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叙事、随笔12篇 下载本文

意,作为一名,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好这些后进生,是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在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第一学期里,我的班级里**和**,他们两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爱做家庭作业,导致他们两个的学习成绩很差,几次找家长谈话,效果也不是很好,课堂上,我仔细的观察他们两个,课下,我找他们两个谈话,发现,他们并不是那种学习成绩较差、无可救药的学生。看来是思想问题,我开始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没过几天,***病又犯了,我很生气,同时也有些失望,不想再管他们了,但是我又想如果我放弃了他们,那么他们也许就会越来越放松自己,所以我又不能不管他俩。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真是动脑筋了,一有空就把他两个叫到办公室一边陪他们做作业,一边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几天之后,我发现**已经能够自己按时完成作业了,于是,我及时对**进行表扬,,没过几天另一个也开始自己完成作业了。当时我虽然很高兴,但是真的很害怕他们坚持不了几天又不能坚持下去了,但是令我很兴奋的是,他俩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作业的质量也很高,批改他们的家庭作业,不忘加上一句批语,有时是:你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真高兴;有时是:你可要坚持哦!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单元自测每次都是考?优?。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因为,我没有放弃他们。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后进生,要想让他们有所提高,老师一定要抓住他们的弱点,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去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温暖,给予他们的信心,给予他们的关怀,这样让学生从内心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找到

提高的办法,从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办法的确是很好的,我想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会为我以后的班主任工作起到良好的作用!

教育随笔>范文

14(一):让异想天开变成创造的种子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已经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 背景材料

一天,郭老师在教小朋友们一首儿歌:'红旗飘,树枝摇,草低头,花弯腰……我知道,风来了。'小朋友们熟悉这首儿歌后,老师就说:'你们看这位小女孩多聪明,她看到这些现象,就知道风就要来了。请问小朋友们,当你看到什么情况就知道风来了?'按老师预先设想的思路,小朋友们只要能回答出儿歌中的某一句话就行。没想到,一位叫建朋的小朋友突然冒出一句:'我不用看就知道风来了。'对他的这个回答,郭老师当时就没加考虑直接否定了,然后继续按他自己的思路引导小朋友认识风。 案例分析

先听听郭老师下面的讲述:

几天后,刮起了大风,一阵风吹过来,郭老师的眼睛都睁不开了。此时他才想到了,其实'我不用看就知道'风来了这句话并没有错。下

午上课时,老师又提出这个问题,小朋友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郭老师期待的那句话却再没有人提起。建朋不吱声,只是忽闪着两只有神的大眼睛看着老师。于是,郭老师说:'上次,建朋同学说‘我不用眼睛看就知道风来了’,当时老师说这句话不对,现在我们一起出去感受一下风,检验建朋同学的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来到操场上,郭老师让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不看是否能知道风来了。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全身心的去感受风,一会儿有的说我的头发被风吹到了脸的前面,有的说我听见树在呼呼做响,还有的说我觉得风在推着自己走……郭老师接着说:'现在我们迎着大风跑一跑,体验一下有什么感觉。'一个小朋友喊起来:'老师,风顶着我,跑也跑不动!'

小朋友们通过这次对风的进一步认识和探讨,都知道了建朋说的'我不用看就知道风来了'这句话没有错,郭老师也及时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从此以后他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思路。

孩子们的异想天开或者是看起来违背标准答案的回答,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可贵的创造,而我们一些老师常常象郭老师以前那样,轻易的就否定了这种创造。

某小学的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道填空题:'雪融化了变成了()。'大多数同学都填的是'水',只有一个小同学的答案是'春天'.出题的老师肯定了大多数人的答案,对于'雪化了变成了春天'这个答案却批驳了一番,他认为'雪化了之后自然变成水,怎么会变成春天?' 还有一位老师在和学生春游时,看到满树的花争奇斗艳,成群的

蝴蝶上下飞舞,就问学生:'花儿会变成什么?'学生说:'蝴蝶。'老师说:'不对,应该是果实。'

另一位老师在一次作文课上让学生形容并组合有关花的句子,大部分同学说:'春天来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一位女生却回答:'春天花亮了,>秋天花灭了,花是灯。'这位老师想都不多想一下就给那个女生不及格,并质问:'花是灯,那电是什么?'

一个孩子看到树木秃了,便对老师说:'树叶回家睡觉了。'老师却说:'不对,树叶是落到了地上。'这位好心的老师虽然纠正了孩子的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却在不自觉中扼杀了孩子丰富而奇妙的想象力。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的老师习惯于让学生按标准答案来回答问题,他们往往满足于照本宣科,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些老师的做法不能不令人深思和担忧。许多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往往就是在老师们的否定下被泯灭的。

据说有人作过这样的调查:老师在黑板的正中间用白色粉笔画了一个圆圆的点,问跟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这是一个点。''这是一个白色的小圆点。''这是天上的星星。''这是黑暗中的一盏灯。'……五花八门的答案显示了孩子们的丰富的想象力。

老师用同样的问题问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回答:'这是一个白色的小圆点。''这是长方形的对称中心。'想象力减少了,答案逐渐趋向标准化。