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称谓关系表 下载本文

中国现代称谓关系表

我(男) 父:爸爸(父子) 母:妈妈(母子) 兄:哥哥(兄弟) 弟:弟弟(兄弟) 姐:姐姐(姐弟) 妹:妹妹(兄妹) 子:儿子(父子) 女:女儿(父女) 配偶:妻子(夫妻) 父 母 兄 弟 姐 妹 子 女 妻 爷爷(祖孙) 外公(公孙) 同样 同样 同样 同样 自己 自己 岳父(岳婿) 奶奶(祖孙) 外婆(婆孙) 同样 同样 同样 同样 妻子(夫妻) 妻子(夫妻) 岳母(岳婿) 大伯(伯侄) 大舅(舅甥) 同样 同样 同样 同样 儿子(父子) 儿子(父子) 内兄(郎舅) 叔叔(叔侄) 舅舅(舅甥) 同样 同样 同样 同样 儿子(父子) 儿子(父子) 内弟(郎舅) 姑妈(姑侄) 姨妈(姨甥) 同样 同样 同样 同样 女儿(父女) 女儿(父女) 内姐(襟姐弟) 姑姑(姑侄) 小姨(姨甥) 同样 同样 同样 同样 女儿(父女) 女儿(父女) 内妹(襟兄妹) 哥、弟(兄弟) 哥、弟(兄弟) 侄子(叔侄) 侄子(伯侄) 外甥(舅甥) 外甥(舅甥) 孙子(祖孙) 外孙(公孙) 同样 姐、妹(姊妹) 姐、妹(姊妹) 侄女(叔侄) 侄女(伯侄) 外甥女(舅甥) 外甥女(舅甥) 孙女(祖孙) 外孙女(公孙) 同样 妈妈(母子) 爸爸(父子) 嫂子(叔嫂) 弟妹(伯媳) 姐夫(郎舅) 妹夫(郎舅) 儿媳(公媳) 女婿(岳婿) 自己 我(女) 父:爸爸(父女) 母:妈妈(母女) 兄:哥哥(兄妹) 弟:弟弟(姐弟) 姐:姐姐(姐妹) 妹:妹妹(姐妹) 子:儿子(母子) 女:女儿(母女) 配偶:丈夫(夫妻) 父 母 兄 弟 姐 妹 子 女 夫 爷爷(祖孙) 外公(公孙) 同样 同样 同样 同样 丈夫(夫妻) 丈夫(夫妻) 公公(公媳) 奶奶(祖孙) 外婆(婆孙) 同样 同样 同样 同样 自己 自己 婆婆(婆媳) 大伯(伯侄) 大舅(舅甥) 同样 同样 同样 同样 儿子(母子) 儿子(母子) 家兄(伯媳) 叔叔(叔侄) 舅舅(舅甥) 同样 同样 同样 同样 儿子(母子) 儿子(母子) 家弟(叔嫂) 姑妈(姑侄) 姨妈(姨甥) 同样 同样 同样 同样 女儿(母女) 女儿(母女) 家姐(姑媳) 姑姑(姑侄) 小姨(姨甥) 同样 同样 同样 同样 女儿(母女) 女儿(母女) 家妹(姑嫂) 哥、弟(兄弟) 哥、弟(兄弟) 侄子(姑侄) 侄子(姑侄) 侄子(姨甥) 侄子(姨甥) 孙子(祖孙) 外孙(婆孙) 同样 姐、妹(姊妹) 姐、妹(姊妹) 侄女(姑侄) 侄女(姑侄) 侄女(姨甥) 侄女(姨甥) 孙女(祖孙) 外孙女(婆孙) 同样 妈妈(母女) 爸爸(父女) 嫂子(姑嫂) 弟妹(姑媳) 姐夫(襟兄妹) 妹夫(襟姐弟) 儿媳(婆媳) 女婿(岳婿) 自己 兄弟的妻子之间称:妯娌关系 姐妹的丈夫之间称:连襟关系 兄妹、姐弟的配偶之间称:连妗关系 现代称谓多数都是随配偶叫:例如岳父=爸爸,婆婆=妈妈,内弟=弟弟,家姐=姐姐(等等)

比自己辈分大的长辈(对于他们兄弟姐妹及配偶)一般按兄弟姐妹排序,在称谓前加上大、小、二、三、四等,例如:大舅、二舅,二姨妈,小姨,六叔,三婶,三姑妈(等等) 比自己辈分和年龄小的:多数直呼其名或者乳名

