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学习辅导材料 下载本文

? 海洋倾倒—是利用海洋的巨大环境容量,将废物直接投入海洋的处置方法。 ? 远洋焚烧—利用焚烧船将固体废物运至远洋处置区进行船上焚烧的处置方法。 (2)陆地处置

? 陆地处置主要包括土地耕作,土地填埋以及深井灌注几种。 ? 土地填埋按法律可分为卫生填埋和安全填埋 5、危险废弃物处理

? 物理处理法:磁选、干燥、蒸馏、洗提、吸收、吸附、膜工艺和冷冻等; ? 化学处理法:中和、沉淀、氧化还原、水解等; ? 生物处理法:生物降解、生物吸附等; ? 固化和包胶法等

? 危险废物的最终处置技术主要有焚烧和安全填埋。 (三)噪声、热、电磁污染及防治技术 1、噪声污染及防治 (1)环境噪声的特征

? 具有局限性和分散性:即环境噪声影响范围上的局限性和环境噪声源分布上的分散性,

噪声源往往不是单一的。

? 噪声污染还具有暂时性: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不积累、也不持久,声源停止发生,噪声即

消失。 (2)噪声源及分类

? 向外辐射声音的振动物体称为声源。

? 噪声源可分为自然噪声源和人为噪声源两大类。

? 人为噪声按声源发生的场所,一般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

噪声。 (3)噪声的危害

? 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 损伤听力

? 干扰睡眠和正常交谈 ? 引起疾病 ? 杀伤动物 ? 破坏建筑物

(4)噪声的控制技术

? 噪声在传播过程中有三个要素,即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控制噪声必须考虑这三个

因素。

? 声源控制:改进机械设计;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加强行政管理。 ? 传播途径控制:闹静分开,增大距离;改变方向.

? 设置屏障:在噪声源和接收者之间设置声音传播装置,可有效防止噪声的传播,达到控

制噪声的目的。设置屏障,除用林带、砖墙、土坡、山岗外,主要指采用声学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吸声、隔声、消声

? 吸声——即利用吸声材科或吸声构造来吸收声能的方法。

? 隔声——隔声就是在声源和接收者之间设置一道重量大、气密性好的材料,把声音传播

的空间分成互不相通的两部分。

? 消声——消声是指利用消声器来降低空气噪声传播的一种方法。按其结构分为三类:阻

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小孔多孔消声器。

? 隔振——隔振的主要方法也是在振动源与结构之间装设减振器。

? 减振阻尼材料——在金属薄板上凃一层阻尼材料,亦可达到减振降噪的效果。 ? 个人防护——当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难以达到标准时,往往需要采取个人防护

措施。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佩带护耳器 2、电磁辐射污染及其防治 (1)电磁辐射的概念

? 电磁辐射就是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由近且远以一定的速度在空气间的传播过

程,在物理学中称为电磁波。

? 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或仪器设备所允许的限度时就构成电磁辐射污染,简

称电磁污染。

? 按波长可将电磁波分为长波、中波、中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等波段。

? 电磁波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辐射源输出的功率就越大,传播的距离就越近,受障碍的

影响就越小,对人的影响就越大。 (2)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

? 不同频段的电磁辐射,在大强度和长时间作用下,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 电磁辐射的泄露和输出对周围的设备会产生严重干扰 ? 射频辐射对易燃易爆物品、火箭导弹等存在潜在的危险性。

(3)电磁辐射污染的种类

? 电磁辐射污染包括天然源和人为源。

? 天然源由自然现象所引起,大气中发生电离作用导致电荷的积累,引起的放电现象。 ? 人工源可分为工频场源和射频场源。

? 工频场源以大功率输电线路产生的电磁污染为主。

? 射频场源主要是由无线电或射频设备工作过程产生的电磁感应与电磁辐射所引起的。 (4)电磁污染的途径 ? 空间辐射 ? 导线传播 ? 复合传播污染

(5)几种典型的电磁污染源 ? 无线电广播与通讯 ? 高频感应加热设备 ? 高频介质加热设备 ? 短波、超短波理疗设备 ? 微波加热与发射设备 ? 汽车火花干扰场源 ? 射频溅射 (6)电磁辐射的防护

? 电磁屏蔽 ——采用一种能抑制电磁辐射扩散的材料,将电磁源与外界隔离开来,使辐

射限制在某个范围内,从而达到防止电磁污染的目的。

? 电磁吸收——即采用某种能耐电磁辐射产生强烈吸收作用的材枓敷设于场源的外围,以

防止大范围的污染。 ? 远距离控制和自动作业

? 线路滤波——在电源与设备交接处加电源滤波器。

? 个人防护——对于无屏蔽条件的操作人员或其他人员,在直接暴露于微波辐射区时,可

采取穿防护衣,戴防护头盔和防护眼镜的个人防护措施。 3、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1)放射性污染定义

? 一些物质由于其原子核内部发生衰变而放射出射线(α、β、γ射线与中子射线等)的

性质叫做放射性。

? 放射性污染指由放射性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 (2)放射性污染的特点

? 绝大多数放射性核素毒性,均远远高于一般的化学毒物。 ? 按辐射损伤产生的效应,可能影响遗传,给后代带来隐患。

? 放射性剂量的大小,只有辐射探测仪器方可探测,非人的感觉器官所能知晓。 ? 射线的辐照具有穿透性,特别是γ射线可穿过一定厚度的屏障层。 ? 放射性核素具有蜕变能力,当形态变化时,可使污染范围扩散。 ? 放射性活度只能通过自然衰变而减弱。 (3)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 自然本底辐射存在着天然放射性物质

? 地壳所含的放射性核素最主要的有铀、钍和含量丰富的钾40等。 ? 原子能利用过程中的放射性照射 ? 核武器实验 ?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 建设材料照射 ? 其它放射性污染

(4)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 ? 呼吸道进入 ? 消化道食入 ? 皮肤或粘膜侵入 4、热污染及其防治 (1)热污染

? 就是人类活动影响和危害热环境的现象,也就是使环境温度反常的现象。 (2)热污染包含如下内容

? 燃料和工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废热向环境直接排放; ? 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引起大气增温; ? 由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破坏了大气臭氧层,导致太阳辐射增强; ? 地表状态的改变,使反射率发生变化,影响了地表和大气间的换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