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第6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下载本文

第6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6.1考点难点归纳

1.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

2.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移动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变动多少。从IS-LM模型分析中可知,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变动会使LM移动,进而影响收入水平,而LM移动究竟会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则LM移动时收入变动就越大,从而AD曲线越平缓;相反,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LM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动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

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扩大(A增加),或扩张性货币政策(M增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3.总供给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者总产出),一般而言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的。宏观经济学中一般用宏观生产函数来表示产出与劳动和资本等之间的关系。 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y?f(N,K)

其中,y为总产出;N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者就业量;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 在宏观经济波动分析中,一般把资本存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即:

y?f(N,K)

同时,宏观经济学假定宏观生产函数有两条重要性质:一是总产出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

增加;二是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如图6-1所示。

图6-1 宏观生产函数

4.潜在就业量与潜在产量

潜在就业量即充分就业量,此时的失业率不为零,而是处于自然失业率。在短期,可以认为潜在就业量为一个外生变量,长期它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长。而潜在产量就是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即:

y?f(N,K)

**5.劳动市场

总供给由总就业水平决定,而总就业水平又由劳动市场的均衡决定,即:Nd?Ns。而Nd?Nd(WP),其中

WPWP为实际工资,Nd与WPWP成反向变动关系,即劳动需求函数向右

下方倾斜;Ns?Ns(),劳动供给函数为的增函数。

6.古典的总供给曲线

又称为长期的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根据西方经济学,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是总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此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即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劳动的供求主要受实际工资的影响。在名义工资既定时,价格变动将引起实际工资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市场非均衡;或劳动供大于求、或劳动求大于供。由于充分竞争性,非均衡将导致名义工资变动,直至重新回到均衡位置。如图6-2所示。

图6-2 古典的总供给曲线

7.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两个假设为:(1)货币工资刚性,只能升不能降;(2)人们有“货币幻觉”,只注意货币的票面价值,而忽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理解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应该从满足充分就业量时候的(y0,p0)开始。当价格上升到p1时,实际工资

W0P1下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减少,

要求货币工资增加,

W1P1恢复原值,就业量不变,总供给不变。当价格下降到p2,

W0P2增

加,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少,而货币工资又不能减少,所以导致厂商减少劳动力供给,就业水平小于均衡状态,总供给减少。如图6-3所示。

图6-3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8.简化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其经济含义是:在未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y0前,经济社会能够以大致不变的价格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而在达到了y0后,不管价格被提到何种程度,国民收入不会增长,只会出现通货膨胀。这种假设反映了萧条时候,由于存在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和资本,所以能够在保持一定价格水平的情况下,保证国民收入的增长(如图6-4所示的实线部分)。

图6-4 简化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9.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作为凯恩斯主义重要代表的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萧条、高涨和滞胀)。他们同时使用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就是说,他们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10.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1) 凯恩斯情形和古典情形。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凯恩斯情形;另外一种为古典情形。

在凯恩斯情形下(如图6-5a),扩张的财政政策只是提高产量和就业。同样,扩张的货币政策,即名义货币量的增加,也不对价格产生任何影响。

在古典情形下(如图6-5b),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不能改变产出,而只是提高价格。对于货币政策还有如下著名的古典结论:在古典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实际产出维持不变。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只会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产量(产量、就业)无一发生变化的这种情况,称为货币是中性的。

图6-5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2)常规总供给曲线情形下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不同效应。用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说明政府旨在刺激总需求的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两条曲线相交于何处。图6-6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问题。

图6-6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不同效应

在总供给曲线的平坦(有弹性的)部分,经济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时,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比如6-6(a)图中从AD1移动到AD2,这时产量较大的增加只伴随着价格以较小的幅度上升。另一方面,在总供给曲线的陡峭(弹性较小)部分,经济接近于其生产能力。这时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比如在6-6(b)图中从AD3移动到AD4,产量增加很少,而价格却显著上升。

(3) 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图6-7说明了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这里考虑的是由于经济中企业的设备投资增加而造成生产能力增大的情形。这时,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从AS0移动到AS1。如果经济最初运行在总供给曲线的陡峭部分而且总需求曲线是相当无弹性的,比如说,图6-7中的AD1,那么总供给的增加意味着新的均衡价格水平将明显低于初始价格水平。另一方面,如果经济最初运行在总供给曲线的平坦部分,比如说,图6-7中的AD0,则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果不大。这是因为总供给曲线的平坦部分表明了经济中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新追加的生产能力对于生产的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水平的影响都很小。

6-7 生产能力增加的效应

图6-8描述了从国外购买的投入品(比如石油)价格上涨的效应。这时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从微观角度看,为了使厂商愿意生产与以前相同的产量,它们必须能得到更高的产品价格。从图中可以看出,即使这时经济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价格水平也会上升。

图6-8 进口投入品价格上涨的效应

11.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

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研究涉及了三个市场和一个总量函数,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

以短期总供给模型而论,存在着四个方程,即: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I(r)?g?s(y?t)?t

(式中,g和t分别为政府购买和税收)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MP?L1(y)?L2(r)

WP,W?W

劳动市场均衡条件:f(N)?总量生产函数:y?y(N,K)

从上面四个方程可以确定y、N、r和P。

以长期总供给模型而论,也存在着四个方程: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I(r)?g?s(y?t)?t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MP?L1(y)?L2(r) WP,h(N)?WP劳动市场均衡条件:f(N)?式中,f和h分别为劳动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

总量生产函数:y?y(N,K)

通过四个联立方程,可以求得y、N、r和P的数值。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6.2.1 概念题

1.古典的总供给曲线(上海理工大学2004研)

2.总需求函数(武大2001研;中国海洋大学2001研)

3.劳动供给曲线(labor supply curve)(中央财大2000研) 4.劳动市场均衡

4. 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对外经贸大学2007研) 5.总供给曲线 6.总需求曲线

7.潜在就业量和潜在产量 8.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9.凯恩斯的AS—AD模型

10.修正的凯恩斯的AS—AD模型 1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6.2.2 简答题

1.根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扩大总需求?通过哪些途径扩大总需求?(人大2002研)

2.决定总需求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复旦大学1998研)

3.西方主流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及其政策含义有什么不同?(人大2000研)

4.“古典”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有这种差别?(人大1996研)

5. 分析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

6.解释以下概念,说明其内涵和联系:总需求、有效需求和充分就业下的有效需求。(天津财大2000研)

7.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研究,涉及了“三个市场和一个总量函数”。请就此分别作简要说明。(武大2000研)

8.总需求曲线和单个商品的需求曲线有什么不同?

9.凯恩斯理论是如何解释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原因的? 10.凯恩斯学派关于劳动市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1.说明主流学派的经济学家是怎样用总供求分析法解释经济的“滞胀”状态的。(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

12.假设工人同意在一年的时间里,可以按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名义工资水平提供相应的劳动供给。试问:

(1)当在这一年内价格水平从P0增加到1.05P0,再到1.1P0时,图6-9中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将如何变化?

(2)当价格水平按(1)中假定上升时,劳动力需求曲线会如何变化?

(3)经济的实际就业水平如何变化?

图6-9 价格水平和劳动需求

13.如果没有工资刚性的假设,凯恩斯扩张总需求的政策效应将如何? 14.请说明简单凯恩斯模型、IS-LM模型和AS-AD模型这三个模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15.导致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是什么?

16.解释为什么未预料的通货紧缩会改变人们的收入在分配,从而进一步减少总需求? 17.物价水平对总支出曲线的影响如何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8.画图说明总支出曲线和总需求曲线之间的区别。

19.你认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动态模型与卢卡斯模型的核心差异是什么?说明哪一种模型更为合理以及你认为为什么合理。

20.宏观短期均衡直接和间接地决定了哪些变量?

