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论文 下载本文

浅谈《茶馆》

浅谈《茶馆》

【摘要】 话剧《茶馆》以一个小小的茶馆为具体场所,通过“众生相”的展示,表现了三个历史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全剧虽然只有三幕,但却概括出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化、人间百态。《茶馆》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反映出作者在民族化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使全剧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光彩。我们透过《茶馆》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中国,更能借此对老舍先生的文学功底窥见一斑。

【关键词】 话剧;茶馆;老舍;思考

【正文】 在本学期《影视话剧欣赏》公选课的最后一堂课上,老师与我们共同欣赏了一部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茶馆》。本剧共分为三幕,背景分别是维新运动失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及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时期,但三幕都选取了一个共同的地点——即一个“莫谈国事”的茶馆,剧中人物错综复杂,并各具特色。通过对百姓平时生活的勾画,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风俗的变迁、生活的疾苦等,为大家呈现出了一个丰富饱满的画面。 首先要对我们所欣赏的话剧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第一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百日维新”宣告失败后,在一个北京的小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聊着天喝着酒,掌柜王利发忙着招呼和应付各种茶客。这里有刚烈豪爽、秉性正直的常四爷;有赔着笑脸蹭着茶喝的唐铁嘴;有贩卖人口、不分黑白的刘麻子;有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农民康六;有被逼无奈、任人宰割的康顺子;有心狠手辣、黑暗腐朽的庞太监??这些人物都各具特色,而作者只是通过他们的动作、语言,便把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角色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中。

第二幕:十多年过去,在帝国主义的瓜分政策下,军阀割据,内战频繁,政局动荡不安。为了维持生计,王利发对茶馆进行了一番改良,使布置装潢都变了样,前面仍旧卖茶,后面变成出租公寓。但结果却是“越改越凉”,剧中人物的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常四爷卖起了青菜;王利发为使茶馆经营下去,不得不见风使舵、巴结奉承;松二爷也变得穷困潦倒、艰难度日。清政府被推翻后,庞太监失势,被亲戚虐待

1

浅谈《茶馆》

致死,康顺子母子走投无路又回到茶馆乞求掌柜收留;刘麻子被宋恩子和吴祥子逮捕;秦忠义继续为实业救国奔波奋斗。虽然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思想上,却还是没有觉悟,多数人的愿望就只是在这个动荡的局面中生存下去。

第三幕:时间又向前推进了二十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人虽被赶走,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大兵却开始横行霸道。此时的茶馆已变得萧条冷落,没有了往日的生机,王利发希望茶馆能够继续经营下去,又开始急切地寻找“改良”之道。康大力逃上西山参加了游击队,康顺子拒绝了回去做老太后的请求,而是到西山去找儿子。最终,王利发把他所有的财产都给了他的家人,并让她们去西山投奔康氏母子,自己却吊死在茶馆后面。这样的结局确实是给了观众“当头一棒”的感觉,随即便是反思,反思当时背景下潜在的诸多社会问题。

此话剧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不但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而且对于生活安逸的我们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启迪。我仅对观看《茶馆》后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简单归纳如下:

一、话剧内容上

先从题目入手,该话剧仅以一个小小的茶馆为切入点,进行铺陈,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茶馆中,但剧中涉及到的人物却非常之多,且每个角色都个性鲜明,特别具有代表性,这就比较难以把握。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本剧横跨近半个世纪,这段期间的中国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动荡不安的社会,以及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剧中人物多是“命途多舛”,最具典型意义的形象当属“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的王掌柜,他那种“顺民哲学”的低调生存态度,是中国人民长期在专制统治下一直处于极端无权地位的必然折射。话剧的结尾王利发选择了上吊自杀,进入了另一个高潮,但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因此,从内容上来看,情节错综复杂、跌宕起伏,人物丰富饱满、各具特色,同时,历史背景也是十分深刻而有内涵的。

二、话剧形式上

本剧根据时间顺序分为三幕,前后约半个世纪的时间,正是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百姓民不聊生,思想麻木腐朽的阶段,作者通过“众生相”的表现手法,把一幅当时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画面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一位名人曾这样评价《茶馆》:“剧本采用的是一种与传统模式迥然不同的横断面式的叙述性结构。”

2

浅谈《茶馆》

因为该剧带有许多的小说的特征,比如,依赖于人物的语言,并且非常注意描写人文风俗等。无疑,这种创新为我们带来了很多艺术上的成效,它强调了话剧的真实性,暗示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了主流写作的规范。难怪《茶馆》会被人成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作品”。而以上这些都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话剧的发展历程,并且创造出与以往话剧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一种新的生活状态及人生感悟,当然,这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途。

三、关于作者

谈到老舍先生的话剧创作,不得不提及一点,那便是他在写剧本之前就已经是一位十分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了,我们非常熟悉的老舍先生著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便是其中代表之一,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话剧才会多了一种小说的味道,而老舍开始创作话剧也主要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想用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宣传团结抗日的精神,老舍先生也因此成为我国抗战戏剧中的高产作家。

老舍的作品往往与北京的市民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善于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完成对民族精神的发掘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松诙谐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或悲欢。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气息是老舍剧作的一大特色,形神兼备的人物塑造和独特的“京味儿”语言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

以上便是我在观看话剧《茶馆》之后,通过查阅资料,浏览互联网,与同学相互探讨之后的成果,由于所学有限,文章难免存在纰漏,还希望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茶馆·正红旗下》,老舍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二十世纪中国话剧经典》,张健 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10年11月30日

材料与化工学院 生物工程2班 公泽 20090412310038

联系方式:1559563225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