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简答论述题 - 图文 下载本文

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

(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

(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 (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

(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唐长安(隋大兴)

① 高颖和宇文恺二人负责隋大兴修建。

②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它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经典代表。

③ 长安平面长矩形,道路网“幷”字形,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整中轴对称的里仿制城市,棋盘格状,形成规整的路网和里坊,道路十分宽阔;宫城、皇城集中于内城,在规划中以重城、宫城长宽为模数;采用东西二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坊内开门,实行宵禁;唐代在城北修建了大明宫,使城市增加了不对称因素,并与城外北部的皇家苑囿遥相呼应,隋唐时期佛教建筑兴盛,故城中佛教建筑颇多,城东南有曲江池、芙蓉院,是著名的公共风景园林。

④ 里坊制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大坊则成倍于小坊。 简述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

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称,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全称最主要位置;交通呈棋盘式布局,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长安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道路两旁种有成 又称为“槐衙”,路面土路,两边设明沟排水。 试述唐长安城的规划特点

(1)长安城最显著的特点是整齐划一,功能分区明确,位于全城的北部正中为宫城,官府集中于宫城南侧的皇城内,与居民市场分开。全城东西18里,南北15里,中轴线北端是皇城与宫城。

(2)109个里坊和2个市。东市与西市,东城与西城 人口密度差距大。 (3)街道与街景单调。

简述隋唐后中国古代城市的一般特点。(赵导P191)

(1)隋唐以后的城市,严格按照《考工记》上所记载的内容进行建设。

(2)城市的选址,按照管子所述原则进行选择,依山傍水,免受旱涝之苦,适当开水引渠和筑堤的费用。

(3)城市的内部布置:①城市的道路以方格为主;“市”:②隋唐的“东西二市”,宋代的沿街设市; ③闾里→里坊。

(4)中轴线对称布局形式即统一,又富变化:①庭院式低层建筑要求有中轴线方显出中心建筑的高大;②不正不威的等级观念及传统文化的秩序感。

(5)注重城市的环境建设:①重视城市水源的利用和绿化:北方城市引水,南方城市利用河道网;②园林的建设:改善了城市的微气候。 北宋汴梁城的规划特点及在都城规划史上的地位。(《中外建筑史(笔记)》P13) 规划特点:

⒈宫城居北,“T”形道路,发达的水陆次通系统,城市结合主干道,小路与水路结合; ⒉里坊制解体,街巷系统形成;

⒊三重城墙(宫城、都城、罗城),三道水系,加建瓮城; ⒋城市管理上创新:望大楼;

⒌宫城——金水桥——千步廊——朱雀门。

地位:取消了夜禁和里枋制,是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转折点。 北宋东京(开封) ①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② 中国古代都城局部的转折点

③ 里坊制解体,街巷系统形成,坊有机的结合,形成遍布全城的商业网,取消宵禁制度,形成繁华的不夜之城,城市面貌更趋人性化,公共活动频繁

④ 由州扩建为都城,原州城变为皇城,又在外面加建外城,形成三级结构;城市基础设施完备,三重城墙,城内河道众多,供水便利,漕运发达,三重水系(五仗河、汴河、蔡河)

⑤ 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的修建上,而是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城市管理上的创新:望火楼、惠民药局;适应了生产及生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以往的都城规划有很大的不同

13

⑥ 因主体部分沿用旧城结构,沿街为市,沿巷作居,开敞式街巷布局 ⑦ 城内及城周有发达的皇家园林

⑧ 经济性功能增强,城市中经济性分区的类别增多、面积增大 北宋东京城的特点

①有三重城,每重城墙之外都有城壕,城门之外有瓮城,上建敌楼和城楼,设防御用马面 ②布局开放,取消包围里坊和市场的围墙,取消宵禁 ③临街设店,聚行成街

④更新建筑类型,城市生活多样化,出现瓦肆。 ⑤设置了专门的消防队和瞭望台用以防火 ⑥四水贯都,对城市用水、漕运、排水有益。 宋东京城

东京城位于今河南开封,是宋代都城。地处黄河中游平原,大运河中枢地段,邻近黄河与运河的交汇点。选址考虑水运交通便利。由宫城(子成)、内城(里城)、外城(罗城)三城相套。宫城也称皇城,是宫室所在地。内城为居住区,由于其拥挤,道路狭窄加筑外城。宋东京城城市结构完成了由封闭的里坊制向开放的街巷制的过渡,商业繁荣。城市管理如疏浚河道、修桥铺路、建置防火设施、设立各类服务行业等,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地位。 规划特点:

1)城市形状不方正,不规则,道路划分自发倾向

2)商业街的发展,夜市的出现,传统的即使想长方形商业街转变 3)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

元大都的设计者及规划特点。(《中外建筑史(笔记)》P13) 设计者:刘秉忠、也黑迭尔,水系为郭守敬 规划特点:

⒈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皇城偏南,几何中心在中心台; ⒉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城门11座,设瓮城(砖); ⒊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

⒋引水注入漕渠通惠河,水系相通,漕运方便; ⒌水面用于苑囿,形成山水城市。

元大都的特点?明清北京城相对于元大都的不合理之处?(《中外建筑史(笔记)》P13) 元大都由刘秉忠、也黑迭尔规划设计,用汉人的礼制来统治汉人。 特点:

⒈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轩,因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皇城方格网,城轮廓接近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平面几何中心在中心台。

⒉皇城偏南,包括宫城,太液池两岸的隆福宫、兴圣宫和御苑,环绕一片广阔的水面展开,和传统的宫殿布置方式迥异,是元代的一种创新,可能与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传统观念相关。

⒊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城门十一座,元末为防农民起义加“瓮城”(砖)。

⒋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干道约25米,胡同6~7米,胡同以东西向为主,东西干道位于皇城之后,交通便利;南北干道为主要道路,之间由东西向胡同连接,利于布置住宅。

⒌水系由郭守敬设计,用西山泉水形成积水潭,宫内水与城濠水结合,把通惠河联系外城濠,这样整个水系相通,漕运十分方便。 ⒍水面用于苑囿,形成山水城市。

⒎城市空间采用对景手段,如刘化门对延春殿,平则门对仁寿殿,中心阁位于整个城市中心。 明清北京城的不合理之处:

⒈因为明初北废五里,南扩一里,强化集权意识,全城中心主轴线长达7.5千米,宫殿成为中心,加上什刹海和西苑,阻碍了东西方向直接交通。

⒉通惠河被圈入城内,漕运功能消失,城市用水靠挖井。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①方形平面,依《考工记》而建 ②宫城位于中轴线南侧

③道路布局呈棋盘方格网布局,主次干道、胡同分区明确 ④水系规划合理 ⑤居住单元为分散的坊

14

元大都规划、建设特色:

① 保留金中都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② 形成大城、皇城、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三重城墙) ③ 对河湖水系特别关注(三重水系)

西山昌平泉水——海子、金水河——供应宫城、通会河、连运河——漕运可直达皇城

④ 规整的街巷布局,南北向街道贯穿全城,东西向街道受居中皇城和积水潭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 ⑤ 开发了两个系统的河湖水系

⑥ 突出都城壮观景象,城市布局严谨,道路整齐方正,井然有序 ⑦ 不规则水系与规则道路网对比 明南京:

① 功能分区明确:皇城区——城东、居民和商业区——城南、军事区——城西北

② 注重城墙建设,四重城墙,外墙围合极其自然的形态城门共13座,都设有瓮城,聚宝三山,通济三门有“三重瓮城”(即四道城门) 明清北京城的特点。(《中外建筑史(笔记)》P14)

⒈明代北京城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平面“凸”形。

⒉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轴线上,四向开门,南面正门即承天门(天安门)。

⒊北京全城有一条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的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三门七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峰和地安门,止于北面的鼓楼和钟楼。

轴线两侧布置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等,体量雄伟,色彩鲜明,与一般市民的青灰瓦顶住房形成强烈对比,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

⒋内城的街道和坊巷仍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由于皇城位于城市中央,而又有南北向的什杀光海和西苑阻碍了东西直接交通,故而内城干道以平行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大街为主,后映了为帝王服务的特色,与干道垂直而通过居住区的胡同,间距在55~57米左右,而王府官舍往往跨胡同而建,平民住房挤于街巷背后与大院隙地。 ⒌皇城四侧,形成相对集中的四个商业中心。 试述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

①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在城南加筑外城,主要为手工业、商业区及天坛、先农坛。 ②内城城门都有瓮城,上建城楼和箭楼。

③皇城位于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呈方形。宫城四角建有华丽角楼,西面辟们,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听政之所,城外有护城河。 ④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所有城内宫殿及其它重要建筑都沿此轴结合起来。