20.为什么说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是看待同一宏观经济现象的两种不同方式?(武大2007研)

6.2.3 计算题

1.设一两部门的经济由下述关系式描述:消费函数C=100+0.8y,投资函数为I=150-6r,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4r,设P为价格水平,货币供给为M=150。试求:

(1)总需求函数。

(2)若P=1,均衡的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

(3)若该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AS=800+150P,求均衡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人大1998研)

2.假设有一经济社会是由三部门构成的。其消费函数为C=20+0.8(Y-T),投资函数为I=600-4000r,政府支出G=420,税收函数T=100+0.25Y,名义货币供给Ms=345,货币需求函数为Md=25+0.4Y-4000r。试求:(1)IS曲线方程式;(2)当价格水平P=1时,LM曲线的方程式;(3)当价格水平P=1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4)总需求曲线方程式。(厦门大学2005研)

3.已知某宏观经济中的总量生产函数Y?KaL?,a???1,K和L分别为两个生产要素,它们相应的价格分别为C和W。产出Y的价格为P。

(1)写出劳动需求函数; (2)写出总供给函数;

(3)设a???0.5,K?500,W?25,(W/P)?1,写出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函数和古典学派的总供给函数。

4.(1)名义货币供给为150美元,价格水平为1,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为0.2y-4r时(这里r为利率水平,y为实际国民收入),求解货币市场均衡的LM方程。(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价格水平上升到1.2,LM方程如何变化?(3)画图说明价格水平变化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

5.假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函数为P(14-0.08N),这里N是劳动投入量。

(1)当P=1时,单位劳动的名义工资为4、3、2、1美元时,劳动力需求各为多少? (2)给出劳动力需求方程。

(3)当P=2时,在名义工资分别为4、3、2、1美元时,劳动力需求各为多少? (4)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对劳动力需求有何影响? 6. 一个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分别为: AD:m+v=p+y

AS:p=p+λ(y—y*)

其中,p代表对价格水平的预期,y*为充分就业产出水平,m为货币总量。y和λ常数。

(1)若预期为完美预见(Perfect Foresight),求出均衡的价格与产出水平。

(2)若货币当局实行了一次意料外的并且是永久性的货币扩张,图解这次政策操作的短期和长期效应。(中山大学2006研) 7.经济的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为700亿美元,在P=2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IS方程为y=1000-30r,这里C=30+0.8Yd,I=150-6r,Tx=100和G=100。LM曲线为y=500+20r,这里M=200,P=2,货币需求为0.2y-4r。试问:

(1)当政府支出增加15亿美元、总需求扩大、价格水平上升到2.22时,IS、LM方程如何变化?

(2)求解在P=2和2.22水平下的r、C和I水平。

(3)政府支出的增加对产出构成有何影响?

8.假设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曲线为:Y=667+1.11G+1.11(M/P);价格调整曲线为:

e???Y?1?1500?/1500??;政府支出G=200,货币供给M=550。若预期的通货膨胀率?e

e

e

始终等于0,求出经济从P0=1.4开始的运行路径;GDP达到与潜在GDP相差2%还要多少年?

9.假定某经济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18%,政府谋略通过制造10%的失业率来实现通货膨胀率不超过4%的目标,当价格调整方程的系数h=0.4时,试问其通货膨胀率下降的过程如何?

6.2.4 论述题

1.试述扩张性财政政策对需求曲线的影响。(武大2002研) 2.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上海财大2003研;北航2005研)

3.根据IS曲线方程和LM曲线方程推导总需求函数,并说明函数中的参数对总需求函数的影响及其经济学含义?(对外经贸大学2002研)

4.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武大2000研)

5.主流经济学派是如何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来解释宏观经济运行的?(人大2002研)

6.什么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请作图说明。(武汉理工大学2004研) 7.试结合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法说明宏观经济波动中短期的萧条状态、高涨状态、滞胀状态和长期的充分就业状态。并简要说明政府治理滞胀的对策。(武大2002研) 8.主流学派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其政策含义如何?(厦门大学2004研;人大2001研)

9.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是怎样形成和怎样变化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的政策意义是什么?(北师大2002研)

10.总供给曲线的形成及其意义。(中央财大2000研)

11.解释总供给曲线三个区域的含义,用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解释西方国家七十年代的滞胀和美国九十年代的新经济。(电子科技大学2004博) 12从投资的角度说明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用图形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如何引起总需求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增加如何引起总需求水平的变动?

13.已知:线性生产函数、成本加成的定价原则和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为:

gw???(u?u),其中gw为名义工资增长率,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为

**名义工资增长率对失业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试推导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北大2001研)

14.试推导古典经济学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并指出其政策含义。 15.假设有下列形式的总供给曲线:

yt?yt?x(?t?t?1?t),x?0,

n,Y是总产出。yt是自然失业率下的产出(natural rate of output),y代表log(Y)

?t代表通货膨胀率,t?1?t代表在t?1期形成的对第t期通货膨胀率的预期。

n(1) 简要解释名义工资粘性程度(degree of rigidity of the nominal wage)增大,参数x的变化。(不超过100字)

(2) 将总供给曲线改写成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并且在(π,Y)坐标图中

画出来(将此曲线的重要性在图中标明)。

(3) 用通常语言描述和解释怎样计算牺牲指数(sacrifice ratio)。(不超过100字) (4) 假设通货膨胀的预期根据t?1?t??t?1形成,x?0.5初始稳态通货膨胀率为5%。假设自然失业率下的产出不受总需求管理的影响。中央银行希望将稳态通货膨胀率降到2%的水平。

① 在第一期,中央银行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实际的(actual)产出水平比自然失业率下的产出低1个百分点。实际的(actual)通货膨胀率会降低多少?预期通货膨胀率怎样变化?

② 第二期,中央银行继续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实际的(actual)产出水平比自然失业率水平下出低0.5百分点。实际的(actual)通货膨胀率会降低多少?预期通货膨胀率化?

③ 第三期,中央银行实行中性货币政策,而且Y=Yn。第三期事实的通货膨胀率是多少? ④ 将① 、② 和③ 的结果在菲利普斯曲线图上画出来。

⑤ 假设理性预期,即t?1?t??t,简要讨论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产出水平,价格和就业的影响。(北大2004研)

16.利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分析框架,(1)分析石油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即滞胀问题,和西方国家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因为总需求骤减带来的经济衰退;(2)如果政府不加干预,经济能否恢复正常?为什么?(3)说明时间、预期和市场是否完善在这种分析中所起的作用。(4)基于上述分析,货币数量的改变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以考虑时间因素,考虑不同的理论或学派)?为什么?(5)解释什么是货币中性和理性预期。(武大2005研)

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6.3.1 概念题

1.古典的总供给曲线:一种长期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根据西方的经济学,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是总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此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即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劳动的供求主要受实际

工资的影响。在名义工资既定时,价格变动将引起实际工资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市场非均衡;或劳动供大于求、或劳动求大于供。由于充分竞争性,非均衡将导致名义工资变动,直至重新回到均衡位置。

2.总需求函数: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由产品市场均衡条件:I(r)?g?s(y?t)?t和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MP?L1(y)?L2(r)可以求得总需求函数。

3.劳动供给曲线(labor supply curve):指描述人们提供的劳动和对劳动所支付的报酬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假设每一个劳动力的供给都只取决于工资,则劳动供给曲线可用图6-10表示。图中S曲线为劳动供给曲线;0W、0L轴分别表示工资率和劳动数量。①图a中S曲线为水平状态,当工资为W0时,能够提供的劳动数量与所需要的数量相等;当工资低于W0时,劳动供给为零;高于W0劳动供给也不增加。②图b中的S曲线是整个行业或某种职业可能的情形。工资从W0提高到W1,劳动供给就从L0上升到L1;工资下降,劳动供给相应减少。该图的纵轴可用实际工资W/P表示,从而代表宏观(总量)意义上完全竞争的劳动供给曲线,它是实际工资的函数。③图c中的S曲线说明工资增减对劳动供给没有影响的情形。这种情形可能在短时期内出现,此时,个人来不及调整他们的工作计划或某些职业培训期较长,而此时工资增加了。即使增加工资也不能吸引更多的劳动。④图d是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它说明,当工资足够高(如W0)时,人们可以享用更多的闲暇而从事较少工作。在E点上,提高工资会减少劳动的供给,当工资从W0提高到W1时,劳动供给则从L0减少到L1。

图6-10 劳动供给曲线

4.劳动市场均衡:指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处于均衡状态。反映在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的需求曲线上,就是这两条曲线的交点。在这一点上,劳动的供给总量和劳动的需求总量正好相等,既不存在劳动力过剩,也不存在劳动力短缺。这一点决定的就业量是均衡就业量。

4. 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是指加入预期价格后表示产出与价格变动关系的总供给函数,又称卢卡斯总供给函数,用公式一般表示为:

?) y?y*??(P?P式中y为总产出,P为价格水平,y*为经济的潜在产量,参数γ>0,p?为预期价格。 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表明,经济的总产出与未被预期到的价格上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会导致实际产出与经济正常产出的偏离,如果价格水平等于

人们预期的值,则总供给等于自然率的产出水平。否则,随着现实价格水平超出预期的价格水平,产出增加到自然率水平之上。

5.总供给曲线: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表示经济当中的生产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般地,生产总水平与价格总水平变化方向相同,也就是说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总供给曲线可以通过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的分析得到。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取决于价格总水平如何影响劳动市场上的均衡就业量。如果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以相同的方式影响劳动的需求和供给,那么它对均衡就业量不产生影响,也就不会对产出量产生影响。这时,总供给曲线是一条直线。如果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劳动的需求和供给产生不同的影响,则供给曲线就会具有其他形状。例如,如果价格总水平只影响劳动的需求而不影响劳动的供给,那么价格总水平提高将使得劳动需求增加,从而均衡就业量增加,并最终导致产出量增加。此时,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短期和长期的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有(1)在短期内,随着总需求的不同,经济可以处于萧条和高涨的状态。此时,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总需求使得经济位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2)在长期中,经济保持在潜在产出的水平,需求管理政策不能改变国民收入,只能改变价格总水平。

6.总需求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的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变动多少。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则LM移动时收入变动就越大,从而AD曲线越平缓;相反,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LM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动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

