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练习册 下载本文

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2、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如何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思想?

4、如何理解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5、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说明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1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胡适论学近著》)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B、前者是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D、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3、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4、概念、判断、推理是( )

17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5、在真理观上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只讲真理和谬误的转化,不讲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D、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6、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 )

A、实践本身是社会物质活动 B、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 C、实践的成功证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 D、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7、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式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 )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统一 C、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特点的统一 9、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10、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

A、正确反映 B、歪曲反映 C、颠倒反映 D、否定反映 11、谬误和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是( )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

1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13、认识的客体是( )

A、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人的主观自由创造物

C、整个客观物质世界 D、现代科学知识尚未达到的领域 14、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特点

15、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是因为( )

A、真理和谬误本身没有严格的界限 B、真理和谬误的区别是主观错误造成的 C、谬误中包含着真理的因素 D、真理和谬误具有同一性 1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17、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8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18、“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真理”,这是( )

A、彻底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B、唯物主义给真理下的定义 C、混淆真理和谬误界限的错误观点 D、承认真理相对性的辩证观点 19、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0、在近代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笛卡儿和贝克莱 B、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C、休谟和康德 D、培根和洛克 2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

A、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B、认识论上的唯理论 C、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D、认识论上的经验论 22、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一个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2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 )

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 B、否认真理是发展的 C、主张真理是绝对的 D、主张真理是具体的

24、在真理问题上,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

A、唯物论 B、辩证法 C、诡辩论 D、二元论 25、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 )

A、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B、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C、可能与现实的统一 D、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6、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真正的自由在于( )

A、摆脱必然性的奴役,自由地支配自然界、社会和思维 B、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冲破一切束缚,自由自在、为所欲为地生存 D、在思想中对现存的一切事物、现象进行否定 27、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进入自由王国,是指( ) A、人类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支配

B、人类完全摆脱劳动 C、人类在各方面都获得绝对自由 D、人类进人共产主义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征是( )

A、把科学的实践观应用于认识论 B、 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批判不可知论当作一项重要任务 C、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E、把客观事物看作是认识的对象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

A、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文化创造实践 D、科学实验 E、阶级斗争 3、认识的客体的特征有( )

19

A、自然性 B、客观性 C、对象性 D、社会历史性 E、意识性 4、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是( )

A、体现和被体现的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D、可知与被可知的关系 E、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A、正确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

B、使反映论原则与能动原则有机结合起来

C、从根本上驳斥了唯心主义认识论 D、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 E、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直观性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对象的客观性 D、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E、理性认识的正确性

7、下列正确描述反映与选择、重构的关系的是( )

A、选择、重构是反映的内在机制 B、选择、重构与反映等同

C、反映与选择、重构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D、选择、重构可以取代反映 E、反映的过程中不存在选择、重构 8、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 )

A、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 B、包括具体方法、形象方法、抽象方法等 C、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及其方法 D、深入研究了世界的某些关系

E、取代了辩证法,使人的认识深入到发展的更深、更复杂的层次和领域 9、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有( )

A、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B、抽象与形象 C、归纳与演绎 D、分析与综合 E、比较与分析 10、感性认识是( )

A、认识的初级阶段 B、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 C、唯一可靠的认识 D、认识的高级阶段 E、主体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感官对客体的反映

11、理性认识的形式( )

A、感觉 B、表象 C、概念 D、判断 E、推理 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表现在( )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的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E、感性因素中渗透着理性的成分

13、违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原理,社会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犯( )错误 A、经验论 B、经验主义 C、唯理论 D、诡辩论 E、教条主义

1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

A、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 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无限发展过程 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