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题库 下载本文

(3)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竟争环境的形成。 (4)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三章 三.名词解释:

1、地租曲线 2、区位因子 3、一般因子 4、特殊因子 5、集聚因子 6、分散因子 7、等费用线 8、综合等费用线 9、临界等费用线 10、劳动费指数 11、劳动系数 四、简答题:

1、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2、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3、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4、简述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5、简述胡佛的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6、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 五、论述题

1、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或农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2、试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3、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参考答案

三.名词解释:

1、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2、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3、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 4、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例如空气湿度等。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8、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9、临界等费用线:在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供给地的劳动费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

10、劳动费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

11、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四、简答题

1、(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2)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2、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

5

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3、 (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4、1.基本问题

在原料的价格、分布地和市场已知的条件下,如何选择生产区位。

2.分析工具及思路 等费用线、等送达价格线、等距离线、等时间线、等商品费用线和等运送费线等。运费率与等费用线间的关系。 3.分析模型及结论

5、(一) 运费结构与运输方式

1.运费结构 = 站场作业费+运输费 2.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二) 送达价格与市场地域 1.采掘工业的市场地域 2.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地域

6、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

五、论述题

1、(一)理论前提 (二)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2、研究思路与基本原理

在工业区位论研究中,韦伯引入了空间费用曲线,廖什导入了空间收入曲线,如果把这两条曲线结合,就能够画出收入的空间界限,通过收入的空间边界分析就可找到“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者“次最佳区位”,这是史密斯区位理论的核心。 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他的这一原理是通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的。

6

结论1:总收入和总费用的空间变化能够形成利润最大的最佳区位。与此同时,也可形成空间界限,即超过此界限就不可能得到利润。在空间界限内如果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话,企业可自由布局。

结论2:空间的费用和收入也能够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形态,费用曲线或收入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即费用或收入的空间变化大),工业越集中;相反,则表现出分散的倾向。 3、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的决策结果。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四章 三、名词解释:

1、中心地 2、中心商品 3、中心地职能 4、中心性 5、补充区域 6、经济距离 7、门槛人口 四 、简答题

1.分析市场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2.分析交通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3.分析行政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五、论述题

1.分析廖什中心地系统的构建机制。

2.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参考答案】 三、名词解释:

1、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2、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3、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4、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5、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地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6、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要素所规定的距离, 7、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四 、简答题

1、 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

特点:(1)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7

(2)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3)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2. 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

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3.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7的中心地系统。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 058,?。

特点: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五、论述题

1、(1)基本原则

基础聚落不仅是消费者的居住地,同时也是企业布局的地点。基础聚落能够供给等级低的自给性商品。比自给性商品等级稍高的商品同时也供给相邻的6个基础聚落。 (2)市场区域的形成机制

随着商品的门槛值增大,市场区域规模也在扩大,同时拥有的基础聚落也在增加。高级市场区是低级市场区以区域中心为圆心按一定角度旋转而成的,通过不断地旋转和扩大,并进行叠加,就可形成所有市场区域。 2、(1)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 (2)市场区体系的构建方式不同。

(3)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明显的等级结构系统,而廖什的模型属于非等级系统。 (4)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商品的种类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着差异。

(5)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规模和人口规模完全相对应,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等级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未必一致。 2.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五章 三、名词解释 1、规模经济 2、范围经济 3、横向一体化 4、纵向一体化 5、接触扩散 6、等级扩散 四、简答题

1、简述企业成长的动因。

2、简述企业增长战略和扩展方法。 3、试述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及其原因。 4、简述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 5、试述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五、论述题

1、试述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2、试述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