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扩大,或扩张性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7.潜在就业量和潜在产量:潜在就业量即充分就业量,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避免的原因,当就业量等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并不为零,这时的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一般地,当就业量低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反之,当就业量高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在宏观经济学中,潜在就业量通常被看做是一个外生变量,即它不取决于产量、消费、投资和价格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但另一方面,一个社会的潜在就业量又不是

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人口的增长而稳定增长。潜在产量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即:

y?f(N,K)

**式中,N*为潜在就业量;y*即为潜在产量。因为潜在就业量不受价格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所以潜在产量也不受价格水平等经济变量的影响,也被视为一个外生变量。当一个经济社会的生产达到了其潜在产量时,意味着该经济社会较充分地利用了现有的经济资源。

8.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一种短期总供给曲线。它的两个假设为:(1)货币工资刚性,只能升不能降;(2)人们有“货币幻觉”,只注意货币的票面价值,而忽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它是一个倾斜线段和垂直线段连接在一起的图形。当价格上升时,实际工资下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减少,要求货币工资增加,实际工资恢复原值,就业量不变,总供给不变。当价格下降时,实际工资增加,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少,而货币工资又不能减少,所以导致厂商减少劳动力供给,就业水平小于均衡状态,总供给减少。

9.凯恩斯的AS—AD模型:由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和一条由水平段和垂直段构成的总供给曲线(即反L型总供给曲线)所构成的模型。此模型的含义是:在总供给曲线的水平阶段,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只是引起产量增加。而在总供给曲线的垂直阶段,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只能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而不能引起实际产量的增加。

10.修正的凯恩斯的AS—AD模型:指由修正了的总供给曲线和向右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构成的模型。西方经济学界有人认为,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情况下,价格水平就会随着总需求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因此,根据这种看法,他们将反L型的总供给曲线的水平段修正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正斜率段,但总需求曲线仍为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从而得到了修正的凯恩斯的AS-AD模型。其基本含义是:在到达充分就业前的产量水平上,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引起价格和产量水平都增加,而在到达充分就业产量水平后,总需求的提高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而不会引起实际产量的增加。

1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在图6-11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纵轴代表价格水平(P),AD1代表原来的总需求曲线,AS1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AS2代表长期总供给曲线。最初,经济在El点时实现了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1,均衡的价格水平为P1。这时El点又在长期总供给曲线AS2上,所以,Y1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在短期内,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从AD1向右上方平行地移动到了AD2。AD2与短期总供给曲线AS1相交于E2。这样。总需求的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从Y1增加到Y2并使价格水平从P1上升到P2。但是,价格的上升必然引起工资增加,总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从AS1向左上方平行移动到AS3,AS3与AD2相交于E3。这样,国民收入水平从Y2减少到Y3,价格水平从P2上升到P3。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AS2)。AD2与AS2相交于E4,国民收入水平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Yl,而价格水平上升到P4。这一模型是用总需求来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的发展。它说明,总需求与总供给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同时运用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政策。

图6-1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6.3.2 简答题

1.根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扩大总需求?通过哪些途径扩大总需求?(人大2002研)

答:(1) 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被称为总需求曲线。由于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和开放替代效应等因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可以从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和IS-LM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2) 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出现通货紧缩趋势时,应采取措施扩大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抑制通货紧缩。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扩大,或扩张性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扩大。

2.决定总需求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复旦大学1998研) 答:(1)决定总需求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是LM曲线的斜率和IS曲线的斜率。 (2)在IS曲线斜率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越陡,则LM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越大,从而AD曲线越平缓;相反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则IM曲线斜率不变时收入变动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

3.西方主流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及其政策含义有什么不同?(人大2000研)

答:总供给函数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与全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函数关系。将这种函数关系作成曲线,就得到总供给曲线,简称AS曲线。西方主流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的差别如下:

(1)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差别。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是长期总供给曲线,而主流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是短期总供给曲线。

(2) 图形形状差别。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在图形上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如图6-13所示;而主流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是一个倾斜线段和垂直线段连接在一起的图形,如图6-12所示。

图6-12 主流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

图6-13 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

(3) 理论基础不同。古典理论认为,劳动市场运行毫无摩擦,总能维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既然在劳动市场,在工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维持,因此,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所以总供给曲线总是垂直的;而凯恩斯主义则假设工资刚性,并且劳动力市场存在摩擦,充分就业和达到潜在产量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工资和名义工资的变化会带来劳动供给的变化,所以总供给曲线不会在充分就业保持垂直,而是应该保持水平或者至少保持正斜率。

(4) 蕴含的政策效果不同。古典模型中,除非总供给曲线发生变动,否则财政和货币政策只会带来价格上涨,没有任何效果。凯恩斯模型则正好相反。

4.“古典”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有这种差别?(人大1996研)

答:参见简答题第3题。

5.分析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 答:宏观经济的均衡是指一国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从而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平衡这样一种状态。宏观经济均衡包括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以及劳动市场的均衡。 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AS=AD),或总储蓄等于总投资(S=I)。 当S>I时,即AS>AD时,生产过剩,供过于求,导致存货上升,价格下降,利润减少,企业缩减生产,解雇工人,这一过程表现为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的过程。

当S<I时,即AS<AD时,生产不足,存货下降,导致价格上涨,利润增加,此时企业扩大生产,增雇工人,表现为经济扩张过程。

因此,只有当S=I时,宏观经济实现了均衡。

6.解释以下概念,说明其内涵和联系:总需求、有效需求和充分就业下的有效需求。(天津财大2000研)

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用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推动总需求的力量除了价格水平、收入、对未来的预期外,还包括诸如税收、政府购买或者货币供给等政策变量。

(2)有效需求强调不但要有需求的欲望,更要有需求的能力,即购买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3)充分就业下的有效需求,有如下特性:在现有的资本和技术条件下,由于处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不可能再提供更多的供给,这样,此时的有效需求只会带来价格的上涨,而对产出没有经济贡献。

7.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研究,涉及了“三个市场和一个总量函数”。请就此分别作简要说明。(武大2000研) 答: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研究涉及了三个市场和一个总量函数,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

以短期总供给模型而论,存在着四个方程,即: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I(r)?g?s(y?t)?t

式中,g和t分别为政府购买和税收。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MP?L1(y)?L2(r)

WP,W?W

劳动市场均衡条件:f(N)?总量生产函数:y?y(N,K)

从上面四个方程可以确定y、N、r和P。

以长期总供给模型而论,也存在着四个方程: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I(r)?g?s(y?t)?t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MP?L1(y)?L2(r) WP,h(N)?WP劳动市场均衡条件:f(N)?式中,f和h分别为劳动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

总量生产函数:y?y(N,K)

通过四个联立方程,可以求得y、N、r和P的数值。 8.总需求曲线和单个商品的需求曲线有什么不同?

答:(1)总需求是指支出,单个商品需求是指商品数量;

(2)总需求受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单个商品的需求受相对价格的影响;

(3)二者都受到价格的影响。对前者的解释必须从利息率的变化入手,对后者的解释则是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开始。

9.凯恩斯理论是如何解释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原因的?

答:根据凯恩斯总需求决定理论,已有的收入、消费倾向、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预期收益和资本品价格是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因素。

在社会经济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可将已有的收入、货币供给数量以及资本的供给价格视为常量,因而国民收入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消费倾向、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以及投资者对投资未来收益的预期。

对于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理论给出的理由如下: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决定了消费不足。

(2)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即在萧条时期投资者对未来收益预期偏低决定了投资不足。 (3)流动偏好。当人们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时,经济中的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无论货币供给多少,利息率都居高不下,从而也导致了投资不足。

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共同作用,使得总需求不足,最终决定均衡国民收入处于较低水平,从而使得经济出现萧条。

10.凯恩斯学派关于劳动市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1)工资刚性是在供给方面对失业的一个基本解释。当价格水平较低时,实际工资较高,这样会形成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由于工资能上不能下,这种状况将持续下去。这就是产生失业的原因。(2)在名义工资不降的情况下,价格提高可以使实际工资下降,刺激企业增加劳动需求。由于工人存在“货币工资幻觉”,实际工资下降可以被工人接受。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提高价格的政策,解决失业问题。

11.说明主流学派的经济学家是怎样用总供求分析法解释经济的“滞胀”状态的。(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

答:(1)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含义

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国民收入(总产出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总供给曲线可以根据总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以及货币工资曲线推导而得到。

总需求指整个社会经济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被称为总需求曲线。由于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和开放替代效应等因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可以从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和IS-LM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作为凯恩斯主义重要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派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来解释宏观经济运行。他们同时使用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他们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2)运用总供求分析法对经济“滞胀”状态的解释

从图6-14(a)中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二者交点E决定的收入或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AD',短期总供给曲线AS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现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受到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用图6-14(b)表示。

在图6-14(b)中,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二者交点E决定的产

?,与总需求曲线AD交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现在出现供给冲击,ASS左移到ASS于E,E点所决定的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

''''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3)治理滞胀的对策 在政策主张上,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认为,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总需求增加只是提高了价格水平,而不改变产量或收入,如图6-14(c)所示;但短期内的萧条和过度繁荣是不可避免的,仍然可以给社会带来损失。因此,有必要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以熨平萧条和过度繁荣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使经济持续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的状态。

图6-14 总供求分析对滞胀的解释

政府治理滞胀的对策主要有:①紧的货币政策;②财政政策:实施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利用财政杠杆调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12.假设工人同意在一年的时间里,可以按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名义工资水平提供相应的劳动供给。试问:

(1)当在这一年内价格水平从P0增加到1.05P0,再到1.1P0时,图6-15中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将如何变化?

