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制度 下载本文

容有:(1)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社会生活所必须,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决定》将全国划为三类地区,分步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明确了义务教育实施中社会、家庭和学生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1986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应当入学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所以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它是国家规定、法律保障的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教育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为此,应在小学、初中、高中后进行三级分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逐步建立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从而扭转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4)基础教育权属于地方,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三、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为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13日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有:(1)到本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为“两基”、“两全”、“两重”。(2)教育的结构:《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3)在办学体制上,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传统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相结合,并逐步实行收费制度;改变“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5)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征收教育税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要捐资集资、设立教育基金等为辅的多渠道筹借教育经费的制度。努力实现“三个增长”,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

四、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化改革;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到2010年,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此,国家在该计划中提出12项重大行动。

1、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 2、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积极参加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4、继续并加快进行“211工程”建设,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 5、创建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6、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7、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为培养经济新的增长点作贡献。

8、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教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9、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10、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11、依法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切实增加教育投入。

12、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1999年6月13日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指导中国教育法世纪改革的又一重要纲领。“决定”的主要内容有:

1、规范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的内涵、内容、目标、范围等一系列理论和要求。

2、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条件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具体包括推进“两基”的实现过程,调整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和高教规模,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等。

3、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优化结构,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构成

(一)我国现行教育的形式构成。

1、教育形态构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形式,①有明确的目的,即培养目标;②有确定的教育内容(主要体现为教材);③有固定的教育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基础);④有精心组织的教育活动;⑤有专门的教育者和适龄的教育对象;⑥有教育场地和教育设施;⑦有稳定的教育周期。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通过言传身教或其他教育教育形式、方法对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施行的各种积极影响。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启蒙性、个别性、终身性。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整个社会生活、社会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教育影响。狭义的则是通过学校或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培养思想品德、增进知识、发展智能、健全体魄的教育活动。

2、教育阶段构成:学前教育、学龄教育、继续教育

(1)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学前教育是教育结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中国很早就有关于学前教育的记述,如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编纂的《礼记。内则》中就有“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等语。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机构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于湖北武昌,名为“蒙养院”,1922年定名为“幼稚园”。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公元3世纪提出对儿童进行教育,主张儿童三岁到六岁就要保姆的教育。1802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于苏格兰的新拉纳克创办了一所招收二至六岁的工人子女的幼儿园。德国教育学家福禄培尔于1837年在肯垒创设了一所招收一至七岁儿童的幼儿园。

(2)学龄教育 学龄教育指在学龄期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在我国,初等教育的对象一般为六至十二岁的儿童,它的任务是给儿童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到1997年,我国已有小学62.88万所,在校生13995.37,入学率达98.92%。中等教育,即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

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当前中等教育包括:①全日制普通中学,修业年限五至六年,三。三分段、四。二分段、三。二分段或二。三分段。②中等专业学校,包括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修业年限为3~4年。它的任务是培养中级专门的建设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③职业中学、农业中学或半工(农)半读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3年。它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为城市、农村培养各种急需人才。高等教育是学龄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程度上一般分为专修科、本科和研究生院(班)。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学制,本科修业年限多数为4年,医学院和少数理工科院校为5年或6年;高等专科学校的修业年限为2~3年;研究生分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两个阶段,修业年限各为2~3年。研究生分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两个阶段,修业年限各为2~3年。据1998年的统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1020所,在校本、专科生317.44万人,在学研究生17.64万人。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师范等主要科类基本齐全,结构渐趋合理。

(3)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正规学龄期年龄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指通过业余、脱产或半脱产的途径,使那些已经受过大专学校的学历教育,并已在工程和技术工作岗位上工作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领导者继续接受知识和技术更新的教育。

3、教育形式构成:全日制学校包括全日制大、中、小学和中等专业学校,是我国学校的主体。半日制学校,又称半工半读学校或半农半读学校,学生一面参加劳动,一面接受学校教育。业余制学校是指学校教育完全在业余时间进行。此类学校学习年限一般较长,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都很灵活。

4、受教育者方式构成:面授教育、函授教育、远距离教育、自学考试等(1)面授教育 面授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确定的教学计划,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进度,对受教育者直接进行的教育。它是目前我国教育形式结构中一种最主要、最普遍的方式。小学、中学、全日制大学,全脱产的成人教育,如管理干部学院和教育学院脱产班、广播带、电视大学的辅导班,以及各级各类的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都是以面受教育的方式为主。(2)函授教育 函授教育是运用通讯方式进行的教育。其实施机构是函授学校或全日制高等、中等专业学校的函授部。(3)远距离教育 远距离教育是凭借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在较远的距离范围进行教学的一种开放型教育形式。(4)自学考试 自学是人们根据主观的需要,在自我计划、自我制约下,有目标、有系统地进行的学习活动。(二)我国现行教育的体系构成 学校教育体系的构成可从纵、横两个唯度去认识,即横向的层次结构和纵向的类别结构,二者和一称为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是指学校教育的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

