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下载本文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1.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首先,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先导”作用;

再次,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

2.教师职业的地位

(1)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 (2)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 (3)教师职业的法律地位 (4)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4.教师职业的权利

教师职业的权利主要是指法律赋予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所享有的权利。

教师享有的社会权利,除一般公民权利外,还包括职业本身特点所赋予的专业方面的自主权:

①教育的权利 ②专业发展权 ③参与管理权

5.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

有没有从业标准和有什么样的从业标准是教师职业专业地位高低的指示器 (三)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专门职业: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服务理想的职业群体;对自身职业具有控制权的职业群体。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它需要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训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

专门职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 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拥有专业性自主权或控制权

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四)教师的职业角色与职业形象 思考:你认为教师职业角色有哪些?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教师职业的特点 1.职业角色多样化 2.职业训练的专业化

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一)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是: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 3.专业能力的发展

①设计教学的能力 ②表达能力 ③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④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⑤教育教学机智 ⑥反思能力 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⑧创新能力 4.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三、(1)教师的职业角色 1.学习者和学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学生学习的榜样 6.学生的朋友

(2)现代教师职业形象

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 1.教师的道德形象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

2.教师的文化形象

教师是以文化为中介来与学生发生关联,对学生产生实质影响,并实现对社会的文化功能。 3.教师的人格形象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首先是由教学活动的任务决定的,教学要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即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尽可能缩小与人类认识的差距,就必须先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 其次,学生学习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不可能凡事都经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再次,学生以系统学习知识经验为主,可以缩短学生个体的不成熟期,使其今后的发展顺利一些。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①独立性 ②选择性 ③调控性 ④创造性

⑤自我意识性

(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二、学生的地位

(一)学生的社会地位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教师中心论” 2、“学生中心论”

3、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学生作为教育认识的客体是指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将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将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 三、 学生的发展

含义: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国策还能够与结果。 (一)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

要求: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同时,由于身心发展各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准备,这就要求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

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3、 不均衡性

要求: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4、个别差异性

要求: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整体性

要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二)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1.生理成熟期提前

2.学习目的的多元化、实用化

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

①学习方面的困扰,包括学习方法烦恼、学习压力感大、考试焦虑、学习挫折、记忆力衰退、神经衰弱等;

②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包括同学关系烦恼、交友困惑、师生关系烦恼、与家庭的间离感等;

③青春期生理、心理困扰,如性心理苦闷、早恋困惑、体相烦恼、孤独感等;

④人生发展中的烦恼,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新生综合症、人生困惑感、自卑感、自杀倾向等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一、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二、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师生关系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三)师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领导方式 (3)教师的智慧

(4)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

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六章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