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 - 重点笔记 下载本文

洲和中国这两个建筑体系和园林体系加以结合的首次创造性尝试。

长春园北景区——西洋楼,其中茹园以南京瞻园为设计蓝本。(P389)

圆明园:由小园林集群所构成的景观,不仅体现在小园林本身的设计上,也包括它们之间的联络和联系的安排经营,后者乃是圆明三园规划的重要环节,也是创造多样化的园景,动观效果把众多小园林联缀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先决条件。

圆明三园特点:

圆明三园,在清代皇家诸园中是“园中有园”的集锦式规划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园林乃是圆明三园的细胞,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类:

1、摹拟江南风景的意趣,有的甚至直接仿写某些著名的山水名胜。 2、借用前人的诗、画意境。

3、移植江南的园林景观而加以变异,有些小园林甚至直接以江南某园为创作蓝本。 4、再现道家传说中的仙山琼阁,佛经所描绘的梵天乐土的形象。

5、运用象征和寓意的方式来宣扬有利于帝王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宣扬儒家的哲言、伦理和道德观念。

6、 以植物造景为主要内容,或者突出某种观赏植物的形象、寓意(P529)

后期宫廷造园三大杰作:圆明园,避暑山庄,清漪园。 避暑山庄P529

乾隆时期避暑山庄,为清代皇家诸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占地564ha,总体布局按“前宫后苑”的规制,宫廷区设在南面,其后即为广大的苑林区,苑林区包括三个大景区;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宛若塞外景观)、山岳景区(象征北方名山)

宫廷区:正宫,松鹤斋,东宫

游避暑山庄湖泊景区三条游览线:

1、东路游览线始于东宫北端的卷阿胜境殿。 2、中路游览线始于“万壑松风”,下陡坡过桥即达形如灵芝的“灵芝云堤”。

3、西路游览线起自正宫后门铀云山,经“驯鹿坡”北行,左依山,右临湖,纵深远处为山区“南山积雪”的对景。(P401)

避暑山庄苑林区的三大景区,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宛若塞外景观,山岳景区象征北方的名山,乃是移天缩地,融冶汇萃南北风景于一园之内。园外外八庙分别为藏、蒙、维、汉的民族形式。(P407)

避暑山庄湖泊景区最大的岛:如意洲。

避暑山庄湖泊景区以金山亭为总览全局的重点,它模仿了镇江金山寺。

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P545:

乾隆帝建清漪园的借口及真实原因:

17

借口:1、建寺为母后祝寿:2、西北郊水系的整理工程

真实原因:1、希望将西北郊园林贯联起来,形成一个包含着平地园、山地园、山水园的多种形式的庞大园林集群。2、乾隆帝有摹仿杭州西湖景观的意图;3、清漪园可以完全按照乾隆的意图加以规划建设。(P410)

昆明湖为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水面(P413)

中央建筑群的规划设计,不仅为清漪园创建了一处出色的景点,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没计中的一个杰出的大手笔。(P422)

西汉建章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具备一池三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颐和园便是最后一座,也是硕果仅存的一座。(P423)

清漪园与“三山五园”大环境整体关系P572:

清漪园的总体规划并不仅局限在园林本身,而且还着眼于西北郊全局,以“三山五园”为主体的大环境来作出通盘的考虑: 首先考虑的是与西邻静明园的关系。

其次,把考虑的范围再扩展到“三山五园”的大环境整体。

清漪园这个庞大园林集群的有机整体及其环境全局的形成,实起着关键性作用。一园建成,全局皆活。(P429)

清漪园是清代皇家诸园中名景模拟最成功的一例。

清漪园中两座典型的园中园:惠山园,霁清轩

颐和园为清漪园改建而成,其改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1、按原样恢复2、改建3、扩建4、增建(P432)

清漪园中,惠山园在设计,选址等很多地方都以寄畅园为蓝本。

对光绪帝重建颐和园的评价:

1、大体上沿袭清漪园的规划格局,虽然已不完整但精华部分仍然保存,在一定程度上尚能够代表清代皇家园林鼎盛时期的特点和成就

2、总体规划的某些局部变动、改建后景点的经营和景观的组织,大部分都远逊于乾隆当年的艺术水平,甚至出现不少败笔。(P435)

清代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

清代的乾、嘉两朝,皇家园林的建设规模和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地。精湛的造园技艺结合于宏大的园林规模,使得皇家气派得以更充分地凸现出来,因地,乾、嘉时期皇家造园艺术的精华差不多都集中于大型园林,尤其是大型的离宫御苑。 1、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 2、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 3、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