我国现行教育的类别体系

(1)基础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是我国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包括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专业技术学院。

(3)高等教育体系。包括综合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等,也包括与成人继续教育相重合的职工大学、农民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刊授学院等各种成人高等教育机构。

(4)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包括独立设置的职工大学、农业大学、干部管理学院、行政干部管理学院,也包括普通高校中设立的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

(5)师范教育体系。指幼儿师范、中等师范、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以及综合大学里专门培养师资的系与专业。

(6)党政干部教育体系。包括各级学校、干部学校和管理学院等。 我国现行教育的学历体系

我国教育系统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级层次。

幼儿教育是根据一定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学前幼儿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它主要有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等机构实施,招收三至六岁幼儿。

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是之儿童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作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在我国,小学教育的对象一般为六至十二岁儿童,任务是给儿童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分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中等教育包括:①全日制普通中学,修业年限5~6年,有三三分段、四二分段、三二分段、二三分段、二三分段几种②中等专业学校,包括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含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修业3~4年,主要是培养中级专门技术人才。③职业中学、农业中学或半工半读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3年,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

高等教育,是正规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高等专业教育,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为任务。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层。专科教育一般为2~3年,本科教育除医学院和少数理工科院为5~6年,一般为4年,研究生教育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两层,各为2~3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具有相当规模,至1997年底,普通高校共有1020所,其中大学、学院603所,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417所,全国培养研究生的单位有735个。

(三)我国现行教育的制度构成

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我国现行教育的基本制度是:①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②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一、我国目前的学制改革实验

五四制实验:现在正在进行的五四制实验开始于198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制研究小组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实验,1958年,原国家教委提出:要积极地推行五四学制改革实验,要由学校点的实验,发展到1994年的4%,其中1994年,山东、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四省区四年制初中数达到总数的33%、11%、9%和8%。

(一)五四制实验的理论根据。第一,小学五年制,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提高教育效益。在我国许多半发达和不发达地区,辍学问题比较严重,有的学生很难读完6年的小学,由此造成小学教育的不完整。小学改为5年, 更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现实证明:5年的时间也能够完成小学教育任务,实行六年制,实际上是浪费。第二,初中实行四年制,能有效克服初中三年制的弊端。初中三年时间也太短,不仅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致使大批学生辍学、学业失败,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造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职业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初中教育,学习年限延长为4年是现在的最好选择。第三,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使得五四制成为可能。根据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我国儿童身心发展提前了一至二十一二岁的儿童已明显具有下一阶段的少年期的特点,因此将他们安排入初中,更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第四,中国的经济发展为初中延长为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师资和家长态度方面,经过努力,也是可以达到预期要求的。

(二)五四制实验的具体操作。五四制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在初中,调整课程方案,改革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加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学科,增加学时。确保音乐、体育、美术的教学时间,学习四年不间断。增加劳动技术课时间。提前开设物理(初二)、化学(初三)。控制教学进度,分散难点,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加强教材建设,一是选用实验教材,二是加强配套教材和地方乡土教材建设,联系实际进行国情、乡情和近代史教育,编写劳技、历史、地理、应用文等乡土教材,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切实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试行初四分流,即在初中前三年接受共同的教育,在初四根据学生志愿,重新分班,对报考职业学校或直接就业的学生,减少文化课时数,增加专业课比重,某些学

科如外语可以不学。此外,五四制实验还可涉及到考试改革、学校管理的改革、教育方法的改革等。

(三)五四制实验的成效。通过实验证明,在五四学制中,由于被忽视的 、体育、美术等被加强,有利于学校贯彻教育方针。教学重点的分散,教学坡度的件缓,使学生分化现象得到控制,减少了学业失败,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习主动性增强。五四制的实施,还为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及学生的合理分流。

六三制实验:

六三制在我国最早追溯到1922年的学制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也一直很有影响,1966年秋,六三制的覆盖面在全国胃1%。

(一)六三制实验的理由根据 六三制实验者认为:五四制不符合中国国情,六三制应成为我国的基本学制。第一,学制忌多变,六三制已是我国的主导学制,不宜轻易变动。第二,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看,六三制最为有利。第三,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初中不应办成普通型与职业型的混合。

(二)六三制实验的具体操作 六三制实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制度,以普通教育为主,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教育的基础性。小学六年时间比较宽裕,课程安排比较全面。在许多城市小学,不仅可以开齐全部课程,而且音乐、体育、美术等受到重视。并在中高年级开设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初中三年教育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程安排十分紧凑,注重课堂教学,使学生迅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和各种能力。五四制和六三制实验仍在进行,二者所显示出的各自的优缺点都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