配偶及子女补充表 父亲 母亲 兄之妻(嫂子) 伯母(伯侄) 舅妈(舅甥) 弟之妻(弟妹) 婶婶(婶侄) 舅妈(舅甥) 姐之夫(姐夫) 姑父(姑侄) 姨父(姨甥) 妹之夫(妹夫) 姑叔②(姑侄) 姨丈②(姨甥) 兄弟之子女(侄子女) 堂① 舅表① 姐妹之子女(侄子女) 姑表① 姨表① ①:同辈份按年龄长幼叫堂哥、堂弟、堂姐、堂妹或者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②:姑叔,姨丈现在多半被“叔叔”代替

兄子女与弟子女之间称为:堂 兄子女与妹子女之间称为:姑表 姐子女与弟子女之间称为:舅表 姐子女与妹子女之间称为:姨表 由于古代重男轻女所以堂亲只有一种,而表亲有三种,古人认为堂亲比表亲更亲。

例如:堂哥只有一种,即爸爸兄弟的儿子。而表哥可以分为三种,1:姑表哥(爸爸姐妹的儿子)2:舅表哥(妈妈兄弟的儿子)3:姨表哥(妈妈姐妹的儿子)

表格外的旁系血亲:

PS:过于旁系的亲戚(三代旁系血亲以外)一般没有关系简称,比如说我和表舅的关系本该算表舅甥关系,但一般给别人介绍关系时为了简明易懂都会说“他是我妈的表哥”或者说“我是他表妹的儿子”。另外也因为计划生育的关系,好多人没有亲舅舅,表舅舅也就代替了舅甥关系,从而都是直接叫舅舅,不叫表舅。

辈分长自己一辈或者两辈则已自己的父母进行类比称呼:

长一辈,例如:妈妈的表哥表弟——表舅 爸爸的表姐妹——表姑姑表姑妈

长两辈,例如:妈妈的舅舅——舅外公(燕小六经常提的七舅姥爷) 爸爸的姑姑——姑奶奶(对头疼的女生损称常用这词) 长三辈,以自己父母类比加个“太”字例如:爸爸的爷爷——太爷爷 爸爸的外公——太外公 妈妈的外婆——太外婆 低三辈,一律称为从孙(女)或者从外孙(女)或直接叫名字 辈分低自己一辈或者两辈则直呼其名

长四辈或者低四辈而同堂(五世同堂)很少存在,或者四辈后人由于家族发展已经属于同家族不同家庭。因此五代人之后基本都是陌生人了。今后相遇也只能以姓氏大概分辨是属于同宗族。俗称“家门”或“本家”。辈分的话只有少数有族谱的家族能查询分辨。PS:比如我们“孔家”。由于“孔”姓在古代是属于大家族,加上帝王尊孔孟之道,孔家的字辈有幸成为皇家或民国政府等权威机构统一编排,严格执行,不允许民间自己编排的字辈。因此孔家字辈辈分不乱,看字辈即可知道辈分大小。(个别因各种原因不识家谱或不认家谱的除外)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家从五十六代起至六十五

代10个字辈,后又由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内务部补充至50个字辈,从五十六代起到一百零五代编排为:希言公彦承 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平均每20年一代用一个字辈,可以用1000年。近代孔祥熙为七十五代,世界冠军孔令辉为七十六代,北大教授孔庆东为七十三代,本文作者孔繁坤为七十四代。至此也许有人会问,怎么七十五代的孔祥熙都死了那么多年了,而你这个七十四代孔繁坤的才30岁左右?这是因为古代没有计划生育,生有长子次子幼子。长子的长孙30岁了,也许幼子的幼孙才刚出世。但他们两却是同辈人。这么发展下去几十代之后同辈人之间的年龄当然是有可能相差一百多岁的。同理可以这么说:同辈人当中年龄越大的越接近长子长孙,年龄越小的越偏于幼子幼孙。

备注:

(1)三代旁系血亲以外的亲戚太多太广,已经属于法律允许结婚的对象了。在此就不做表格列出。因此他们同辈间可以算作是“血亲”以外的人了。只不过有的家族联系比较密切第四代旁系血亲也常来往,他们之间就以各自父母间关系做类比称呼,关系也就是“亲戚关系”四字。例如我女儿和我表姐的儿子,他俩是亲戚关系,类比各自父母后她叫他表哥,他叫她表妹。而实际上我和他妈妈才是表姐和表弟的关系。

(2)根据地域不同,也有叫法的区别,例如:北方姥爷=南方外公 北方大爷=南方大爹 太爷爷太奶奶=老祖 北京爷爷=云南老爹(此处不作一一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