(2)当价格水平按(1)中假定上升时,劳动力需求曲线会如何变化? (3)经济的实际就业水平如何变化?

图6-15 价格水平和劳动需求

答:在劳动力市场上,以名义工资W为纵轴、就业量N为横轴,劳动力供给曲线在一定的时期内是一条有正斜率的曲线,如图6-15中Ns;劳动力需求曲线Nd,是一条负斜率的曲线。这样:

(1)如果工人同意在1年的时间里按供给曲线Ns所描述的名义工资与就业的关系提供就业,那么,价格水平从P0增加到1.05P0再到1.1P0时,就不会影响Ns曲线。

(2)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劳动力的边际产值也随之上升,企业就会扩大就业。在价格水平上升到1.05P0时,Nd曲线右移至N'd;上升到1.1P0时,Nd曲线右移至Nd。

(3)劳动力市场上随着劳动力需求的扩大,就业量会由N0扩大到N0,N1,N2。

''13.如果没有工资刚性的假设,凯恩斯扩张总需求的政策效应将如何?

答:如果没有工资刚性的假设,凯恩斯扩张总需求的政策效应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考虑: (1)假设在价格水平既定情况下出现了失业。如果不是工资刚性而是工资弹性,那么,名义工资就会下降。接下来,劳动需求增加、就业增加、产出增加,最后直至充分就业。这样,根本就不需要凯恩斯扩张总需求的政策。

(2)假设政府在失业的情况下采取扩张总需求的政策。在一般情况下,这会引起价格提高,如果不是工资刚性而是工资弹性,那么,名义工资就会提高。如果名义工资和价格水平同比例提高,这样,政府扩张总需求的政策就失效了。

可见,在凯恩斯提出扩张总需求的政策建议所依据的宏观经济理论中,工资刚性的假设是非常重要的。

14.请说明简单凯恩斯模型、IS-LM模型和AS-AD模型这三个模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1)简单凯恩斯模型假设价格不变、利息率不变。用乘数理论刻画财政政策效应。该模型对总产出决定和政策效应的分析实际上是总需求分析。

(2) IS-LM模型保持价格不变的假设。重点引入货币因素从而说明了利息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该模型在利息率可变情况下分析总产出决定,并分析了利息率决定。对财政政策效应的分析既保留了乘数效应,又引入了挤出效应。此外,还分析了货币政策效应。但是,该模型仍然是总需求分析。

(3)总供求模型引入劳动市场从而分析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于是放弃了价格不变假设。该模型在价格可变的情况下分析总产出决定,并分析了价格水平决定。不仅分析了需求管理政策的产出效应,而且分析了它的价格效应。不仅进行了总需求分析,而且进行了总供给分析。

15.导致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是什么? 答:导致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1)消费需求尤其是对于耐用品的购买变化;(2)投资需求的变化;(3)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4)净出口的变化。

导致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1)自然灾害和战争等;(2)技术变化;(3)风险承担偏好,如果市场风险增加,而厂商恰恰是风险回避者,则可能会减少供给;(4)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5)劳动意愿的变化,即人们在闲暇和工作之间进行选择的偏好。 16.解释为什么未预料的通货紧缩会改变人们的收入再分配,从而进一步减少总需求?

答:未预料到的通货紧缩增加了债务人的债务负担及债权人的实际财富。通常,债务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债权人,债务负担的加重就会使债务人的消费减少。总需求就会随之减少,从而总需求曲线就会向左移动,进一步使经济收缩。

17.物价水平对总支出曲线的影响如何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答:总需求曲线说明了物价水平与总支出之间的关系。总支出曲线表明了物价水平不变时由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决定的支出水平。如果物价水平改变了,总支出曲线就要移动,并形成新的支出水平。因此,每一个物价水平都有不同的支出水平。物价水平与相应的总支出结合的点在总需求曲线上。例如,如果物价水平上升,自发支出要减少,总支出曲线就要向下移动。这就使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既定时总支出减少。由于物价水平上升与总支出的减少相关,所以,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

18.画图说明总支出曲线和总需求曲线之间的区别。

答:总支出曲线表示在每一收入水平上的总支出量AE,有AE=C+I+G+NX,如图6-16(a)所示,AE线与45度线的交点表示总支出等于总收入。AE0线表示其他情况不变时,价格水平为P0时的总支出曲线,AE0线与45度线的交点决定收入水平为Y1;AE1线表示价格水平上升为P1时的总支出曲线,AE1线与45度线的交点决定收入水平为Y2。总需求曲线表示与不同的价格水平所对应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如图6-16(b)所示。由图6-16(a)可以导

出图6-16(b)。将不同价格和相应的均衡产量或收入(也等于总支出)的组合点连接起来,就得到总需求曲线AD。价格水平越高,总需求量或者说均衡总支出量越小;反之亦然,也即价格水平与总需求量之间存在反向变化的关系。这是由于:①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就需要更多的货币从事交易活动。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增加,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上升,这将使投资和收入水平下降。②价格水平上升,以货币表示的资产(如现金、存款)的购买力下降。人们实际所拥有的财富减少了,消费和投资水平就会下降。③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名义收入水平增加,由于税率的累进性,从而使消费者税收负担增加,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消费和投资水平也会随之下降。④国内物价水平上升,本国公民购买外国商品增加,因而净出口减少。

图6-16 总支出曲线和总需求曲线间的异同

19.你认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动态模型与卢卡斯模型的核心差异是什么?说明哪一种模型更为合理以及你认为为什么合理。

答:(1)理论基础不同:前者来源于经验事实,由历史数据得到的菲利普斯曲线为基础得到总供给曲线;后者建立在微观经济基础上,从理性人如何进行决策得出,前提是市场出清。

预期形式不同:前者为适应预期的一种特殊情况;后者是理性预期,人们不会犯系统性错误。

政策决策不同:前者认为需求管理政策可以使产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后者认为经济人的理性预期会使得对付失业的系统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无效。

(2) 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动态模型更为合理。卢卡斯模型的两个假定前提是市场出清和理性预期,而劳动力市场的经验数据表明均衡并非常态,同时期望理性预期也是不现实的,尤其对中国来说,因此对于预期的产出,就业和物价的变动等问题的解释尚缺乏经验支持。但不管这样,随着事实上经济主体的理性的加强,这一模型的意义正与日俱增。

20.宏观短期均衡直接和间接地决定了哪些变量?

答:宏观短期均衡直接决定的变量有5个:均衡的劳动力数量,均衡的实际工资,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均衡的价格水平,均衡的实际利率。同时,它间接决定的变量有6个:均衡的实际货币数量,均衡的消费数量,均衡的投资量,均衡的国外净需求量,均衡的货币交易需求,均衡的货币资产需求。

20.为什么说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是看待同一宏观经济现象的两种不同方式?(武大2007研)

答:(1)总供给曲线与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相似的关系并且可以用于分析相同的现象。总供给曲线表示的是价格与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是在一定的通货膨胀预期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两种力量: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失业与自然率的背离(周期性失业),即:

e

л=л–b (U – Un)

而总供给曲线可以写成:

Y = Y + a (P –Pe)

进一步可写成: P= Pe+(1/a)(Y-Y)

两边减去上一年的物价水平P-1:得到: P- P-1=(Pe -P-1)+(1/a)(Y-Y) 有:?????1a??Y?Y?

e再结合奥肯定律,就可就将总供给曲线与菲利普斯曲线连接起来。

(2)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都反映了经济中的价格调整机制。可以从菲利普斯曲线推导出总供给曲线,也可以从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总供给曲线提供了产出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这可以通过变换得出产出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结合奥肯定律,又可以得出产出和失业的关系,然后就可以得到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

例如,沿着总供给曲线移动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产出水平增加。根据奥肯定律,产出增加,失业率会下降。因此,伴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就会下降,并产生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当通货膨胀预期变化时菲利普斯曲线就会移动。如果假定当工人的通货膨胀预期变化时,他们会改变工资需求,就可以断定菲利普斯曲线上的移动是对总供给曲线上移动的反映,因为更高的工资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是看待同一宏观经济现象(价格与产出关系)的两种不同方式。

6.3.3 计算题

1.设一两部门的经济由下述关系式描述:消费函数C=100+0.8y,投资函数为I=150-6r,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4r,设P为价格水平,货币供给为M=150。试求:

(1)总需求函数。

(2)若P=1,均衡的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

(3)若该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AS=800+150P,求均衡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人大1998研)

解:(1)IS:150-6r=0.2y-100

LM:

150P?0.2y?4r

450P总需求曲线为:Y?500?