⑤内城街道沿用元大都的,城内干道以平行于主轴的两条为主,胡同与胡同之间配次干道,形成相互垂直的方格网。 ⑥饮水主要靠人工凿井。护城河只起防卫、排泄雨水之用,城中什刹海、太液池起空气调节作用。 ⑦北京市肆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形成四个商业区,各行业有“行”的组织。 ⑧大小干道下用砖修排雨和污水的暗沟。 明清北京城

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都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的。凸字形的北京城,外城在南,内城在北。皇城居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的方形,皇城内除宫城外,还包括景山、太庙、社稷坛、西苑三海。明清北京内城沿袭元大都棋盘式的道路网,街道走向多为正南北、正东西。明清北京的居住区是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住宅地段。北京城的布局形成了一条突出的、长达7公里多的中轴线。

成就: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都城,它集中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大成,不仅在城市布局、建筑艺术等方面,而且在城市引水、排水等工程建设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 明清北京城

① 明北京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建设,北退5里,南进1里,凸字形城墙;其北部、西部及东北为阴山山脉及余脉,可作为天然屏障,有很理想的环境条件

② 城市供水、排水系统被破坏,并且宫城位于全城中心位置,东西交通不便,清北京规模与布局没有改变和扩充,主要是营建苑囿和宫殿,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观

③ 在城市整体布局方面是以明南京城为蓝本,但规模更加宏伟,气度更加严整,中轴线得到进一步强调。其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是《考工记》营国制度与历代都城规划传统的集大成者。

④ 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个中形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权势

⑤ 集中市制与分散市制相结合,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四个(城北鼓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城南正阳门外),其余的则按不同的行业分

15

类散布在各个巷坊内

⑥ 清代在西郊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建置了大量宫殿,如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等

总之,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都城,它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之大成,不仅在城市布局、建筑艺术等方面,而且城市引水、排水等工程方面都有突出设计。

3.1住宅与聚落 住宅发展过程:

1、早期聚落两大特征:? 以适应地缘展开生活方式,汉族以农业活动为主。? 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

2、汉代住宅形制:? 继承传统的庭院式(三合院,L形住房和围墙形成的“口”字形院,前后两院形成的“日”字形院)。? 创建新制——坞壁: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坞主多为豪强地主,借助坞壁加强防御,组织私家武装。

隋唐五代:住宅常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

宋代:院落周围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五代替回廊,前大门进入后以照壁相隔,形成标准的四合院 明清两代:

北方,四合院为代表,按照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 南方,封闭式院落,沿轴线布置,但方向并非一定正南北

大型住宅,中、左、右三组纵列院落组群,宅后或宅左或宅右建造花园 创造了一种适宜居住的城市住宅生活环境 简述中国民居的历史发展过程(赵导P190) 民居形式的发展大致如下:

(1)原始时期的民居: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

(2)殷墟遗址:门在建筑物的中间,以南北轴线为成院落的中国院落式住宅。 (3)春秋时代的民居:前门,正堂后室的形成。 (4)汉代民居:发展围墙成为回廊望楼阁楼出现。 (5)唐代民居:等级制度严明,民居的形式较为多样。

(6)宋代民居:因为城市里坊制度的废除而使建筑发生较大的变化,民居的屋顶有多种形式出现。 (7)明代民居:大规模使用砖宅。

(8)清代民居:等级观相应宽松,对房子的架数无严格限制。 结合实例论述中国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类型丰富,从北到南,变化很大,其中自然环境是民居建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巧妙结合地形,充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因材致用也是民居最大的特点。

气候:一般说来,北方墙厚,屋顶厚、重视南向、争取日照,院落宽敞;南方屋檐深挑,天井狭小,室内空间高敞,以利通风而屏蔽强烈日光辐射,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举例说明)

地形条件:民居与地形的结合也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平原地区对民居空间的制约小,布局较为宽松;山地则对民居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山地民居往往顺应自然地形的变化,采用挑、吊、台、梭、拖等处理手法将建筑与地形完美结合,智取空间。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条件还形成了独特的窑洞民居。 我国居民住宅构筑类型与主要分布地是怎样的?

① 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主要分布在: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等 ② 竹木构干阑式: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地区 ③ 木构井干式: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④ 砖墙承重式: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⑤ 碉楼: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⑥ 土楼: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

⑦ 窑洞: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⑧ 阿以旺: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⑨ 毡包: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 写出三种不同地区的居民并简述其特点。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