(1)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2)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3)具体仿建名园

18

4、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P581~586)

私家园林:

江南的私家园林,北方私家园林,岭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

刘园(前称寒碧山庄,刘园是一座以石景取胜的名园。(P445)

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叫苏州四大名园,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晚期宅园的代表作品。(P445)

拙政园,包括中部的“拙政园”、西部的“补园”和东部的原“归田园居”。据《履园丛话》,拙政园内假山为叠山巨匠戈裕良之手笔。(P445)

拙政园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互成对景,构成园林中部的南北中轴线。别有洞天与梧竹幽居对景形成东西向轴线。 P619~641

拙政园中的园中园:枇杷园。

退思园,“退则思过”之意(P446)

豫园中人假山是江南园林中最大的一座黄石假山,出自明末上海叠山巨匠张南阳之手。(P450)

个园叠山采取分峰用石的办法,创造了象征四季景色的“四季假山”,这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实力独—无二的例子。(P463)

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了模仿意大利山地别墅园的逐层平台及大台阶的做法。(P464)

网师园建筑密度高达30%(P470)

网师园中看松读画轩与濯缨水阁构成对景。

留园原为明代的“东园“废址,清嘉庆年间改筑,更名为寒碧山庄,光绪初年更名为“留园“面积约为2ha。(P480)

留园景观特点,一是丰富的石景,二是多样变化的空间之景。(486)

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号粤中四大名园。(P511)

清漪园中,惠山园在设计、选址等多方面都以寄畅园为蓝本。后在光绪对颐和园的改建中,改为谐趣园。

19

江南的私家园林,北方私家园林,岭南私家园林(特点比较是P635~688)

清末私家园林的特点:

技巧性更胜于思想性是成熟后期的私家造园活动的总趋向,另一个趋向则是宅园的突出发展,各地的名园绝大多数都属于宅园的范畴。这个时期的私家园林,留下大量优秀的、技巧娴熟的作品,但也脱不开时代艺术思潮和社会风尚的影响,暴露其过分拘泥于形式和技巧,流于人工味过于浓重的“人造自然“的负面倾向。主要体现在:

1、园居活动频繁,园林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娱于园”的概念上升为造园的主导,因而园内建筑物的类型、数量势必随之而增多。 2、宅园的性质有了一些变化,园林与邸宅的关系比之宋、明更为密切。

3、园内用石筑山较之以往更为普遍,固然由于园地小、空间划分多,不宜于放坡垒筑土山,但与社会上流行的以造园来争奇斗富的风气也有一定的关系。

4、园林的植物,比较更注重其配置的艺术效果,不太重视栽培技术。

5、宋代开始运用景题,赋予园林以标题的性质,仿佛绘画的题款,它直接通过文学形式来抒发园主人的情怀,传达创作者的审美信息,加深鉴赏者对园景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使得园林的意境更为深化。

7、 造园活动虽然十分广泛,实践经验却未能总结、提高到理论的概括。(P526)

寺观园林:

清末寺观园林的特点:

寺观园林的创作虽然与私家园林并无根本上的差异,但较之后者更具有群众性和开放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作为独立的小园林,功能比较单纯,园内的建筑物比起一般私家园林要少一些,山水花木的分量更重一些,因而也就较多地保持着宋、明文人园林的疏朗、天然特色的承传。 2、城镇的寺观,小园林与庭院绿化相结合而赋予寺观以世俗的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氛,使得寺观作为宗教活动的中心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公共园林的职能。(P532)

清末公丛园林的形成,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

1、依托于城市的水系,或者利用河流、湖沼、水泡以及水利设施而因水成景。

2、利用寺观、祠堂、纪念性建筑的旧址,或者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名迹,在此基础上,就一

定范田内稍加园林化的处理而开辟成为公共园林。 3、农村聚落的公共园林(P560)

清末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活动成就: 从乾隆到清末的不到两百年的时间,是中国历史由古代转入近、现代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全部发展历史的一个终结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继承了上代的传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封建文化的末世衰颓的迹象。

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末世的盛衰消长。 2、民间私家园林一直承袭上代的发展水平,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其他地区的园林受到三大风格的影响,又出现各种亚风格。 3、宫廷和民间的园居活动频繁,“娱于园”的倾向显著。 4、公共园林在上代的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

5、造园的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再没有出现象明末清初那样的有关园林和园艺的略具雏形的理论著作,当然更谈不到进一步科学化的发展。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