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下载本文

题 课时安排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考核与评价 教材编写建议 用建议 术语解释 附录 案例 在目标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意义:

1. 促进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 2. 有效发挥学生评价的引领作用 3. 完善人才的选拔方式 基本原则

1. 向导性原则 2. 发展性原则 3. 公平性原则 4. 多样性原则 5. 可行性原则

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1.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2.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3.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 4.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终身”的教育——终身的生活准备;作为“继续教育” ,终身的教育; 主动学习; “全人”的教育,全面教育; “普遍”的教育; 开放的教育机构; 以非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为背景; “学习化社会”

1.基本原则或原理:连续性——整体性(“一体化”)

2.方法:重视作为教育基础的个人和小组,学习的主题是个人、小组而不是课程和教师。其次要求教育循序兴趣原理-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再次广泛应用小组学习法。自后广泛采用创造性,非指导性的教育方法

3.意义: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保证人的真正个性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全民教育含义:1.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道德发展的需要2.··是广义的,范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不仅是投入更是产出,教育有各种传送体系,包括正规教育和不定性教育,学校应当与丰富的学习环境相结合在一起3.全民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赞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贯彻这一政策

第一章

1.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的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包含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4. 教育的基本形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5. 教育理念含义: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6. 主要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性、整合性、民主性、灵活性);全民教育理念(差别平等、普及化);素质教育理念(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创新教育理念(超越性、全面性、主体性、实践性);全拿教育理念(平等性、合作性、差异性、持续性)。

7. 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A教育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B教育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自觉性的提升;C教育学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

1. 教育功能的分类: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2.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因素(1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潜在的可

能;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与阶段;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4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因素(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同时也作出了一定限制;2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有关;3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有正负之分,大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的可能)

教育(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3学校教育主要由专业人员实施;4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性和终身性。), 活动因素(1人的生理活动是人作为有机体与环境中的位置发生交换的过程;2心理活动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具有鲜明个体特征的生命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也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

3. 教育个体功能的实现是有条件的,现实中要采取积极措施,创造条件,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从教育的内部来看(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实现人的主体性3学校应该精心设计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种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活动实现发展,教育者则通过活动指导影响教育者发展。)从教育外部来看(1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增强社会影响与学校影响的一致性2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加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协调程度)。 第三章

1.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经济实力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

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4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 教育的经济功能:一、教育能够实现劳动力再生产(1教育是把可能劳动力转化成现实

劳动力的重要手段2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能力的形态4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高效的);二、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和创新(1教育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三、教育对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1教育作为消费系统直接拉动经济增长2教育直接参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 3.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两大阶段:古代社会,教育从属于政治;近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 4.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2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3政治制约着

教育的领导权4政治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5. 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有利于实现社会政治目标2教育有利于维护和发展社会政治关

系3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政治生活4教育不是推进政治民主生活的唯一力量也不是决定力量。

6.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教育目标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

教育教学方法。 7. 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是文化保存和传递的主要手段2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3教育有利于文化的选择和整理4教育有利于文化的更新与创造。 第四章

1. 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既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

么样的人的问题。一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二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

2. 教育的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

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

3.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1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关系,2培

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实现和落实,3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4. 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5. 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必须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

律。一 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外在依据(1教育目的的确立应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2教育目的的确立应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二 个人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内在依据。 6. 教育目的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需要而不是人的本性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社会本位论主张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没有其他目的,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这种教育目的观十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值得肯定的,但完全否认教育目的对个体的依存,否认教育对象对教育目的的影响,则是不可取的。(孔子,斯宾塞,徐尔干,孔德)

二、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不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制定,而应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制定,一个人应为他自己受教育,而不是为社会需要受教育,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决定个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是使这种本能顺利的得到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过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全面的。(卢梭,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孟轲)

三、走向统一与融合的教育目的论。

7.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充分的科学基础之上的。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

展学说的思想渊源,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1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3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8. 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趋势:1、关注重心的转移:政治观帅→经济优先→育人为本;2、

培养对象规格的变化:几方面发展→全面发展;3、培养对象的变化: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

9.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精神,2、

培养劳动者,突出劳动或实践的重要性,3、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中心内容。 10. 我国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第五章

1.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其组织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系统,以及保证其

正常运转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的综合。

2. 教育制度的功能:提供价值导向、节约教育费用、规范教育行为、形成教育秩序。 3.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它规定了

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包括有关学校性质的制度、招生制度、学位确认制度、专业设置制度、就业制度、考核制度等。

4.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型学制、单轨型学制、中间型学制。

5. 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1、现代学制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2、

现代学制的制定要受一定社会制度的制约,3、现代学制的建立受人口状况的影响,4、个体的身心发展是确立现代学制的重要因素。

6. 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趋势:1、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2、学制的弹

性化、开放性的特征日趋明显,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4、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5、现代学制逐渐朝着终身化方向发展。 第六章

1. 教育艺术是指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和美的规律,综合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方式

和技艺,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双重维度的一种创造性、感染力的艺术。

2. 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联系:1教育科学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依据,2教育艺术是教育

科学的具体实施和体现,3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具有相似的研究对象。区别:1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反映方式不同,2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研究范畴不同,3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研究方法不同。

3. 教育的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善于运用富有审美价值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向

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进而丰富、陶冶学生语言美感的教育艺术。(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幽默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