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11级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中文系最丑学长张玺窃取往届材料)
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基于这样一种总的认识,课标确定的基本出发点是:
首先,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在语文学习中,孔子所强调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
其次,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应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目标的组成部分,在目标表述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有所展开,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这也是顺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世界性教育潮流的需要。
再次,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当今已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多样性和信息传播的多渠道是明显特点,人际交往不仅普遍,而且日益显得重要,对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所理解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有了新的涵义。比如捕捉信息的能力,对文化的选择能力,口头交际能力,以及想象联想能力等等,都应包括在现代人的语文能力的范围之内。
4.高中阶段课程总目标分别是什么?高中课程总目标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第5页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11级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中文系最丑学长张玺窃取往届材料)
5.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具体有几个模块,占几个学分?必修课程的目标是什么? 必修课程主要体现基础性和均衡性,依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课程目标,设计了五个教学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必修课程: 阅读(侧重于现代文),写作,口语交际 2学分 阅读(侧重于现代文),写作,口语交际 2学分 阅读(侧重于文言文),写作,口语交际 2学分 阅读(侧重于文学作品),写作,口语交际 2学分 阅读(侧重于文言文),写作,口语交际 2学分 6.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有几个系列?分别是什么? 诗歌与阅读 小说与戏剧 新闻与传记 语言文字应用 文化论著研读
7.简析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4个)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①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②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二、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①注重情感熏陶。这种情感熏陶应该是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效果,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拉硬套的效果。即注重因文解道,而非强行灌输。
②尊重独特的体验,同时也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③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工具性的特点)
④把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积累,培养语感。(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Eg:你认为~是~呢?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呢?——因文解道 “批注法”“朗读体验”“学会看电影”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①自主学习:改变师传生受的学习方法,正如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②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
③探究学习:养成独立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①突破学科本位,加强综合性,努力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②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语文实践,努力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③确立现代意识和新锐目光,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
8.你如何理解“新课标”提出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2)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该通过大量学生自主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实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语文能力。
第6页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11级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中文系最丑学长张玺窃取往届材料)
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3)把握母语学习的特点。
A、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拓宽学习空间。
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从零起点的,特别是口语能力。学生对语文的接触并不限于语文课堂内,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交往,以及各种传播媒体等,都能够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实践机会可能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吕叔湘先生在拨乱反正之初就第一个站出来说:“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B、学习方法上,强调实践、积累、感悟、熏陶。吸取母语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母语习得论”。 学习母语,有两条渠道:
一条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模仿和练习,无师自通地掌握母语,学术界称为“母语习得”; 另一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课本,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母语,称为“母语学得”。学龄前儿童掌握了口语,就是通过习得这个途径。入学后学习母语书面语,走的是学得之路。不能只重学得,忽略习得。 (4)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
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积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
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9.你如何理解“新课标”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四大理念之一。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要将过去那种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和学习内容。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保护每一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每一名学生都乐学、会学。如果学生学习之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有学者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其次,现代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交融活动,是以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并视这种差异性为学习资源作为前提的。在个体 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 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第三,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如果只是接受,缺乏探
第7页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11级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中文系最丑学长张玺窃取往届材料)
究,那么,语文学习就谈不上创新和发展。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探究过程是获取知识、方法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的探究乐趣,比探究获取的结果更为重要。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探究学习离不开自主,因为没有个人的自主就谈不上个人的探究;探究学习离不开合作,因为没有人际之间的合作就不会有集思广益的集体智慧来进行探究。只有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才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改变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改变一种习惯,是学习领域的“移风易俗”。当务之急在于建立教学新理念,由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在教学条件下的学生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是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合作学习是让学生的学习既个动又互动,探究学习则是让学生的学习由促动到能动。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总之,要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改革是重要手段,也是必经之路。
第三章语文教材
1.语文教材的内涵及功能。
语文教材的内涵:①泛指概念: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
②特指概念: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活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
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资料、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
③专指概念:在上述的课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功能:
①德智启迪:德主要是指思想品德修养;教学语文教材中反映作者鲜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品,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智的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教学典范的语言作品、学生的智力会得到开发,有助于磨砺其
思维品质。
②语文历练:语文教材的作用是语文历练的凭借。 ③语文积累:包括语言的积累和文章结构模式的积累。 ④知识扩展:语文学科既有关于语文的知识,又有通过优秀作品传递出来的关于社会和自然各个方面的
百科知识,往往更为鲜明生动,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留下深刻的印象
2.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和结构类型具体指什么? 语文教课书的要素:
范文系统——课文(示例和凭借作用)
知识系统——语文基础知识 实践活动系统——实践活动 助读系统——注释等。 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类型
分编型:把语文教学的内容要素按照不同的性质分别编制成几种教科书。 优点:眉目较清楚,序列较分明,系统性也比较强。
局限:多套教科书不易配合,想求得教学上的综合效应和整体效应比较困难。 合编型:就是把语文教学的多方面的内容合编在一起的一套教科书。
优点:教师使用一套教科书容易从整体上处理教学内容,取得较好的综合效应。 局限:系统性不容易体现,编的不好会显得眉目不清头绪芜杂。
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