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下载本文

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结题报告

苇子峪中心小学课题组 执笔:刘中新

摘要:苇子峪中心小学多年来坚持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学校积极参加辽宁省《家

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良性互动机制研究》的协作课题,以“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为研究课题,精心构建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养成、巩固。学校以希望教育为动力,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以科学管理为手段,用责任去启智怡人,挖掘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智商,张扬学生的个性,教育他们学会做人、求知、生存、发展,全面提高素质,让每个生活在我们学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信。用严整的关爱、制度加爱心架设成功的桥梁。

关键词:自主 负责 责任意识 家校合作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课题组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实验教师齐心协力,课题“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取得一定成绩。我们现将课题的研究情况和具体工作总结一下,以便更好促进下一阶段的研究,不断探索更具实效的德育模式。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1、学生健康成长和终生幸福的需要。当下,正处在独生子女时代,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孩子容易养成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的性格,缺乏竞争意识和责任心。学生普遍存在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享乐主义的思潮严重,缺乏爱心、责任心,责任意识淡漠。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是当务之急。

2、学校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多年来,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德育工作重心降低,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较差。所以,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自身优势,以“科研兴校”为突破口,以“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为抓手,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不断探索有效地德育教育新途径、新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3、创建和谐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长素质普遍低,科学教育指导少,家庭教育出现短板。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温馨和家庭教育。在学习上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很差。因此,通过课题研究,发挥学校教育功能,以家校联动为载体,探究学校、家庭合力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内容及表现形式,创设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家长履行家庭责任,利于孩子的成长。

4、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

1

务。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小学教育中,通过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的研究,既有现实性,也有研究开拓的前瞻性。因此,我校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研究这一课题的理论依据有: 1、道德心理研究。

雷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指出:个体的道德根植于社会环境,人的品德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德育活动离不开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指导。 约翰·洛克认为人的理性来源于经验,人的德行是后天养成的结果。人是有形体的理性动物,健康教育是全部教育之首,德行乃各种才赋之首,德行的教育中要注重说理、尊重孩子、启蒙理性、树立榜样、鼓励好奇心、寓教于乐。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加强练习和养成习惯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追求幸福。习惯在德行养成过程中有许多优势作用,习惯的养成要加强练习。

2、著名教育家关于责任的阐释。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就是责任。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是自律,也是他律。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手段。” 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这在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科研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改变传统教育中“重说教,轻体验”、“强调学校教育,忽视家校社联合”、“德育活动、教育针对性差,无序列,轻过程”等现象和做法。探索、丰实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内容及形式;精心构建家校和社区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的操作模式和工作机制;不断探索适合农村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创新德育模式,优化教育过程,注重体验、注重反思、注重成效。 (二)工作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科研理论提升,形成科研与教研一体化运行机制,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教师合作精神;使参与研究的教师养成认真学习、多角度思考、敢于尝试、善于积累、及时总结的好习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实现经验到理论的提升;坚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进步,提升技能,实现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和教育能力的全面提高。

2

2、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并构建家校和社区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的操作模式和工作机制。通过设立教学开放日、请家长来校听课、设立家校联系卡、召开体验反思课、成立家长学校、改革学生期末操行评语、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以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培养为抓手,不断改进教育模式,发挥学校阵地作用,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改进家教方法;使德育教育活动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既重视思想品德观念的提高,更注重在活动体验与反思中强化与养成。 (三)育人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集体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能热爱学习,主动参与学校的学习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关心班级,自觉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维护班级体荣誉;孝敬父母与长辈,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初步形成责任意识。使学生成为“五有”(有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有学习能力,有创新意识,有责任心理,有自立技能),“四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三意识”(终身学习意识、自律自信意识、合作共存意识)时代新人,最终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

三、课题研究内容

体现在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型,由单一的教师理性说服、强制管理转变为家校合力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由以教师为主的空洞说教转为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反思、同伴互助;由以学校为主的点线教育转变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全面教育。具体如下:

1、探索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内容形式。

2、搭建教师学习、互助、研究、反思的平台,促进教师在课题引领下的理论提升、能力提高和专业发展。

3、构建学校、年级、班级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目标体系。 4、规范、细化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操作流程和实施步骤。

5、建立并完善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激励机制,探索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新途径、新方法

6、探索并构建家校和社区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的操作模式和工作机制。 四、课题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原则

1.坚持小、近、实”的原则

德育目标和内容不假大空,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只要我努力、坚持,

3

就能做好。

2.坚持针对性、实效性的原则

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确定教育专题进行教育,既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又要在行为上得到规范;既要对学生现实有教育作用,又要对学生今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坚持“注重体验、共享快乐”的原则

注重体验、共享快乐,就是要在责任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贴近学生生活,在活动的设计、组织上,遵循学生责任心理品质形成的一般规律,坚持“回归学生生活,回归学生体验”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参与活动的组织、参与管理的过程、参与活动的评价,并从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进而养成良好的责任心品质。

4、坚持“恒久性”原则

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即使学生逐步培养起来的好习惯,如果停止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反弹现象。因此在培养下一个目标时,上一个目标要继续跟进,直至内化吸收,彻底养成。 (二)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学习法

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管理理论,阅读与课题相关的教育专著、报刊、杂志,检索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和本校的相关档案,吸收对本课题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策略,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调查问卷法

通过问卷调查,调查我校小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为课题研究获取第一手材料和数据。 3、活动研究法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进行课题研究。依托班队会、演讲比赛、朗读比赛、汇操比赛、运动会、艺术节及重大节日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感悟和自我调整。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最佳途径与方法。

4、经验总结反思法

课题组成员对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比较、评价和概括,应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形成经验总结,在年级和校内推广活动中的经验;吸取教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工作策略,提高效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