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8年中考语文信息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前试题(无答案) 下载本文

本文档来源于网络搜集整理上传,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3-16题。(17分)

(一)江畔又闻水潺潺

李 汀

青竹江清澈,修长,深深浅浅,流水跳下岩石,形成的深潭蓝幽幽的,煮起的白泡子沸腾。一切都是蓝色的,纯净的。青竹江两岸的村庄更是如此。当中,就有我的村庄。

放牛那些年,看见青竹江水慢吞吞流淌,我一个人是不敢在江边待的。黄牛在青竹江岸边的草地上吃草,我总是邀约几个小伙伴,在沙地上抓石子玩。黄牛很聪明,见我们小伙伴在玩着,它们就会跑进沙地庄稼地里偷吃庄稼。等江面上撑筏子的人大声吆喝“嘿——牛吃庄稼了”,我们就会一跃而起,用飞石赶出庄稼地里的黄牛。有孩子不怕筏子客,大声对江面的筏子客吼:“喊啥呢。”说完,又唱起骂筏子客的儿歌:“筏子客,滩上歇,那边湾湾里去不得。筏子客,吃不得米,吃了米,要沉底;筏子客,吃不得面,吃了面,要碰烂……”我怕筏子客,不敢开腔唱,感觉他们会像土匪一样靠岸,跳下来把我抱上筏子拉走,我就再也回不到青竹江畔。

但我又非常喜欢这样的江畔。出太阳的时候,看得见水里的白片子鱼,它们在滩口的浪花里跳跃。那停在水面石包上的水鸟,娇小,羽毛翠绿,贴着水面飞翔简直像个精灵,站在岸边石包上又像一个隐者。夏天的时候,我们可以仰面睡在石包上,看蔚蓝的天空,也看江面那些筏子客脱光身子洗澡。我与夏天的江水感觉最近,有时候大起胆子把脚伸进水里,还会引来一群群小鱼,它们争抢着用小嘴用身子触碰脚丫子的感觉,让人心里痒酥酥的。

村庄坐在江畔的山腰上,它跟青竹江的关系非常融洽,作为江水的背景,与这条江融为一体。江水静而美的气质,以及日夜奔流的精神,也直接影响着这个村庄。于是,顺水而居的我们,淳厚,质朴。我们打量江水,我们欣赏江水,我们依恋江水。

好像是突然间,青竹江水一下子浑浊起来。岸边全民淘金的场景,成了青竹江的另一道风景。河坝里人山人海,机器轰隆,根本听不到江水流淌的声音。金门、摇篼、耙子、金锤、金盆等淘金工具被搬到江畔,更有抽水机、挖掘机开到江畔。河道被迫改道。人们见面说话,全得说淘金行话,“水”要说灰,“灯”要说是红,“吃饭”要说成造粉子。村里的乔大爷坐在江畔,抽着旱烟骂:“一群龟儿子,这是造祖宗的孽。”这时的青竹江日夜浑浊,沙地被占,砂石裸露,岸边的青草地被覆盖。水鸟不见了,它贴着水面飞的影子也不见了。

开始还是青竹江畔,后来江畔的田地也成了淘金的地方,再后来,挨着江畔的树林说是有一条金线,也用挖掘机推倒树木,开槽子进去了。淘金改变了江水的秩序,改变了江畔的场景,改变了人们对江水的依恋。我离开青竹江畔的时候,淘金还在继续…… 离开不是忘记,我永远记得青竹江的清澈,也永远记得青竹江的浑浊。

那天,突然接到乔大爷的电话。他邀我回青竹江畔,他在电话里说:“青竹江变了,变了呢。”我疑惑。变了,是变得更加浑浊了吗?回到青竹江畔,我这才看到,江面变得比原来开阔了,裸 本文档来源于网络搜集整理上传,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阅读!

本文档来源于网络搜集整理上传,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阅读!

露在水面的卵石干净纯粹;沿江的一条自行车道随着江水蜿蜒而上,花花绿绿的自行车穿行其间。我好像是从梦中醒来,又看见了原来的青竹江,又听见了青竹江的水声。①江面的水鸟回来了,好像还是先前那一只,停在岸边石包上像个隐者,贴着水面飞翔像个精灵,尖尖的嘴巴,灵动的小眼睛像要说话。村庄还在山腰里,宽阔的公路修到家家户户,一栋栋小洋楼前是花果飘香的庭院。乔大爷迎上来,笑呵呵地说:“怎么样,青竹江畔变了吧。”我激动地直点头,疑惑地问:“村里不淘金了?”

乔大爷爽朗地笑着说:“早不淘金了,多亏这几年的啥子生态修复。” “大爷也知道生态修复啊。”

“这是为子孙造福,我咋不知道。淘金淘不了一辈子,这绿水青山才是一辈子的事。” 我说:“一夜破坏,十年修复啊。”

乔大爷点点头说:“这青竹江淘金淘了两三年,却用了五六年时间来恢复。”

江浪一个接一个打过来,发出低低的拍打声。青竹江静静流淌着。村庄在江雾衬托下显得更加安静,江水的流淌声是村庄天然的背景音乐。

天渐渐黑了,乔大爷说要给我一个惊喜。②他邀我坐上电动小船,小船慢慢行进在暗淡的天色中,然后他拿出钓鱼竿插在船头,仰面躺在船里,看星星月亮。乔大爷说:“村里不淘金了,生态好了,搞起了乡村旅游。家家比淘金还来钱呢。”我看着江边的村庄,像个孩子一样安安静静的。我还看见夜空中的星星,一颗一颗在闪烁。鱼上钩了,乔大爷拉上来一条大鱼,说是白片子。然后,乔大爷开动小船上岸,对我说:“知道你好久没有吃青竹江水煮青竹江鱼了,解解馋

吧。”③我激动得要掉泪,突然感觉这夜就像一锅熬好的鱼汤,阵阵飘香。

(《 人民日报 》2017年10月28日)

13、开头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4、赏析文中画线①②的句子。(6分)

①江面的水鸟回来了,好像还是先前那一只,停在岸边石包上像个隐者,贴着水面飞翔像个精灵,尖尖的嘴巴,灵动的小眼睛像要说话。

本文档来源于网络搜集整理上传,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阅读!

