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9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新课展开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参考译文: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 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3.在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前两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3.“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4.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把握文章主旨】 理解文意,说说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本文通过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充分证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第二课时 爱莲说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参考译文: 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妖媚。 2.(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3.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 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写作方法运用】 请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文字,抒发自己心中的某种情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