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备课 下载本文

1.掌握: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反馈的概念。 2.熟悉:反馈控制系统

3.了解: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反馈控制系统

难点:1.反馈控制系统 2.前馈控制系统

三、 教学方法设计:

1. 从人体功能调节具有自动控制的特征入手,分析人体内的控制部分和受 控部分,然后分别以排尿反射和血压的调节为例着重介绍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对全章内容进行简要小结。

四、 教具和教学手段:

课本、粉笔,以讲授为主。

五、 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体内的控制系统

任何控制系统都由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组成。从控制论的观点来分析,控制系统可分为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三大类。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即系统内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这种控制方式是单向的,即仅由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发出活动的指令。这种控制方式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实际上不能起调节作用。在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调节中,这种方式是极少见的。

二、反馈控制系统

在整体,被调节的器官(效应器),在功能活动发生改变时,往往这一变化的信息又可以通过回路反映到调节系统,改变其调节的强度,形成一种调节回路。人们常常用“反馈” (feed back)一词表示这种调节方式。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的活动可发生不同的影响:如果它的终产物或结果降低这一过程的进展速度,称为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如果是加速或加强这一过程的进展速度则称为正反馈 (positive feedback)。

(一)负反馈控制系统

负反馈控制系统的作用是使系统保持稳定。机体内环境之所以能维持稳态,就是因为有许多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存在和发挥作用。 (二)正反馈控制系统

正反馈控制系统的活动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与负反馈相反,正反馈不可能维持系统的稳态或平衡,而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

正反馈控制系统数量很少,例如,血液凝固是正反馈控制、排尿反射、正常分娩过程等。 人体中的各种反馈调节回路中有的比较简单,有的则很复杂,它可以包括复

杂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综合完成调节某一生理功能活动。 三、前馈控制系统

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中,除反馈控制外,还有前馈控制(feed-forward contro1)

例如控制部分发出信号,指令受控部分进行某一活动,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 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六、小结:

1、归纳本章要点

七、作业:

1、反应、反射、反馈有何区别?

2、举例说明前馈控制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3、试述生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八、教学小结:

本章的讲解比较简单,因为有中学生理卫生的基础,学生更容易理解。所不

同的是,要比原来的生理卫生讲得更深入些。

这一章的内容不算多,主要是些概念性的东西,但是必须强调和务必使学生记住,如兴奋性、内环境、稳态等。

在上生理学的第一课即绪论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有关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教师应当重视这一章的讲授。通过这一章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对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和学好生理学,即明了医学生学习生理学的目的,生理学在整个医学教育及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及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和自觉性,为学好本门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授课章节 课 题 生理学 护理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课时 2学时(90分钟) 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跨膜物质转运的基本功能中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机制。

2.熟悉:单纯扩散;通过具有特殊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质、G-蛋白质和膜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

3.了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跨膜物质转运的基本功能。

难点: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三、 教学方法设计:

首先指出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接着复习细胞的基本结构(重点是细胞膜),然后结合细胞膜的化学成分讲授各种物质转运方式,重点介绍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讲授过程中结合启发性提问。

四、教具和教学手段:

课本、粉笔,以讲授为主。

五、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和信号传递功能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液态镶嵌模型(图)

组成:脂质、蛋白质、糖类(图)

脂质双分子层: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含:磷脂、胆固醇、鞘脂

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 。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单纯扩散

1.定义

扩散: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移动的过程 2. 扩散通量: Mmol/s.cm2

影响因素:膜内外物质浓度差、电压差 膜的通透性 3. 转运的物质:O2 ,CO2 4 .特点:① 高浓度→低浓度 ② 不耗能 易化扩散 1.定义

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2.特点

① 高浓度→低浓度 ② 不需耗能 ③ 具有选择性 ④ 通透性可改变

3.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离子通道

① 转运的物质:离子:Na + 、K+等

② 特点:a.通道蛋白功能状态可以改变 (图)

激活(开放)、失活(关闭)、备用(静息)

b.通过 “闸门”进行调控 c.有选择性

③转运结果:电化学势能平衡

分类:

化学门控通道:N-Ach受体、

电压门控通道:Na+通道、机械门控通道:内耳毛细胞

4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图)

转运的物质:GS、AA进入一般细胞 共同特点:

① 结构特异性、② 饱和现象、③ 竞争性抑制 被动转运: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1.定义:指细胞膜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和电位差转运的过程 2.生物泵:实质就是ATP酶,如“钠-钾泵”、“质子泵”等 钠泵: 钠-钾泵或Na+- K+ -ATP酶(图) 激活:细胞内的[Na+ ] 、细胞外的[K+ ] 作用:3个Na+移到膜外,2个K+移入细胞内

生理作用:形成细胞外高Na+、细胞内高K+

a.离子势能贮备是生物电产生的基础;促进某些物质的逆浓度差的跨膜转

运。如GS

b.细胞内高K+是某些生化反应必需 c. 防止细胞水肿 3.分类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图) 各种跨膜转运机制的特征 出胞和入胞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出胞:各种分泌活动、神经递质的释放 2.入胞:受体介导式入胞(图)

六、小结:

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2. 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七、作业:

1. 试述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特点。 2. 简述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八、教学小结

本节教学要配合生物学中有关细胞知识的复习以及多媒体课件中动画效果的使用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