(2)当P=1时,根据(1)的结果可求得:y=950,r=10; (3)AS=800+150P=AD=500+

450P

解得:P=1,Y=950,即为均衡的价格水平与收入

2.假设有一经济社会是由三部门构成的。其消费函数为C=20+0.8(Y-T),投资函数为I=600-4000r,政府支出G=420,税收函数T=100+0.25Y,名义货币供给Ms=345,货币需求函数为Md=25+0.4Y-4000r。试求:(1)IS曲线方程式:(2)当价格水平P=1时,LM曲线的方程式;(3)当价格水平P=1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4)总需求曲线方程式。(厦门大学2005研)

答:(1)IS曲线方程:

Y?C?I?G

Y?20?0.8(Y?T)?600?4000r?420?20?0.8(Y?100?0.25Y)?600?4000r?420 ?960?0.6Y?4000r整理得IS曲线方程:Y?2400?10000r ① (2)LM曲线的方程:

345P?25?0.4Y?4000r

所以价格水平为1时,LM曲线的方程:345?25?0.4Y?4000r

整理得 Y?800?10000r ②

(3)当价格水平P=1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分别为, 联立方程①②得:Y?1600,r?0.08。

(4)联立(1)、(2)中的IS曲线和LM曲线的方程,可得总需求曲线方程:

Y?17254P?41754。

3.已知某宏观经济中的总量生产函数Y?KaL?,a???1,K和L分别为两个生产要素,它们相应的价格分别为C和W。产出Y的价格为P。

(1)写出劳动需求函数; (2)写出总供给函数;

(3)设a???0.5,K?500,W?25,(W/P)?1,写出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函数和古典学派的总供给函数。

解:(1)由已知条件可得利润函数为:

??PY?WL?CK

d??0,即: 要求利润最大化的劳动投入,须使

dLd?dL?P?KL1/aa??1?W?0

?1/aL?K?(W/P)

若K,a,?给定,劳动需求函数可以简写为:L?f(W/P),显然,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

(2)将劳动需求函数代入总量生产函数可得总供给函数:

?Y?K??(W/P)可见,总供给Y是价格水平P的增函数。

???

(3)将a???0.5,K?500,W?25代入总供给函数,得

Y=10P

它表明在技术条件给定,短期资本存量不变,工资刚性假设下,总供给是价格水平的增

函数,这正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再将(W/P)=1代入,得Y=250。劳动市场的竞争性导致充分就业的实现,而实际工资为一常数(是否等于1是无所谓的)。这样,产出是充分就业的产出(潜在产出),不受价格的影响,这正是古典学派的观点。

4.(1)名义货币供给为150美元,价格水平为1,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为0.2y-4r时(这里r为利率水平,y为实际国民收入),求解货币市场均衡的LM方程。(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价格水平上升到1.2,LM方程如何变化?(3)画图说明价格水平变化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

解:(1)当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MP

?0.2y?4r

当M=150,P=1时,LM方程为:

y?750?20r

(2)如果P=1.2,则有:

150/1.2=0.2y-4r

即:y?625?20r

(3)比较(1)和(2)可得:当价格水平从P=1上升到P=1.2时,实际货币供给从150美元下降到125美元。因此,如图6-17所示,LM曲线向左上移动,

图6-17 价格水平变化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

5.假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函数为P(14-0.08N),这里N是劳动投入量。

(1)当P=1时,单位劳动的名义工资为4、3、2、1美元时,劳动力需求各为多少? (2)给出劳动力需求方程。

(3)当P=2时,在名义工资分别为4、3、2、1美元时,劳动力需求各为多少? (4)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对劳动力需求有何影响? 解:(1)在安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在边际产值等于边际成本(即雇佣单位劳动的名义工资)处决定劳动力的需要量。这里,边际产值为P(14-0.08N),名义工资为W,当P(14-0.08N)=W时,就决定了价格水平P下对应于每个名义工资水平的劳动需要量。于是有,

当P=1时,4美元的工资水平下就业量为125单位;3美元为137.5单位;2美元下为150单位;以及1美元下为162.5单位。

(2)从(1)中可求解在P和W水平下的劳动力需求N 由P(14-0.08N)=W 即0.08PN=14P-W

得劳动力需求函数为: N=175-12.5(

WP)

(3)当P=2时,根据(2)中的劳动力需求函数即可求出不同W水平下的N。W=4时,N=150;W=3时,N=156.25;W=2时,N=162.5;W=1时,N=168.75。

(4) 把(1)和(2)中的劳动力需求曲线分别画在一张图里,如图6-18所示,在其他

?。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的上升会使劳动力需求曲线从Nd向上移至Nd

图6-18 劳动力需求曲线

6. 一个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分别为: AD:m+v=p+y

AS:p=pe+λ(y—y*)

其中,pe代表对价格水平的预期,y*为充分就业产出水平,m为货币总量。y和λ常数。 (1)若预期为完美预见(Perfect Foresight),求出均衡的价格与产出水平。

(2)若货币当局实行了一次意料外的并且是永久性的货币扩张,图解这次政策操作的短期和长期效应。(中山大学2006研)

答:(1)如果预期为完美预见,则p=p,由总供给AS:p=p+λ(y—y*)可得,均衡时的产出水平为:y=y*,即产出实现充分就业水平。

此时,由总需求曲线AD:m+v=p+y,可得均衡的价格水平为:p=m+v—y*。

(2)若货币当局实行了一次意料外的并且是永久性的货币扩张,在短期内,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货币政策的改变,因此,人们将不会调整其对价格的预期p,因此,经济中的产出将增加。如图6-19所示,由于预期p没有发生改变,短期总供给曲线为AS0,货币扩张使总需求曲线从AD0右移至AD1,产出从初始充分就业的产出y*增至y1,价格水平由p0增至p1。

eeee

图6-19 一次意外的并且是永久性的货币扩张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但是,在下一期人们就会意识到发生了永久性的货币扩张,因此,人们将修正其对价格的预期,如图6-19所示,总供给曲线将由AS0上移至AS,产出重新回复到充分就业水平y*,价格上升为p2。

因此,货币扩张在短期内提高了产出,但是在长期,人们调整价格预期后,产出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不变,货币扩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

7.经济的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为700亿美元,在P=2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IS方程为y=1000-30r,这里C=30+0.8Yd,I=150-6r,Tx=100和G=100。LM曲线为y=500+20r,这里M=200,P=2,货币需求为0.2y-4r。试问:

(1)当政府支出增加15亿美元、总需求扩大、价格水平上升到2.22时,IS、LM方程如何变化?

(2)求解在P=2和2.22水平下的r、C和I水平。 (3)政府支出的增加对产出构成有何影响? 解:(1)当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15时,政府支出函数为1/(1-0.8)=5,自主支出增加(115-100)×5=75产品市场上,IS方程为Y=1075-30r

在P=2.22时,LM方程为Y=450.45+20r

(2)在P=2时,利率r可从IS和LM方程联立求解: y= 1000-30r ???IS曲线 y= 500+20r ??LM曲线

可得:r=10,此时C=510;I=90

当P=2.22,G=115,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 IS:y=1075-30r

LM:y=450.45+20r

求解可得r=12.50;C=510;I=75;

(3)ΔI=75-90=-15,可见增加15美元的政府支出就挤出了15亿美元的私人部门的投资。

8.假设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曲线为:Y=667+1.11G+1.11(M/P);价格调整曲线为:???Y?1?1500?/1500??;政府支出G=200,货币供给M=550。若预期的通货膨胀率?ee

始终等于0,求出经济从P0=1.4开始的运行路径;GDP达到与潜在GDP相差2%还要多少年?

解:依据题中假设,这是没有通货膨胀预期(?e?0)的价格调整方程。在P0=1.4的

水平下,通过总需求方程可求得一个期初的产出水平Y0: Y0=667+1.11×200+1.11(550/1.4)=1325

再由价格调整方程可获得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率水平: ?1?(Y0?1500)/1500??e

=(1325-1500)/1500+0=-0.117 这样,第一年的价格水平P1就为:

P1=P0+P?1=1.4+1.4×(-0.117)=1.24

把它代入总需求方程可获得Y1,再从价格调整方程中求解?2,之后,又可获得P2,以此类推下去,有:

Y1=1382;?2=-0.079;P2=1.14 Y2=1423;?3=-0.051;P3=1.08 Y3=1453;?4=-0.031;P4=1.05

Y4=1472

按照价格调整方程可知,潜在GDP的水平为1500,这样,当实际产出正好与潜在GDP相差28时,可达到缺口幅度为2%,这大约需要4年时间。

9.假定某经济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18%,政府谋略通过制造10%的失业率来实现通货膨胀率不超过4%的目标,当价格调整方程的系数h=0.4时,试问其通货膨胀率下降的过程如何?