本文档来源于网络搜集整理上传,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阅读!

②他邀我坐上电动小船,小船慢慢行进在暗淡的天色中,然后他拿出钓鱼竿插在船头,仰面躺在船里,看星星月亮。

15、阅读全文,说说标题“江畔又闻水潺潺”蕴含的意义。(4分)

16、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画横线句子③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7-20题。(13分)

(二)说“文庙”

舒翼

①9月,寂静了一个盛夏的校园,再一次热闹起来。跟校园同时热闹起来的,还有各地的文庙。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文庙,虔诚地拜谒孔子,祈求学业顺利。 ②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所以在历代又被称作孔庙、夫子庙、先师庙、文宣王庙等。古时候,文庙往往和当地的官办学校合建一处,即所谓的“庙学合一”,其规制或前庙后学,或左庙右学,或左学右庙,将学生们学习的场所与祭祀孔子的地方融为一体。于是,这一类文庙又被称为学庙。

③文庙中,绝大多数是学庙。此外,便是国庙和家庙了。国庙的规格最高,是帝王祭祀孔子的场所,如今只存两座,为北京孔庙和曲阜孔庙。家庙也有两座,一是曲阜孔庙,一是衢州孔庙。 ④先说国庙。始建于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的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代国家举行祭孔典礼的场所。这里,最让人震撼的是院内矗立着的一百九十八块进士题名碑,上面镌刻着五万一千六百二十四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包括于谦、王阳明、张居正、汤显祖、徐光启、纪晓岚、林则徐、曾国藩等著名人物。雄伟的建筑、壮观的碑林、参天的古木,使得这座“国字号”孔庙,一派静谧、庄严、肃穆的气氛。

⑤再说文庙中的家庙。建在孔子故乡的曲阜孔庙,是历史上第一所专门祭祀孔子的庙堂。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后经历代多次扩建修葺,最终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这里最早是孔氏家庙,后来演变成国庙。另一处孔氏家庙在浙江衢州。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孔子后人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迁往衢州,1253年在衢州建立孔氏 本文档来源于网络搜集整理上传,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阅读!

本文档来源于网络搜集整理上传,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阅读! 家庙,这一支即为“南孔”。

⑥继续说回到学庙。到了近现代以后,尽管“庙学合一”的形制结束,但是,文庙仍然与“学校”二字有着紧密的联系。去年,我到访位于福建的安溪文庙时,就了解到一段安溪文庙与著名的集美学校之间的往事。抗战期间,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集美学校内迁到厦门附近的小城安溪,学校地址就设在城南的安溪文庙。这处文庙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著名画家黄永玉当时正在集美学校读书,也随学校迁至此,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多难忘的时光。在黄先生的新作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里,就写到了这一段求学经历。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地方上的某所中学或小学,校址即设在当地文庙,有的甚至到今天都不曾变过。

⑦文庙在今天已成为历史的遗迹,但是在历史上,由于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说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因此文庙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唐太宗时期,就诏令天下遍建文庙。到了明清时代,更是每一州、府、县治所所在地都有文庙。即便是小城安溪,也有这么一座“巍巍乎哉的堂皇大文庙”(黄永玉语),文庙的分布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清朝末......年,中国大江南北有近一千六百座文庙,现在留存下来的,约有三百多座。 一地之文庙,往往又与它所栖身之地相互造就,相映生辉。

⑧譬如大名鼎鼎的南京夫子庙。如前所言,夫子庙即文庙。江浙一带,素来经济繁荣、文教发达、人杰地灵,怎能少得了一座与之相匹的壮观的文庙?于是,在桨声灯影、人潮涌动的秦淮河畔,南京夫子庙应运而生。而在历史的岁月里,这座位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庙,与相邻的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一起,也为六朝古都金陵增添了巨大的盛名与声望。 ⑨在春天里走进安溪文庙的记忆还没有散去,去年秋天时,我又走进了另一座文庙——位于贵州的思南文庙。初走进思南文庙的我,并未发现它的不寻常。直到看见大成殿外墙上刻着烧制年号的明代红砖,看见窗格上、屋脊上、梁柱上精美繁复的木雕图案,看见几百年前就已有的育贤井至今仍水流潺潺的时候,我才体会到这座文庙的不凡来。地处黔、湘、渝多省交界处的内陆小城思南,曾经是贵州第一大江乌江航道上重要的油盐中转站。航运的兴盛,带来了思南城的商业繁荣、文教昌盛,留下了文庙、会馆、商号等多处古建筑群。思南文庙,既是数百年前乌江上帆樯林立、思南城里人来人往的历史见证,又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思南这座古城愈发熠熠生辉。

⑩趁着初秋的一个好天气,我走进北京孔庙。望着那雄伟的建筑、壮观的碑林,我不由地思绪万千。其实,文庙从未远离过我们的精神世界。遍布大江南北的一座座文庙,所昭示的崇文、重教、尊师、家国等传统理念,千百年来,早已注入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融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品格中。这种文化基因与文化品格,在过往的岁月里,奠定了“我们是谁”,在未来的日子里,仍将影响着“我们到哪里去”。 17、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开篇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3分)

18、选文第④⑤⑥段举了四个例子介绍文庙,是否有重复之嫌?谈谈你的理解。(3分) 本文档来源于网络搜集整理上传,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