未登山,③是传说。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乘船途经虞山下,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