解:价格调整方程可写为:????1?hy?1?yy**y?1?yy**,其中?和??1分别代表本期和上期

的通货膨胀率,率,于是:

代表实际产出对潜在产出的偏离程度,这里大体上可以衡量失业

?1=18%-0.4×0.1=14% ?2=14%-0.4×0.1=10% ?3=10%-0.4×0.1=6% ?4=6%-0.4×0.1=2%

故,经过政府连续制造4年的10%的失业率,可以使通货膨胀率下降到4%以下。

6.3.4 论述题

1.论述扩张性财政政策对需求曲线的影响。(武大2002研)

答:(1)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手段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的一种政策选择,通常在经济萧条,失业严重的条件下被采用。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AD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

(2) 扩张性财政政策将使需求曲线外移,下面分析财政扩张使需求曲线外移的机理。在图6-18的左图中,初始的LM和IS曲线对应着既定的名义货币量和价格水平P0,在E点达到均衡,在图6-20右图中有一AD曲线上的点与之对应。

现在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了对诸如基础设施的支出。其结果,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在初始价格水平上有一新的均衡在E′点形成,对应着更高的利率和更高的收入、支出水平。这样,在初始价格P0,均衡收入和支出现在都提高了。在图6-20右图中用E′点标明这种状态。E′点是新的总需求曲线AD′上的一点,它反映了增加政府支出的效果。也可以从初始AD曲线上的其他任何一点出发,然后在图6-20右图说明政府支出的增加在每一价格水平上如何导致了更高的均衡产量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得出整条AD′曲线的轨迹,它位于AD的右边。

事实上,还可以进一步指出:在每个价格以及相应的实际余额水平上,AD曲线将向右移动由财政政策乘数所表明的一段距离。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越高,总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越低,以及边际消费倾向越高,则一次财政扩张所带来的收入和支出的提高幅度也就越大。

图6-20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需求曲线的影响

总之,一次财政扩张,例如,政府支出的增加,使左图的IS曲线移到IS′。在任意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例如,给定价格水平为P0,左图均衡点将移至E′,对应着更高的产出Y′和更高的利率i。右图的E′点位于新的总需求曲线AD′上,对应着价格P0。同样地,可以在右图为每个价格水平确定出政府支出增加对均衡产量和支出影响,并表明当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时候,AD曲线将外移到AD′。

2.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上海财大2003研;北航2005研)

答: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满足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和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时,价格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下面从收入—支出曲线和IS-LM曲线这两种方法来导出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

(1) 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如图6-21(a)和6-21(b)所示。

当价格水平为P0时,均衡的总支出或收入为Y0,于是在图6-21(b)图中得到与P0相应的Y0,即图6-21(b)中的A点。A即为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如从P0上升为P1。在构成总支出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价格上升将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下降,从而使总支出下降,表现在图6-21(a)图中,总支出从AE0下降为AE1,从而使均衡收入从Y0下降为Y1,于是又得到了图6-21(b)图中的B点,B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将A、B等这类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图6-21(b)图中的总需求曲线。

图6-21 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2) 根据IS-LM模型推导,如图6-22(a)和图6-22(b)所示。

图6-22(a)为IS-LM;图6-22(b)表示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P1)与IS相交于E1,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1和r1。将P1和Y1标在图6-22(b)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D1点。

现假设P由P1下降为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右移到(P2)位置,它与IS的相交点为E2点, 又可在图6-22(b)中找到D2点。D2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图6-22 根据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标志着一组特定的Y和r,于是就有许多对P和Y的组合,从而构成图6-22(b)中的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便得到总需求曲线。

3.根据IS曲线方程和LM曲线方程推导总需求函数,并说明函数中的参数对总需求函数的影响及其经济学含义?(对外经贸大学2002研)

答:(1)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因此,总需求函数可以通过代表产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和代表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方程得到,其推导过程如下: 在两部门经济中,由IS-LM分析可知: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IS曲线方程为:S?Y??I(r)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曲线方程为:

MP?L1(Y)?L2(r)

在上面两个方程中,如果把收入Y和利率r当作未知数,而把其他变量,特别是P当作

参数来对这两个方程联立求解,则所求得的Y的解式一般包含P这个变量。该解式表示了不同价格水平(P)与不同的总需求量(Y)之间的函数关系,因此就是总需求函数。

当S??C0??1?c?Y,I?I0?ir,

Y?MP?kY?hr时,总需求函数表达式为:

?C0?I0?hh?1?c??ik?iM?h?1?c??ik?P

其中,C0 、c、I0 、i、h、k分别为自主消费、边际消费倾向、自主投资、投资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并且它们均为可估参数。

IS-LM曲线方程推导出的总需求函数是价格水平的减函数,它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方向关系。即: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2)由总需求函数的表达式可知,参数C0 、I0 为自主变量,其变化仅影响总需求曲线的截距,使曲线发生位移,但斜率不变;参数c、i、h、k影响IS曲线与LM曲线的斜率,进而也影响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位移。

4.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武大2000研)

答:(1)从总需求曲线的获得方法来看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参见论述题第2题。从总需求曲线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从总需求曲线的产生效应来看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实际余额效应、时际替代效应和开放替代效应三个因素。

①实际余额效应。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手中名义资产的数量不会改变,但以货币实际购买力衡量的实际资产的数量会减少,因此,人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维持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这就是实际资产效应。实际资产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增加。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② 时际替代效应。一般来讲,价格上升时会提高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人们会减少当前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因此,随着总价格水平的提高,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替代当前消费从而减少对商品的需求总量;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则会用当前消费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总需求量,这就是时际替代效应。时际替代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③ 开放替代效应。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就会变得相对便宜,本国居民就会用外国产品来替代本国产品,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而外国居民则会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需求量从而商品需求总量会减少。因此,总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总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这就是开放替代效应。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开放替代效应就构成了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另一个原因。

5.主流经济学派是如何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来解释宏观经济运行的?(人大2002研)

答:(1)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被称为总需求曲线。由于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和开放替代效应等因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

反方向变动关系。可以从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和IS-LM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2)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国民收入(总产出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总供给曲线可以根据总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以及货币工资曲线推导而得到。

(3)作为凯恩斯主义重要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派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解释宏观经济运行。他们同时使用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他们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从图6-23(a)中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二者交点E决定的收入或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AD',短期总供给曲线AS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现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受到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用图6-23(b)表示。

在图6-23(b)中,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二者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现在出现供给冲击,ASS左移到AS'S,与总需求曲线AD交

于E',E'点所决定的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图6-23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6.什么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请作图说明。(武汉理工大学2004研) 答:(1)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其中,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

一函数关系的曲线被称为总需求曲线。由于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和开放替代效应等因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国民收入(总产出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总供给曲线可以根据总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以及货币工资曲线推导而得到。短期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2)可以运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来解释经济的波动。具体分析参见论述提第5题答案(3)。

7.试结合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法说明宏观经济波动中短期的萧条状态、高涨状态、滞胀状态和长期的充分就业状态。并简要说明政府治理滞胀的对策。(武大2002研) 答:(1)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国民收入(总产出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总供给曲线可以根据总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以及货币工资曲线推导而得到。

总需求指整个社会经济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被称为总需求曲线。由于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和开放替代效应等因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可以从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和IS-LM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作为凯恩斯主义重要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派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来解释宏观经济运行。他们同时使用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2) 短期的萧条状态、高涨状态、滞胀状态和长期的充分就业状态。 从图6-24(a)中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二者交点E决定的收入或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AD′,短期总供给曲线ASs

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现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受到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用图6-24(b)表示。

在图6-24(b)中,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二者交点E决定的产量

?,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现在出现供给冲击,ASs左移到ASS与总需求曲线AD交于E′,

E′点所决定的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

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据西方学者解释,在短期内,企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不变,因而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延伸,在长期内,一切价格都能自由地涨落,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因而总供给曲线成为垂线。

图6-24(c)中的ASL是长期总供给曲线,它和潜在产量线完全重合,当总需求曲线为

AD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当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曲线从AD向上移动到AD′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由于Y=Y′=Yf,所以在长期中总需求的增加只是提高了价格水平,而不会改变产量或收入。

由上述可见,主流学派认为总供给-总需求分析可以用来解释萧条状态、高涨状态和滞胀状态的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也可以用来解释充分就业状态的长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3)在政策主张上,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认为,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短期内的萧条和过度繁荣是不可避免的,仍然可以给社会带来损失。因此,有必要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以熨平萧条和过度繁荣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使经济持续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的状态。

图6-24 总供给-总需求分析经济波动状况

政府治理滞胀的对策:①紧的货币政策,松的货币供给增长率;②松的财政政策:实施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利用财政杠杆调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8.主流学派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其政策含义如何?(厦门大学2004研;人大2001研)

答: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国民收入(总产出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按照价格在不同时期变动的情况,宏观经济学将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况,即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两个假设为:①货币工资刚性,只能升不能降;②人们有“货币幻觉”,只注意货币的票面价值,而忽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1)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

