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史是怎么样的? - 图文 下载本文

之前一直就挺想回答这个问题,以史为鉴嘛,任何产业如果不从历史这种宏观的视角去解读必然会有失偏颇。恰好读了陈奇佳先生的一本书《日本动漫概论》,虽然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献的堆砌和综述,但放眼现阶段对于日本动漫史的梳理只有一种声音囧,本身就是一个不正常的状态,因此本书能提供另一个视阈的解读,也算是有重要意义了。

答题思路大概分为两块:第一部分是对陈奇佳在书中关于动漫史学研究的研究综述(原文实在太长大概有100来页,这部分我就自己来做梗概了),第二部分是探索从2004年之后业界对日本动漫的态度(由于本书的出版时间是2004年,而之后其实日本动漫其实还是出现了一些小趋势的)。

希望知友多讨论。 动漫史学研究研究综述

在动漫史学研究上,主流的观点大致将日本动漫的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分别为:萌芽时期(1917-1945)、探索时期(1945-1962)、全面振兴阶段(1963-1978)、黄金时代(1978-1989)、世纪末的辉煌(1990-2000)以及新世纪的迷惘(2001年之后)。

在萌芽期间,陈奇佳重点介绍了北山清太郎、政冈宪三、濑尾光世等日本早期漫画家,阐释了有声片在日本动画界的影响,并提到了早期日本动漫军国主义的倾向。这一阶段的日本动画,总体说来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其间又受到政治和战争的干扰,可谓步履维艰。但在这一阶段,特别是从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动画人已意识到:唯有超越迪斯尼才有日本动画生存的空间。[1]

在探索期间,书中着力描写了大藤信郎、长谷川町子、薮下泰司在期间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贡献,但是笔墨最多的则是被誉为日本动漫之神的手塚治虫,手塚,是现代日本动画真正意义上的父亲。关于他在这个阶段的成就笔者将其简单列举如下:创作《新宝岛》,第一部以电影镜头语言进行创作的作品;借鉴迪斯尼动漫创作《森林大帝》,从而使动画作品有了更深刻的意喻;创作《铁壁阿童木》彻底扭转日本和世界对于动画作品的成见;创作《蓝宝石之谜》,作为少女漫画的起

点;开创“静态帧混合动态帧”的模式,为日本动画行业节约了大量成本;创作《火鸟》、《怪医秦博士》,将动画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度……探索时期,手塚治虫几乎代表了整个日本动画界。[2]

全面振兴阶段,依旧是手塚治虫独领风骚,他在这个时期的贡献出了众多的动画作品外,还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提升了动画的艺术品格;第二,手塚确立了动画剧本的生成模式;第三,他首先开创了机器人这一表现主题;第四,在《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等作品中,他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一些痼疾已给予了尖锐的批评;第五,在他制作的一些实验性短篇中,他以动画的形式来讨论甚为深刻的人的存在的荒谬性等问题,并尝试了意识流、时空跳跃倒错等高难度的艺术表现手法。他的这种艺术探索的勇气给后来者颇大的影响;第六,在一些具体的表现风格方面,手塚对后来者也有较大影响。[3]除了手塚之外,永井豪和石森章太郎也是异常重要的漫画家,他们在动画类型的扩展上(暴力美学、超级机器人、魔法少女、人造人等)也有重要贡献。而真正作为一个时代终结的标志和一个新时代开始的标志,则仍推《银河铁道999》。《银河铁道999》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日本动画艺术已完全成熟,日本动画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4]

黄金时代,是日本动画界最具创造力的一个阶段,诞生了无数的名家名作,包括在动画的经营手段上都有一些大的创意。作为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预兆,1989年,手塚因病逝世了。而这时因“宫崎”事件[5],动漫界进入了战后最漫长的“冰河期”。书中重点描述了这之后涌现的众多漫画学家,如松本零土、富野由悠季、藤本不二雄、高桥留美子、鸟山明、美树本晴彦、车田正美等以及他们所创作的耳熟能详的动画作品如《银河铁道999》、《高达》、《多啦A梦》、《犬夜叉》、《龙珠》、《超时空要塞》、《圣斗士星矢》等。他们在创作类型上对于日本动画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同时他们对于商业性动画的推广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日本动画史上第二个国民级别的大师:宫崎骏,带着他的作品《风之谷》与《天空之城》也在这个时期展露锋芒。此外,动漫界还发生了一件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件:这时期诞生了OVA这种新的动画制作和发售的方式。原来,动画的发行无非通过两种渠道:一种是在电影院中放映;一种是在电视台中连播。前一种叫剧场版(映画版),后一种则叫做TV版。1983年,日本动画市场上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Original Video Animation”(简称OVA)。OVA是适应消费者需求而产生的传播手段。它具有电影的风格,是按电影的制作水准去要求它的,但在形式上却与电视剧相似,内容上则更加丰富多彩。因此,自从它问世以来,影响日见增强,现已与剧场版、TV版鼎足而立,成为动画的主要发行方式之一。[6]

世纪末的辉煌,是新生代开始成为主角的时代,总的说来,这10余年日本动漫业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艺术水平看,这个时期的作品更加精致化。除了宫崎骏,像大友克洋、押井守、庵野秀明、今敏等人的一些作品,在整体的艺术布局和艺术旨趣的阐释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境界;第二,作品题材中神话、魔法题材的分量大大增强。西方奇幻文学的影响逐渐显露;第三,不少作家紧扣“世纪末情结”的话题进行创作;第四,各方面题材内容的综合性、综合的广度与深度大大增加。像传统意义的鸟山明、车田正美比较线性的叙事的作品,逐渐淡出一线动漫的舞台;第五,从社会的角度看,动画本身的艺术水准开始得到各方面的认可。但期间的动漫业并非没有隐忧:第一,这时期动漫界涌现的新人相对比较少;第二,动漫界对于新题材的开拓也远不如前两个时期。除了侦探推理类,这时期简直就没有有分量的类型动画出现(新的流行类型如:如耽美向、百合向、声优主导向等等,但这些类型往往带有很强的商业服务目的或同人间交流的意味。在艺术上一般都没大的可取之处);第三,主流动画中恶搞和恶趣类的动画明显增多。虽然作家有个体的创作自由,动画中的笑本身就对社会道德、规范体制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但主流作品中有太多的颓废情调的作品仍是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