在图6-25(a)中的NS和Nd相交于均衡点E。在该点,充分就业的实际工资水平和就业量顺次为(WP0)和N0。

图6-25 用图形转换的办法得到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6-25(b)图是生产函数的图形,表示就业量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该图表明,当就业量为N0时,相应的国民收入为Y0。这相当于把N0代入于生产函数,以便求得Y0的数值。 6-25(c)图的斜线是一条45°线。该线用来把Y0的数值从纵轴转换到横轴,因为,45°线上的任何一点到纵横两轴的垂直距离总是相等的。

°

6-25(d)图表示P与Y之间的关系。例如,Y0是相当于价格水平等于P0时的国民收入的数值。根据Y0和P0的数值可以得出(d)图上的一点。从(d)图中可以看到,这一点相当于垂直线段的底端。当W不变时,任何大于P0的价格水平,如P1,都会使(a)图的实际工资水平小于(

WP0)的数值。在(a)图的(

WP1)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劳动的需求都大于

劳动的供给。这时,企业之间争相雇用劳动者会提高货币工资。按照假设条件,货币工资的上升不会受到阻挠,所以货币工资会很快上升到使根据新的价格水平(P1)而计算出的实际工资等于原有的实际工资(

WP0)的水平。图(a)表明,相当于(

WP0)水平的实际工资,

就业量为N0。通过图(b)和图(c)转换,相当于N0的国民收入为Y0,因此,在(d)图中得到了相当于P1和Y0之点。上述转换不但适用于P1,而且也适用于任何大于P0的价格水平。这样,便得到图(d)中的垂直线段。

现在,假设价格水平下降到小于P0的数值,譬如说为P2的数值。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情

况下,实际工资(

WP2)会处于图(a)所示的较高的位置。图(a)表明:相对于(

WP2)

的实际工资,虽然劳动的供给很大,但企业为了取得最大利润只能雇佣N2数量的劳动者,因此,就业量为N2。N2通过图(b)和图(c)的转换,成为图(d)中的Y2。这样,得到图(d)中的相当于Y2和P2之点。由于Y2和P2分别小于Y0和P0,所以这一点处于图(d)垂直线底端的左下方。上述情况不但适用于P2,而且也适用于任何小于P0的价格水平,因此,我可得到图(d)中的向左下方倾斜的线段。把倾斜线段和垂直线段连接在一起便是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2)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对于凯恩斯(主流学派)总供给曲线(AS)的政策含义,必须把它和凯恩斯总需求曲线(AD)结合起来,即从AS—AD模型中才能看到。按照修正的凯恩斯AS—AD模型,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的均衡产量一般是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如果国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相当于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不断提高社会总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在达到充分就业时,社会总需求继续提高就要引起价格水平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如果国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相当于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来降低与压缩社会总需求,就可以消除通货膨胀。所以,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不管社会经济是处在低于充分就业状态,还是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都是必要的。

也就是说,主流学派认为总供给-总需求曲线可以用来解释萧条状态、高涨状态和滞胀状态的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也可以用来解释充分就业状态的长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相应地,在政策主张上,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认为,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短期内的萧条和过度繁荣是不可避免的,仍然可以给社会带来损失。因此,有必要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以熨平萧条和过度繁荣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使经济持续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的状态。

9.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是怎样形成和怎样变化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的政策意义是什么?(北师大2002研)

答:(1)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与形成

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满足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和满足资本市场的均衡条件时,价格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从收入-支出曲线和IS-LM曲线都可以导出总需求曲线,推导过程参见论述题第2题。

(2)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与形成

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国民收入(总产出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按照价格在不同时期变动的情况,宏观经济学将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况,即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①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成及其意义

在长期当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因此,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会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最后会使实际工资调整到使劳动市场

达到均衡的水平。换句话说,在长期中,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变动,而始终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在长期中,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如图6-26所示。

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表明,在长期中,经济的产出主要由充分就业的劳动力数量所决定,从而独立于价格水平。换句话说,当经济中价格水平变化时,在经济中的货币工资调整发生之后,长期的产量水平并不发生变动,而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上。

图6-26 长期总供给曲线 ②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成及其意义。

参见论述题第8题。

(3)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的政策意义

总供给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能力即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的总产出。总供给分析方法是指从全体供给者角度分析供给条件和能力如何对于其他经济总量变量影响之间关系的一种宏观分析方法。

总需求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中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流量。总需求分析方法是指从全体需求者角度分析需求量大小变化对于其他经济总量变量影响之间关系的一种宏观分析方法。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是指作为凯恩斯主义重要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派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解释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方法。具体分析参见论述题第5题。

10.总供给曲线的形成及其意义。(中央财大2000研)

答:参见论述题第9题。 11.解释总供给曲线三个区域的含义,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解释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和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电子科技大学2004博) 答:(1)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国民收入(总产出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混合的不同性质的曲线,它们被分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如图6-27所示。 ① 凯恩斯区域(水平段)。这是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水平线区域,表示凯恩斯区域内一般价格水平不变,而国民收入可以变动;这是由于在严重的失业情况下,经济社会存在大量的闲置资源,总产量水平很低,产量增加不会形成资源供给不足而造成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同时,价格下降又有刚性,导致工资和物价不下降。

② 中间区域(正斜率阶段)。这是正常情况下的供给曲线,此时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产量和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化。这时,随着产量的增加,某些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提高,进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正斜率段是处在大量资源闲置与充分就业的中间地带。在产量从水平段右端上升时,总有些部门的发展较早较快的靠近充分就业,在其他价格水平稳定时,靠近充分就业部门出现“瓶颈”状况,则产品的价格会上升,当产量持续增加时,会有越来越多的部门达到饱和状态,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再增加产量已变得困难,于是,随着产

量的不断增加,影响总供给曲线变的陡峭起来,最终进入垂直阶段。

③ 古典区域(垂直段)。这是古典主义的供给曲线—垂直线区域。不论价格水平如何提高,产量不会增加,Y0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即全社会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这是传统理论所考察的经济社会存在充分就业趋势,各种资源都会得到充分利用。

图6-27 总供给曲线三个区域

(2) 对于西方国家70年代出现滞胀,现分析如下:假定总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情况可用图6-28来表示。此时产出Y1低于原来Y0的水平,价格P1高于原来P0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

对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分析如下:假定总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而向右移动,但总需求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情况可用图6-28来表示。此时产出Y2高于原来Y0的水平,价格P2低于原来P0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新经济状态。即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货膨胀。

图6-28 滞胀与新经济

12.从投资的角度说明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用图形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如何引起总需求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增加如何引起总需求水平的变动?

答:(1)从投资的角度看,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一点可以用利率效应来解释。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其影响过程可表示为: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总需求。

(2) 如图6-29所示。物价水平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用同一条总需求曲线上的上下移动来表示,即物价上升(从P2上升到P1),引起沿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b点到a点),总需求减少(从Y2减少到Y1);物价下降(从P1下降到P2),引起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从a点到b点),总需求增加(从Y1增加到Y2)。

(3)当物价不变而其他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变动时,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政府支出增加引起总需求增加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即从AD1移动到AD2如图6-27所示。

图6-29 物价水平的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

13.已知:线性生产函数、成本加成的定价原则和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为:

gw???(u?u),其中gw为名义工资增长率,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为

**名义工资增长率对失业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试推导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北大2001研)

答:生产函数(线性):Y=aN+b

Y:产出水平;N:就业量 成本(加成):P=(1+z)W/a.............① z:加成比例;W/a:单位产品劳动成本 菲利普斯曲线:gw=-?(u-u*)

由gw=(Wt+1-Wt)/Wt

得:Wt+1=Wt[1-?(u-u)].............② 根据失业率的定义,可以有下式:

u-u=(N-N)/N

*

*

* *

N:实际就业水平;N*:充分就业水平;将上式代入②中得:

Wt+1=Wt{1-?[(N-N*)/N*]}?????????③ 变换①得:

W=aP/(1+z)

代入③中得:

**

aPt+1/(1+z)=aPt/(1+z){1-?[(N-N)/N]}

化简:

**

Pt+1=Pt{1-?[(N-N)/N]} ?????????④ 将Y=aN+b变换成 N=(Y-b)/a

代入④并化简得:

Pt+1=Pt{1-?[(Y*-Y)/(Y*-b)]}

令λ=?/(Y*-b) 则得到总供给曲线方程:

Pt+1=Pt[1+λ(Y-Y)]

14.试推导古典经济学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并指出其政策含义。

答:(1)凯恩斯以前的古典总供给曲线是西方学者根据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劳动市场模型和生产函数得出的。这一总供给曲线的导出过程如下:

从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劳动市场的均衡方程可知,方程中有待决定的变量为实际工资(W/P),因此,只要求出W/P的数值,并代人劳动市场的均衡式Nd(W/P)?NS(W/P),

*

便能得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值Nf。再代人生产函数Y?Y(N,K),便可以求得充分就业的收入Yf。

由于价格(P)的变动不影响根据Nd(W/P)?NS(W/P)求得的数值,所以,把这个数值代入Nd?Nd(W/P)或NS?NS(W/P)而得到的Nf也不受P的影响。同样,把Nf代入生产函数Y?Y(N,K)而得到的Yf也不受P的影响。这样,如果用纵坐标代表P,用横坐标代表Y,那么,由此而得到的表示P与Y之间的关系的曲线便是一条垂直线。该线与原点之间的距离为Yf。这条表示P与Y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垂直线AS被西方学者称为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供给曲线(图6-30)。

图6-30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供给曲线

(2)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由上述推导过程可知:AS垂直线的含义为,不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国民收入均为它的充分就业的数值。而总供给曲线的变化可通过把这一曲线和“古典” 宏观经济模型的总需求曲线结合起来,根据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得出。如图6-31所示。

图6-31 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

在图6-31中,总供给曲线(AS)和总需求曲线(AD)相交于E点,对应于E的价格水平为P,国民收入为Yf。如果国家执行货币政策来扩大货币供给量(M),那么,按照古典模型,其结果只不过是把AD线移到AD'的位置。AD'和AS相交于E'点。对应于E'点,价格水平为P,国民收入并没有改变,仍然为Yf。

'以上结果说明,由于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所以不论总需求如何变化,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相交总是对应于充分就业Yf点。这就是说,不会长期处于大量失业的状态。此外,由于AD线的移动只会影响价格水平,而不会影响国民收入,所以通过经济政策来改变总需求并不能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后果,而仅仅会使价格水平发生波动。

15.假设有下列形式的总供给曲线:

yt?yt?x(?t?t?1?t),x?0,

nrate of output),y代表log(Y),Y是总产出。yt是自然失业率下的产出(natural ?t代表通货膨胀率,t?1?t代表在t?1期形成的对第t期通货膨胀率的预期。

n(1) 简要解释名义工资粘性程度(degree of rigidity of the nominal wage)增大,参数x的变化。(不超过100字)

(2) 将总供给曲线改写成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并且在(π,y)坐标图中画出来(将此曲线的重要性在图中标明)。

(3) 用通常语言描述和解释怎样计算牺牲指数(sacrifice ratio)。(不超过100字)

(4) 假设通货膨胀的预期根据t?1?t??t?1形成,X=0.5,初始稳态通货膨胀率为5%。假设自然失业率下的产出不受总需求管理的影响。中央银行希望将稳态通货膨胀率降到2%的水平。

① 在第一期,中央银行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实际的(actual)产出水平比自然失业率下的产出低1个百分点。实际的(actual)通货膨胀率会降低多少?预期通货膨胀率怎样变化?

② 第二期,中央银行继续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实际的(actual)产出水平比自然失业率水平下出低0.5百分点。实际的(actual)通货膨胀率会降低多少?预期通货膨胀率化?

③ 第三期,中央银行实行中性货币政策,而且Y=Yn。第三期事实的通货膨胀率是多少?

④ 将 ① 、 ② 和 ③ 的结果在菲利普斯曲线图上画出来。

⑤ 假设理性预期,即t?1?t??t,简要讨论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产出水平,价格和就业的影响。(北大2004研)

解:(1)名义工资粘性越大,工资越不容易随市场劳动力供需变化而调整,因此当实际通货膨胀率不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由于名义工资粘性造成的实际产出与充分就业水平产出差距越大,也就是X值越大。

(2) 菲利普斯曲线函数为

(yt?yt)?x(?t?t?1?t)

n菲利普斯曲线图形如图6-32。

图6-32 菲利普斯曲线

(3)牺牲指数:通货膨胀每减少一个百分点所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GDP增长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牺牲指数??Y/Y??

(4)当t?1?t??t?1时,菲利普斯曲线函数可以写为 (yt?ytn)?x(?t??t?1),x>0

yt?yt表示实际产出与自然失业率下的产出的差距,?t??t?1表示通货膨胀率的改变

n量,其中?0?5%。

n1(1)第一期,y1?y??1%,?1??0?y1?y1xn??1%0.5??2%,即实际通货膨胀率

会下降2%,实际通货膨胀率为?1??0?2%?5%?2%?3%。预期通货膨胀率也调整为3%。

(2)第二期,y2?y??0.5%,?2??1?n2y2?y2xn??0.5%0.5??1%,即实际通货膨

胀率会下降1%,实际通货膨胀率为?2??1?1%?3%?1%?2%,预期通货膨胀率继续也相应下降为2%。

n(3)第三期,y3?y3,第三期事实的通货膨胀率为:?3??2?2%

(4)第一、二、三期的图形结果如图6-33所示。

图6-33

图6-33中,π1、π2、π3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期的通货膨胀率,y1、y2、y3表示

第一、第二、第三期实际的产出水平,y表示充分就业下的产出水平。由于通货膨胀预期变化,在第一、第二、第三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分别为L1、L2、L3。

(5)在理性预期条件下,?t?t?1?t,所以yt?ytn。此时货币政策不会影响产出和就业,产出水平总是等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的水平,;就业水平也总是等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下的就业水平。当价格因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上升。

16.利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分析框架,(1)分析石油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即滞胀问题,和西方国家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因为总需求骤减带来的经济衰退;(2)如果政府不加干预,经济能否恢复正常?为什么?(3)说明时间、预期和市场是否完善在这种分析中所起的作用。(4)基于上述分析,货币数量的改变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以考虑时间因素,考虑不同的理论或学派)?为什么?(5)解释什么是货币中性和理性预期。(武大2005研)

答:(1)石油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主要原因在于石油输出国限制石油的出口,提高石油价格,结果石油供给大幅度减少,价格大幅度上升,造成了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的滞胀现象。

在图6-34中,AD和ASo相交于充分就业的Eo点,这时的石油的产量和价格水平顺次为

yf和P0。此时,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如石油供给的紧缺,原料价格猛涨等,AS曲线由AS0n

向左移动到ASl,使AD与ASl相交于E1点,那么,E1点可以表示滞胀的状态,其产量和价格水平顺次为yl和Pl,即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并存。进一步说,AS向左偏离AS0的程度越大,失业和通货膨胀也都会越为严重。但是,失业的下降比例和价格上涨的比例这二者之间相对关系却并不明确。

图6-34 总供给曲线移动导致滞胀

西方国家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因为总需求骤减带来的经济衰退。图6-35表明,在某一时期,AD0和AS相交于代表充分就业的E0点;E0点的就业量为w,价格水平为P0。在此时,由于投资减少,AD向左移动到ADl的位置,这样,ADl和AS相交于El点。这表明,经济社会处于萧条状态,其产量和价格分别为y1和P1,二者均低于充分就业的数值。然而,AS的形状表明,二者下降的比例并不相同。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时,越是偏离充分就业,经济中的过剩的生产能力就越来越多,价格下降的空间就越来越小,这说明,价格下降的比例要小于就业量下降的比例。

图6-35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

(2)如果政府不加干预,经济能恢复正常。原因如下:

据西方学者解释,在短期内,例如在几个月或在一两年内,企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不变,因而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延伸,在长期内,一切价格都能自由地涨落,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因而总供给曲线成为垂线。

图6-36 长期状态的说明

相应地,在政策主张上,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认为,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短期内的萧条和过度繁荣是不可避免的,仍然可以给社会带来损失。因此,有必要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以熨平萧条和过度繁荣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使经济持续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的状态。

(3)时间因素在这种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项起初适合于今天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能不再适合于明天,这就发生了时间不一致性。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告诉人们,没有硬性规定政府必须执行其原来的计划,政府就有权选择目前看来更好的政策。问题在于,如果经济主体(在这里是工会)意识到这种情况,他们就会预测政策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以阻止决策者所设想的目的的实现。

预期对于政府宏观经济干预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切公开执行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内,都属于意料之中的因素。由于理性预期的作用,经济政策只能改变价格水平的高低,不会造成就业量或产量的上升或下降。对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价格和产量的波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是不能使用经济政策来使之稳定的。由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无法事先得知,所以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国家的经济管理人员在内,事先都不知道这些因素的存在,更谈不到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因此,即使经济政策是有效的,国家的经济管理人员也无从执行这些政策。理性预期学派的最终结论是,在任何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市场是否完善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完善的市场意味着可以实现市场出清,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有了这种灵活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因为一旦产品市场出

现超额供给,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至工资降到使雇主愿意为所有想工作的失业者提供工作为止。因此,每一个市场都处于或趋向于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状态。如果市场不完善,经济很难实现均衡,这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4)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在长期中货币数量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理由如下:

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根据新货币数量论,货币流通速度V在短期可以具有轻微变动的解释以及货币主义从自然率假说出发,对货币政策在短期中的效应的考察都支持了货币主义的这一观点。

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等),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根据自然率假说,就业量(从而实际国民收入)是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的。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V在长期中又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因此,货币数量M能影响的只能是价格P以及由货币所表示的变量。换句话说,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

(5)货币中性指在长期中,货币供应量的一次性、一定百分比的上升,将被价格水平相同比例的上升所抵消,从而使实际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其他所有经济变量保持不变。 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将发生的事实。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先提出它的含义有三个:首先,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其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最后,经济主体在预期时候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使得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它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假设(其余三个为个体利益最大、市场出清和自然率),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